和休学在家儿子的对话:不是带孩子走向光明,而是陪孩子渡过黑暗

本篇作者 | 清风

本篇作者 | 清风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当值编辑 | 识无边

今日导读

自9月初的开学,已然过去快一个月了。依然有很多孩子,因为内心的迷茫、困惑、纠结或者其他情绪问题,休学在家。而在这些孩子的背后,是一群同样焦虑迷茫的父母。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上学?如何解决孩子不上学的问题?父母究竟该如何做,才能真正给到孩子支持?对于这个话题,相信没有谁,比正在休学中的孩子,更有发言权了。

来听听一位休学男孩的真心话吧,来看看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陪伴和支持。相信通过这位男孩的回答和他父母的思考,你也会找到自己的一份答案。

和休学在家儿子的对话:不是带孩子走向光明,而是陪孩子渡过黑暗

开学日已然过去了快一个月,对于那些趴窝在家、不愿上学的孩子,我们要不要强推孩子去学校?就这个话题,前两天,我和休学在家的儿子讨论了一番,准确地说,是“小吴老师”又给我上了一课(儿子读过很多的书,知识面远远超过我,我在这里尊称他为我的老师)。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上学?

基于自身的体验和在学校观察的经验,儿子说,孩子趴窝的原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厌恶学习,这一类孩子往往沉迷手机、陷于虚拟,这是一种贪图安逸的懒惰;另一种则是由于内心迷茫、困惑、纠结,这是一种对现行学校制度的不满与挑战,常见于青春期。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它产生出三类不同的人群。

第一类人群,是完全不想读书、不想工作的懒人,这一类人不拘泥于年龄,有可能是青少年,也有可能是成年人,跟青春期没有太大的关系;第二类人群,则大部分是青少年,不上学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青春期的迷茫困苦;而第三类人群是复合型的,既有懒惰的成分在,也有青春期的迷茫在。

儿子说,即便是复合型的人群,也分两类,一类是懒惰因素占主导。一类是迷茫因素占主导。儿子说,他就是复合型的,但占主导的原因是青春期的迷茫。

和休学在家儿子的对话:不是带孩子走向光明,而是陪孩子渡过黑暗

如何解决孩子不上学的问题?

想要解决孩子不上学的问题,首先要分清楚孩子属于哪一类人群,如果是属于复合型的,又要分清楚孩子哪一方面的主导因素更多些,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那么怎么区分这几类人群呢?儿子说,很简单,你就问他:呆在家里快不快活?如果他说快活、满足,那他势必就是第一类人群,如果不快活,那就是第二类、第三类人群。

儿子继续说,推动一个人行动的力量分三种: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力量、周围人的主观力量、社会现实的力量。第一类懒惰型的人必须靠父母强推,否则就会变成巨婴;第二类人,父母推了没用,只会在他的伤口上撒盐;但更多的人应该是第三类复合型的,既有懒惰、怯弱也有迷茫、痛苦,那么针对这类人,你就要分开来解决。

首先,要解决孩子懒和怕的问题,这是完完全全个人的问题,必须是个人要承担的部分,作为父母,必须要推他一把。通过什么办法?比如说,让孩子劳动呀、干家务活呀、制定一些必须执行的生活中的小计划啊....对于这些已经休学在家的孩子来说,父母对其的生活安排必须要劳逸结合,不能一味的放纵。

而对于孩子内心痛苦和迷茫的问题,这其实更多的是社会和学校要承担的责任,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通过改变社会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得由自己来承担。对于这一部分问题,家长此时的强推是解决不了的,还是得由孩子自己去经历、去思考,继而找到他自己的答案,他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与自己和解。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家长一定要足够耐心,给孩子时间。

和休学在家儿子的对话:不是带孩子走向光明,而是陪孩子渡过黑暗

休学的孩子,只是在停下脚步寻找方向

儿子接着说:“通常,我们这一类型的孩子,其实内心是向好的,只是现在一时找不到方向,暂时停了下来。我们很想摆脱这个现行的制度,但又很无力,我们也不想这样孤独寂寞下去,但确实暂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内心痛苦无比,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还去推我们,是给我们增添更多的痛苦,适得其反。”

“这个时候,你就要更多地看懂孩子的痛苦,找到背后的原因,再去巧妙、不着痕迹地轻轻的推一推,但前提是这些孩子一定是在心灵上、道理上、理论上有了一定的认知。”

儿子接着举了他自己的例子:“就比如说,我在五月的时候,真的发自内心的明白了、领悟了,好像一下子看清了人生的一点点真相,当然,知道和做到还是有距离的,即便后来我依然有很多没有做到,但在那个时候,好多东西我真的一下就看明白了。”

这个时候,我插了一句话,我问儿子:“你的这个明白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儿子说:“是建立在曾经无数个纠结、煎熬、思考、探索的日子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说,千万不要指望休学的孩子可以“顿悟”,没有这个说法,孩子不可能突然“灵光乍现”,忽然说自己要去学校了。家长务必站在孩子的身边,尊重、理解、接纳、陪伴、引导,这才是智慧家长的做法,而且尤其记住,不要有功利之心,不要急功近利,这是最要不得的,不要以为你做一点什么就一定要看见成效,请问你要看见什么成效啊?家长你们到底在焦虑什么呀?

儿子又举例说起作家毛姆的小说《刀锋》,他说,越过刀之锋背实属不易,所以常言道,得道之途艰难。他告诉家长们,我们这个阶段犹如越过刀尖,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真的不是轻飘飘的,真的不是几日可以见成效的,这是老天给我们设置的磨炼之途。乔布斯年轻时,还刻意去当苦行僧修炼自己呢,无非他们是行路上的修行,而我们行的是心灵上的修行,但可都是修行啊!

和休学在家儿子的对话:不是带孩子走向光明,而是陪孩子渡过黑暗

家长要做的,是陪孩子走出痛苦

“推”是什么?儿子接着说,推就是把你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别人,就好比现在我站在路中央,我不是不想走,我只是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前面有城市,后面有森林,左边有大海,右边有沙漠,我该去向哪里?这个时候你告诉我,不用想了,就去城市吧,那里最好最幸福,于是你一推把我推入了城市。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先入为主,你喜欢城市,你就知道我也一定喜欢城市吗?我明明更喜欢森林,更喜欢大海呀。

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很重要。此时,我的内心很痛苦,那么,请你看见我的痛苦,我请你陪伴我,不是陪我走上哪条路,而是陪我走出痛苦,我曾经经历了痛苦的思考,我希望因你的陪伴,我可以平静、平和地思考,这就是家长应该做的。

关于这个事情,你们还可以看看《森田疗法》,儿子接着说,森田医生推没推?肯定推了,但森田医生的推也是建立在尊重来访者的意愿之上,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无限的包容、接纳,鼓励患者带着心结、带着恐惧、带着害怕去经历行为的发生,说白了就是鼓励患者带着勇气去踏出那一步,这就是巧妙的推,轻轻的推,不是强推。

其实这个巧推,也不是说需要多高深的技巧,大道至简,归根结底无非是尊重、理解、接纳、包容,陪伴。儿子解释道:尊重是指尊重孩子的意愿;理解是指我懂你的不容易,知道你的痛苦,但不要紧,我可以与你同在;接纳、包容、陪伴是指你放心,发生一切问题别害怕,还有我呢,我会为你兜底,你只管往前走。

和休学在家儿子的对话:不是带孩子走向光明,而是陪孩子渡过黑暗

所有的秘诀在于两个字:放下

说老实话,儿子关于这个话题的言论再一次打动了我,我们真的不能总是把孩子当作孩子,有时候,他们看问题或许比我们更透彻。正所谓:一念迷,走投无路,一念悟,海阔天空。心宽了,事就小了,就能天高云淡、宠辱不惊了。有的人一念觉,即成佛;有的人,声声佛,催贪念。

很多父母在没有学习的时候,整天焦虑、恐惧和控制,学习之后,满口接纳、爱和包容,可心里眼里,却还是一直盯着孩子的行为。形变意不变,对孩子还是控制,还是想改变孩子。爱,是对人性的慈悲,学习如何爱,是每个父母的诚意!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执着于相,苦海无边。

所以,我以为:所有的秘诀就在2个字:放下。

人间百态充满了悲欢离合 。学习群里的老师告诉我们:这一趟,我们不是来带孩子走向光明,而是陪孩子度过黑暗。

那么请你务必记住:我们首先要陪孩子走进黑暗。陪他做同一件事,融入他的世界,尝试陪他待在黑暗里。从心理角度说这是共情,共情是理解对方的经历,就好像你像他那样活过一样,而且你还要让对方知道你理解他。共情不是简单地理解别人,而是对他人的行为和情感做出反馈,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表情、动作等多种方式让对方知道你和他有共鸣。通过建立这种有共鸣的链接,我们能够克服恐惧,这就是心理治疗的过程。

共情是最高级的接纳,不是为了马上去解决当下的问题,而是一种深深的懂得,因为懂得,所以产生了慈悲。慈悲会让一个在困境中的人感觉到被爱着,生命有了陪伴,不至于那么孤立无援。众生皆苦,我们慈悲了,就能看到每个人的不容易。

和休学在家儿子的对话:不是带孩子走向光明,而是陪孩子渡过黑暗

三放原则和十字方针

如何面对趴窝在家的孩子,结合儿子刚才讲到的,以及岁月老师给我们总结的,我觉得简单归纳起来,我们家长要做到的就是三放原则、十字方针。

三放原则就是指放下,放手,放心。放下就是指家长要彻底放下替孩子承担的习惯,彻底地把属于孩子的事情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面对、承担。

放手就是我们不要过多地管孩子,不管总比乱管要好得多,很多事情让孩子自己来,即使他会在眼前摔跤,也要让他自己来,因为犯错摔跤是成长过程的必然经历,你越不允许孩子摔跤,孩子以后会摔得越惨。

放心就是指相信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的,家长越焦虑,担心越是不知不觉,想要强行干涉孩子,想要控制孩子,最后孩子越来越糟糕。相反,当家长真正相信孩子、彻底地放手了,孩子虽然眼前不会变好,因为十几年的问题不可能解决的那么快。甚至当你放手后,他会表现得更加糟糕,更加沉迷网络。但是经历混乱、摔跤也是成长的一个正常过程,当我们放手后、真正相信孩子后、学会逐步树立原则后,孩子一定会逐步好转。

十字方针就是:接纳、允许、理解、尊重、相信。对十字方针理解不透彻的家长,可以先去看电影《阿甘正传》,把自己代入阿甘妈妈的角色,思考在那些情况下,自己能否做到像阿甘妈妈那样。

我们还可以把现在孩子在家,当作是家里住了一个邻居家的孩子,我们对邻居家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最起码的尊重、允许、接纳,一样都该不少吧?那你会不会对邻居家的孩子过多的担心、干涉呢?还不是你自己该干啥就干啥嘛!

和休学在家儿子的对话:不是带孩子走向光明,而是陪孩子渡过黑暗

转变思维模式,孩子才能真正成长

亲爱的家人们,父母对待孩子的模式,对孩子心灵成长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说话内容的影响。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模式,是进入他的潜意识的,塑造的是孩子的心智模式。你把他当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

我家孩子最近对哲学社会学之类的书籍非常感兴趣,老师告诉我,你就把他看成一个未来的哲学家好了,这样,你看孩子的心态都变了。你感受到美好,孩子也会感受到自己的美好,你感受到孩子的价值,孩子也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儿子告诉我,以前的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很自私,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说,将来他希望可以成为这样一种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告诉他,我的儿子果然生来不凡,你的同龄人还在学校里为多考几分,上个好大学一头扎进书本无法抽身,而你已经心怀苍生和天下,妈妈为你骄傲。儿子掩不住的笑意。

其实,更多的孩子是想好起来的,只是他们不敢好起来,他们只有在确认家长真正变好之后,才可能走出来,否则他们就会一直躺平。

我们会看到不少这样的人,从青春期一直躺平到成年,成为一个“啃老族”,我们常常会批评这样的人,但其实他们也想变好,但可惜他们的父母完全没有认识到这一层,一直就觉得他就是一个废物,所以他终将成为父母诅咒的样子,这样的悲剧其实每天都在发生。

和休学在家儿子的对话:不是带孩子走向光明,而是陪孩子渡过黑暗

在此,我也很想提醒各位家长一个事实,在家长和孩子的抗争中,只有当父母完全败下阵来、缴械投降,孩子的重生才会开始。

我记得儿子从初二开始。对手机游戏有兴趣,我那时也是如临大敌,天天和儿子斗智斗勇,想尽千方百计一味地堵,最后导致孩子玩手机一发不可收拾,休学后甚至给自己买了一个手机天天不离手。

我后来就没管他玩手机这件事了,儿子也开始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他开始试着去调整,隔一段时间就会主动提出来要进行“断舍离”,儿子说,拿着手机,天天想看,这是人的天性,我接受这样的自己,但我可以让他离开我,这样就断了念想,这是我的顺势而为,我赞叹儿子的智慧。其实真的就是这样,你越阻止他做什么,他就越会去做什么。

所以各位家长朋友,面对孩子出现偏差行为,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思维倒过来,放下对孩子学习上的所有期望,放下所有的担心焦虑,放心孩子的未来,放手让孩子自己经历、承担后果,唯有这样子转变思维,我们的孩子才会真正成长成才!

始终记住,我们要变我执为执我。我们最该培养的,是自己,不是任何人;我们唯一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不是任何人;我们唯一能帮助的,是我们自己,不是任何人。把我们内在的戾气,外在的刺和硬壳去掉吧,柔软下来。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

和休学在家儿子的对话:不是带孩子走向光明,而是陪孩子渡过黑暗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9851.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