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锤了!吃最实惠的坚果,心血管风险可降低13%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那么,一天一把花生呢?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实锤了!吃最实惠的坚果,心血管风险可降低13%
“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那么,一天一把花生呢?

早有研究证实,经常吃坚果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CVD)[1],但比起如今大受欢迎的开心果、核桃、杏仁等,“土里土气”的花生似乎参与不进这个“坚果养生局”,甚至,花生对于减肥人士来说,无异于洪水猛兽。
好在,近期发表在《Stroke》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2](图1)让花生“扬眉吐气”了,研究表明:多吃花生可以降低缺血性卒中、CVD的风险。
实锤了!吃最实惠的坚果,心血管风险可降低13%
图1 研究发表于《Stroke》
每天4-5颗花生,CVD风险降低13%!
这项研究选取了7479名年龄在45-74岁之间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均完成了日本公共卫生中心(JPHC)前瞻性研究中的食物频率问卷。
研究者们通过食物频率问卷计算出参与者们的花生摄入量,此后,进行了长期的随访(中位随访14.8年)。
结果发现,每天最多摄入花生(大概4-5g)与不摄入花生的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比(HR):卒中 0.84(0.77~0.93,P=0.002);缺血性卒中 0.80(0.71~0.90,P=0.002);出血性卒中 0.93(0.79~1.08,P=0.27);CVD 0.87(0.80~0.94,P=0.004)。而且,男性和女性基本一致。
也就是说,与不吃花生的人相比,每天吃4-5颗花生的人,卒中、缺血性卒中、CVD的风险分别降低16%、20%、13%!
改变饮食模式,获益更大!
上述研究证明了常吃花生有心血管获益,可我们每天吃饭又不单单只吃花生。多种食物的摄入,才更符合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所以,在饮食模式上下点功夫,会不会有更大的惊喜呢?
答案是肯定的!
2020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 Med》)的一项研究[3](图2)表明:遵循四种健康饮食模式(表1)能降低10%-20%CVD风险。
实锤了!吃最实惠的坚果,心血管风险可降低13%
图2 研究发表于《JAMA Intern Med》
表1 四种健康饮食模式
实锤了!吃最实惠的坚果,心血管风险可降低13%
这项研究选取了来自3个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护士健康研究(NHS)、NHS II、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中的大约21万的参与者,在长达32年的随访中分析了他们的饮食模式与CVD的关联。
结果显示,四种饮食模式能使CVD风险降低10%-20%,冠心病(CHD)风险降低11%-22%,卒中风险降低8%-12%(图3)。
实锤了!吃最实惠的坚果,心血管风险可降低13%
图3 研究结果
总的来说,就是四种健康饮食都有益于心血管,那到底该怎么选呢?
快来Get更适合中国人的“东方健康膳食模式”
好在,中国营养学会根据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分析,第一次提出了比地中海饮食模式等更适合中国人群的“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并在2021年2月发布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4](以下简称《报告》)中。
所谓“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就是以米类为主食、多新鲜蔬果、肉类多鱼虾少猪肉、烹调清淡少盐为主要特点的江南饮食模式(图4)。
《报告》指出,具有这些膳食特点的地区,不仅预期寿命高,而且人群发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均较低。
实锤了!吃最实惠的坚果,心血管风险可降低13%
图4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原文内容截取
《报告》分析比较了不同国家的饮食指南后,整理出了几个有代表性国家的不同食物推荐量,值得高兴的是,中国膳食指南对每天应该摄入的食物量精确到了克(表2)。
表2 代表性国家不同食物/食物组推荐量
实锤了!吃最实惠的坚果,心血管风险可降低13%

综合来说:建议大家每天以谷薯类为主食(每天250-400g),其中全谷物占(50-150g);餐餐有蔬菜(每天300-500g);天天吃水果(每天200-350g);动物性食物鱼虾水产品为主,肉禽蛋类为辅;每天坚持吃包括4-5粒的花生及其他豆类和坚果;每天一杯奶;少油少盐。
国庆期间,健康生活吃起来……

参考文献:

‍[1]Xiaoran Liu, Marta Guasch‐Ferré, , et al.Changes in Nut Consumption and Subsequ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mong US Men and Women: 3 Larg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Originally published 1 Apr 2020.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0;9:e013877.

[2]Satoyo Ikehara, et al. Peanut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Stroke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Japanese Men and Women: The JPHC Study. Stroke. Originally published9 Sep 2021
[3]Shan Z, Li Y, Baden MY,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Healthy Eating Pattern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Jun 15]. JAMA Intern Med. 2020;10.1001/jamainternmed.2020.2176.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0.2176.
[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中国营养学会.2021年1月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作者:咔咔

责任编辑:袁雪晴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转载需联系授权
- End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yxjxxg@yxj.org.cn
「疫情专区」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20346.html

(0)

相关推荐

  • 双十一京东手机销量,双十二手机销量

    「科技美学」如何购机?2021年度-3500元价位内机型选购指南

    生活 2021年11月12日
  • 这4款iPhone手机必备黑科技app,每款都让人爱不释手

    如果你用的是iPhone手机,这4款黑科技app千万别错过,每款都让人爱不释手,惊喜满满。

    科技 2021年11月26日
  • 这个有八胞胎的女孩是2003年从云南来的,网友怀疑她被骗了。如果学历低,她会愿意多生孩子吗?

    在媒体的连续追踪下,河南怀着八胞胎的女子,有关其个人情况有了更多新的情况。其中最为引人注意的是,这位准妈妈目前还只有18周岁。其来自云南,而八胞胎的准爸爸则是河南省周口市人,目前23岁。

    生活 2021年11月28日
  • 怎样正确引导教育两岁的孩子(两岁多的幼儿教育应该注意什么)

    #教育听我说#你还在用错误的方法教育两岁左右的幼儿吗?两岁左右的幼儿,从学步,到学语,运动大脑,和思维大脑,刚开始发育,摸仿学习能力是很强的,比如左手拿碗,右手拿勺筷,如果不给于正确教导,手拿反了,长大后很可能就改不过来了。人的脾性,也是这样,家长的教导,是主要因素,坏的脾性,很大可能会坏了孩子一生的。二十多年前,一个街坊,害怕自己的孩子以后被别的孩子欺负,就教孩子推人,打人,抓人的本领,别的家长带孩子玩,见他孩子来了,就把自家孩子领的远远的,有一次,一个老汉带孩子在门前玩,老太太带她孩子来了,老太太的孩子几步快跑,把老汉的孩子推倒,小拳头在背上打了几下,老太太好象没看见一样,还洋洋自得的,老汉扶起孩子一看,头上碰一大庖,老汉怒道:恁这样教育孩子,长大也是个监狱瓤,造成两家大干了一架。在成长过程中,老太太家孩子,真的成了派出所的挂号人物,家长多次赔人家钱为孩子开脱,前不久,扫黑除恶,又被抓进去了,由此,想到古人入学启蒙的第一课:三字经:念了多少代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两岁左右的幼儿,教他们和小朋友交朋友,和礼貌知识,远比教他们强势攻击要有用的多,两岁左右,是培养脾性的关健时期,千万不要在洁净的白纸上写上擦不掉的暴力一笔,坏了心爱的孩子一生。

    生活 2021年12月17日
  • 元宇宙狂热!软银也出手了

    见习记者 伊万 继11月初软银旗下愿景基金2号(Vision Fund 2)刚投资了NFT游戏公司沙盒(The Sandbox), 昨日(11月30日)又传来软银计划向韩国Nave...

    科技 2021年12月2日
  • 印度种姓歧视下,种姓决定一切命运

    美国有种族歧视,印度有种姓歧视。在印度即便你有通天的本事,如果你是低种姓贱民,也只能干些扫大街、掏粪的工作。即便是到了国外的硅谷也难逃种姓的制约。在硅谷,有 200 多名印度工程师表示,我们快要被高种姓的印度上司歧视到喘不过气来了。

    科技 2021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