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痹的本质就是血脉痹阻不通,其病位主要在脉,涉及到皮肤、肌肉、关节,并与心、肝、脾(胃)等脏关系密切。多因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瘀阻,气血亏虚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不足。本病有虚实之分:实多为风、寒、湿、热、毒、气滞、痰浊、瘀血;虚多是气血亏虚。
脉痹症状主要是肢体的疼痛(有的还伴有乏力、肿胀、麻木,甚至间歇性跛行)、患处的皮肤颜色改变(或紫或白)、患肢无脉或脉弱。必须及早干预和治疗,才能预后较好。
有人问:任其发展会是什么后果呢?如果任其发展,除患肢会逐渐会烂掉外,脉痹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还可能会发展为心痹,可出现心悸、胸闷、短气等症状,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呢?
简而言之就是辩证论治。
来个脉痹病人,首先辨其寒热:寒证多为素体阳气不足,复感寒湿之邪所致,以患处皮色苍白或青紫、肢体发凉、恶寒或畏寒,入冬或遇寒时发病或加重、得热缓解或减轻,舌淡等为特点;热证多为素体阴虚、复感热邪所致,以患处皮肤红肿或潮红、肢体发热或触之灼热,舌红等为特点。其次要辨其虚实:那些起病急,病程短,患处肢体肿胀、疼痛较剧、皮肤瘀斑、肌肤甲错或顽麻,舌暗或有瘀斑、苔厚腻者多为实证;而起病缓、病程长,素体正虚,肢体酸软无力、疼痛隐隐、伴虚象者则多为虚证,或以虚为主。最后要辨其病程:脉痹早期病位表浅,病变局限,肢体疼痛较轻,疼痛多在活动后出现,休息后逐渐缓解;中期则疼痛加重,常持续不解,昼轻夜重,患肢肤色明显改变,可见肌肤肿胀、瘀斑,肌肤爪甲失荣等症;晚期则病情进一步加重,病变弥散,疼痛剧烈持续不解,甚至可继发溃烂等症,证属虚实夹杂而以虚为主。
针对脉痹的治疗原则就是:通络止痛。实证以祛邪通络为主,常用的治法有祛风散寒、清热利湿、疏导气机、豁痰散结;虚证以扶正通络为主,常用的扶正法有益气养血等。此外,还要用平调阴阳、养阴清热、疏肝理气等法。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顾护心气,养血活血,严重者用中西医结合救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我们常用的治疗分型如下
一、风寒湿阻证
此证型临床症见:脉络青紫,肢体冷痛、重着;骨节困痛,周身沉重,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疗上就应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代表方药:蠲痹汤(《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桂心、细辛、苍术、制乳香、木香、川芎、当归、桑枝、甘草,全方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
若痛甚者加威灵仙、防己;恶寒无汗者加荆芥、薄荷、麻黄;若发热、汗出多,加柴胡、知母、石膏;湿盛者加薏苡仁、萆薢。
二、湿热痹阻证
临床症见:脉络赤胀,肢体热痛、重着;喜冷怕热,患处络脉可有索条状物,按之则痛,或肢端溃烂、流黄水,身热,口渴不欲饮,胸闷,纳呆,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上就应该:清热利湿,蠲痹通络。
代表方药: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加减。
处方:苦参、黄芩、茵陈、知母、泽泻、猪苓、葛根、升麻,苍术、白术、羌活、防风、当归,共奏清热利湿、蠲痹通络之效。
若湿盛者宜加土茯苓、车前子;瘀滞明显者,加丹参、泽兰、地龙、王不留行、土鳖虫、水蛭;热毒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
三、痰浊瘀阻证
临床症见:脉络紫暗,肢体顽麻,头晕头重;肢体肿胀、疼痛、发凉,皮色暗滞或见痰核硬结,胸闷脘痞,纳呆,泛吐痰涎。舌胖色暗,或见瘀斑,苔白腻;脉沉弦滑。
治疗上就应该:豁痰散结,活血祛瘀。
代表方药:双合汤(《杂病源流犀烛》)加减。
处方:干姜、陈皮、白芥子、竹沥、桃仁、红花、川芎、当归、丹参、麝香、地龙,诸药共奏豁痰散结、活血祛瘀之功。
若痰瘀不散,疼痛不已者,加炮山甲、白花蛇、蜈蚣、土鳖虫、水蛭、桂枝、附子、细辛、鹿角霜。
四、气郁血瘀证
临床症见:脉络紫暗,肢体刺痛,胸胁胀满;情绪激动或稍事活动加重,皮色紫暗,善太息,纳呆,大便不调,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而有血块。舌紫暗,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
治疗上就应该:疏肝解郁,活血散瘀。
代表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柴胡、香附、乌药、桔梗、枳壳、柴胡、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川牛膝、丹参、五灵脂、延胡索、生地、当归、甘草,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活血散瘀的作用。
五、气血两虚证
临床症见:脉软无力,肢体酸痛,头晕心悸;肢体顽麻,肌肉萎缩,肌肤干燥脱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自汗,四肢乏力,气短,唇甲色淡。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上就应该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代表方药:三痹汤(《妇人良方》)加减。
处方: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甘草、续断、怀牛膝、丹参、川芎、独活、细辛,诸药同用,能起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作用。
若胃纳差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焦山楂;肢体发凉甚者,加制附片、桂枝、葫芦巴、巴戟天;瘀血重者,加三棱、莪术、水蛭、地龙、土鳖虫。
若脉痹,惊跳乍安乍发,宜人参丸(《太平圣惠方》);若脉痹,身体不仁,宜黄芪汤(《圣济总录》);若脉痹血道壅塞,宜异痹汤(《圣济总录》);若脉痹出现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惊悸不安,宜茯神汤(《严氏济生方》);若气衰血焦发落、好怒、唇口赤甚,言语不快、色不泽、饮食不为肌肤者,宜麦门冬汤(《严氏济生方》)。
除了以上辩证施治外,还可以配合针灸、推拿、理疗、食疗等。
脉痹的转归与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病变累及的范围。一般起病急者,易于早期发现而引起重视,治疗多及时,只要处理正确而治疗彻底,常常可以痊愈而不致迁延成慢性;起病缓慢者,多以正虚为主,感邪不甚,早期诊断困难,治疗也常不及时,其病情常可缠绵,日久难愈,甚则并发溃烂、偏瘫,预后较差。本病中晚期或病情重者,常可并发下述变证:因湿热蕴毒,入营入血,上扰神明,可并谵妄;湿热熏灼较甚,肌肤脉络血肉腐败,可并发患肢溃疡;脉痹日久不愈,脏腑俱损,经脉拘急则可致患肢或胸腹急发剧痛,甚至可并发偏瘫,致肢体失用。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20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