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中国父母正在用“当众出丑式教育”以最快速度毁掉自己的孩子

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而这也是区别于他人的方式。

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而这也是区别于他人的方式。

很多家长都苦恼于自己的孩子不服管,想让他们顺从自己,只要不服管,就用打来解决,毕竟乖孩子都是教训出来的。这种“责打式教育”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家庭暴力”,可能正无形中正摧毁着你的孩子。

无数中国父母正在用“当众出丑式教育”以最快速度毁掉自己的孩子

科学家曾对被当众责打的孩子做过研究,这些童年阶段受过伤害的孩子和从战争中回来的士兵一样,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和受伤的威胁,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甚至有心理学家指出它比战争更可怕:“因为它发生在一个应该安全的地方。” —家庭和信任的父母面前。父母教育孩子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让他们当众出丑就能长教训,所以经常不顾场合责打孩子,殊不知,这种“出丑效应”可能只适用于心智成熟的成年人。

出丑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

无数中国父母正在用“当众出丑式教育”以最快速度毁掉自己的孩子

最讨人喜欢的人偶尔会犯错误的人。这针对的是那些活在完美面具下的成年人,他们在大众面前留下自己完美的形象,让人觉得不敢亲密和高攀,即使成就再高,也没有人喜欢他们,偶尔出个洋相,不仅不会影响人们对他的好感,相反,还会让人们从心理感觉到他很真诚,值得信任。

当然,这种偶尔的出丑也是有限度的,涉及到一个词语叫做“羞耻感”,这种因为尴尬而产生的失望、丢脸等情绪反应,是一种对自己的痛苦感知,称为羞耻感。

适度的羞耻感可以让我们越战越勇,但过度的羞耻感会给人留下阴影。

无数中国父母正在用“当众出丑式教育”以最快速度毁掉自己的孩子

最直观的危害就是失去对生活的勇气,笔者的父亲高中时有个同班同学,这个男生平时阳光活泼,人际关系也处得不错,有一天他的好哥们儿想来捉弄一下他,在他的裤拉链上调整了一下,原本只是简单地恶搞一下。结果没想到这个男同学在升旗仪式上,走着走着裤子就掉了,当时这个男孩子就感觉到无比的羞愤,觉得在众人面前丢尽了脸,也没脸做人。

仅两周后,这个男同学就请了假回家,不久后就休学了。十几年后,当笔者的父亲偶遇他提起此事情时,都是泰然一笑,表示并没有记清这个掉裤子的男生的名字。有些事在旁观者眼里可能就是个笑话,但在当事人眼里就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无数中国父母正在用“当众出丑式教育”以最快速度毁掉自己的孩子

这就是一个羞耻感过度的典型案例。仅因为这件事情就放弃了学习生涯,很早就出来打工,命运也潜移默化地被改变了。过度的羞耻感,会让我们对痛苦的感受产生长久的记忆,我们都不愿意去感受痛苦。

成人都尚且不能接受这样的痛苦,更何况是孩子呢,如果一个孩子当众被责罚打骂,又会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怎样不可逆转的伤害呢。

很多父母打孩子是一时冲动,比如自己工作不顺利,夫妻关系不协调,就顺带把气撒在孩子身上。我们总能见到这样的父母,怒气冲冲地赶来学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掌掴孩子,直接进行打骂。

2019年,一个14岁的男孩在下课打牌被班主任叫家长到学校后,母亲在楼道里当众打了他两个耳光,随后这个孩子就从楼上跳了下去。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被领导批评后,都要难过好久,更何况是一个心智不成熟的青年学生呢?

如果孩子说谎做错事,就采用“责打式教育”,长此以往,孩子为了避免受罚,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种绝对的“责打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常常精神压抑,唯命是从,孩子虽小,但自尊心丝毫不低于成人。

无数中国父母正在用“当众出丑式教育”以最快速度毁掉自己的孩子

如果孩子被当众责罚,自尊心肯定会受损,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从此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慢慢地会自暴自弃,逐渐变得懦弱,孤僻,不愿意与人沟通。并且在和同龄人出现矛盾后,常以“暴力”方式来解决,也会让同龄人逐渐疏远他们。

教育孩子,本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孩子有逆反心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叛逆期是孩子成长阶段必要的一个过程,如果此时压抑住自己,成年后就会以千倍百倍的放纵还回来,这缘于人的补偿心理。

所以非常顺从父母那才是奇怪,若自家孩子都像机器人般顺从,那么孩子的成长就失去了意义。仅靠这种愚蠢的“责打式教育”,只会将孩子推得越来越远。

无数中国父母正在用“当众出丑式教育”以最快速度毁掉自己的孩子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尤其是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但遇到挫折和问题时,父母千万不能再去打击孩子,一个合格的父母此刻应该做的,是无条件地站在孩子背后并告诉他,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永远会站在你的背后,我们永远是你最坚实的臂膀。

父母要记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你们的附属品,教育孩子唯有付诸足够的耐心和包容,才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得到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21340.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