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大家肯定很是熟悉的了,其作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去壳种仁,早已经成为我们日常食用的稻谷品种之一。或许很多北方人不知道什么叫糯米,其实它又叫做江米。糯米酒、糯米饭、糯米鸡、荷叶饭、粽子、艾糍等等均由糯米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它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饮食的一部分,也是有益于我们身体健康的一种食物。
糯米在中医的最早记载出自于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食治》。被世人称之为“药王”的孙思邈所著作的《千金要方·食治卷》是我国历史最早的食疗记载。这是一本中医典籍,具体讲述的是中医与食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可以了解到很多中药食疗的方法,当然这都是题外话。《千金·食治》里记载:"糯米味苦,温,无毒。"而《日用本草》则记载:"糯米味甘,平。"两者对于糯米的性味记载截然不同,后世李时珍在《纲目》重是这样记载的:"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饧尤甚。孟诜、苏颂,或言其性凉性寒者,谬说也。《医学别录》同样有言“已谓其温中坚大便,令人多热,是岂寒凉者乎?”所以,现在认为糯米是性温的。孙思邈曾说过:"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明代大家李时珍在《纲目》里同样记载了:"糯米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临床应用,现代医家认为糯米性温、味甘,其具有一定的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但是,在现实中糯米真的可以养胃健脾吗?为什么很多人吃了糯米之后会出现胃痛腹胀等症状呢?这个就又得从糯米的性味上说起,上面已经和大家说到了糯米性温,味甘,又为黏腻之品。它有补益脾胃之实,但什么也会才需要补,肯定是脾胃虚寒者需要补。如果不是脾胃虚寒反而是胃热炽盛之人吃了糯米制品,就会火上浇油,容易发生胃痛等相关症状。
就如《本草纲目》记载的:"糯米,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所以说,平素痰热之体的,不适合食用糯米。上面也说到,糯米乃粘腻之品,人体脾主运化,如果脾病,运化功能失调,还服用糯米,就会导致食积不能消化而发病。中医古籍《本经逢原》是这样记载的:"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滞,且利小便,以滋肺而气下行矣。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目前我们最常食用的糯米糍,糯米饭,糯米鸡等等,均由糯米直接制作而成,是不利于消化吸收的,胃肠功能失调的人尽量不要吃。如果想取其补益脾胃之性,可以按照上面的说法,磨成粉,煮稀粥,这样则有利于脾胃运化,起到补益脾胃的功效。
总而言之,中医虽然认为糯米为补益脾胃之品,但不恰当的食用方式则会使到人体脾胃运化功能进一步失调,导致胃痛,胃胀等疾病的产生。所以,正确的使用糯米,才是发挥其功效的关键。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吧,喜欢的朋友请点个关注及分享吧。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2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