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最近的几个观察和感悟

来了来了,我是家蒙,分享几个近期的观察和感悟。

第1个,观察
自己有应激反应,中午睡一下,想到个什么事就会惊醒,然后晚上睡觉的时候也迟迟不肯入睡,不舍得放弃这一天。处于很敏感的状态。

如果比作非洲大草原,那么我不像是一个伺机而动的捕猎者,更像是一个随时提防被干掉的一个食草性动物,这个状态其实不好。

第2个,感悟成本控制
这个感悟来自于投资者教育的一些启发,在投资角度熊市是利润的来源,你需要做的就是在熊市入手,然后静静的等待颠簸结束之后以高位卖出,道理是挺简单的,执行起来会有非常多的细节。

自由职业,做一些赚钱的项目的时候,有红利的时候只要勤奋,占到一个位置等待项目成熟,等待流量灌溉进来,占据一个一席之地,就会享受到流量灌溉时的恩惠,这个叫做生态位。

我认为是低位入场的一种解释,也就是项目还不被看透,甚至不被看好的时候,你入场然后静静的等它变好。

当项目开始变得成熟之后,需要参与者有更精细化的运营,内容质量要求更高的之后,大家会发现生意变得难做,利润开始减少,陆陆续续有人退场。

那这个时候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也许分配到给你的流量减少了,也许流量开始需要变得有成本了,可以理解为大家的净利润都不那么的高,或者说赚点钱没那么容易了,这时候就看谁的成本更低。

  • 优质的内容可以带来更低的成本

  • 勤奋的劳动力,每天发很多东西出去,可以降低成本

  • 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共创共利可以降低成本


在这个阶段能够降低成本,并且保证不错收益的前提下的玩家,能够获得不错的效益。

在这个阶段学会降低成本变成一项很重要的技能。

第3个词,规模效应
也是从投资的课程当中学到的,叫做「规模效应」,这也是提供利润的重要来源,最常见的规模化就是SOP。

首先我对SOP是没有什么感情的,甚至有些抗拒,以前我在日系的工厂里面接触过这东西,叫做「作业要领书」,他们通过这玩意,把人当做机器来对待。

工厂会要求机器的润滑液随时补充,机器的温度参数设定必须每天检查,要求机器不能够出错,这是硬件的部分。

对于软件部分,也就是人和体制,他们也有同样的对待标准,要求每天人员来到之后要做广播体操热身,要整齐的着装,要有固定的动作,如果对微笑还有要求的话,那基本上和高速路的收费员差不多了(幸亏对微笑没有要求)

总之对于人的理性尊重不多,把人当做机器和螺丝钉来对待,而且他们认为一个工厂里面「人」是最麻烦的事,所以会写很多规范来约束工人,当时我们写的东西叫做「作业要领书」

只要工人不按照要领书上的东西操作就会挨骂,受到惩罚,动不动就拿要领书来说事,其实挺残酷的,我理解SOP就是互联网界的作业要领书吧。

那规模效应其实会让事情变得不够灵活,在内容创作上尤其如此,会导致一套版子产出来的大量的内容,也许能够快速地攻城略地,但在我这,经不起时间的冲刷。

我确实也有一段时间专注SOP当中,找了很多人来按照我的版子写东西,在每个领域都有一些占据,当时觉得内心很满足,但事实证明这内容确实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没流量了。

后续的维护、更新都成了很大的包袱,可能是这样出来的内容,情感倾注的程度不够吧,说难听一点,没有灵魂。先易后难,挺折腾我自己的。

我在这些批量化生产的内容上面,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收益,我会理解成我对SOP的运用还不够出神入化,这是我的问题,不是SOP的问题。

4,继续说规模效应本身
规模效应是指一件事情重复做,或者做一次就会有长久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做那些先难后易的事情,做一套很难的事儿,但是这个是一旦做出来对后续的环节,对后续的时间都会有帮助,这种就有规模效应,时间拖的拉得越长,参与的人越多,越规模效应越大。

比如,出了一套内容创作模板,后面有100个人来参与使用,写出了100套内容,那么规模效应咱们就记上100分。如果有1万个人写了1万套内容,它的价值就记有1万分,规模效应就更大了。

如果有一种方式允许参与者有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同时又能够比较标准化的产生很多优质的内容,那就实在是太好不过了。可惜万事两难全。

目前我自己身上的规模效应感受有两点:

第1个,多个供应商谈判之间,我会借鉴上一次谈判的合作框架迭代,在新的供应商身上去使用,上一次能够谈成功的条件,在下一次的谈判中大概率也能够成功,这个有助于我拓展更多的品牌,这是规模效应的体现之一。(这在数量上有价值)

第2个,内容创作方面,最近开始更加精细化地对待自己的内容,我们刚才也说了规模效应是一件先难后易的事情。之前做了特别多「流水线生产」的事情,看上去要快速扩张规模,好像鲜有成就,事实证明那些事情是先易后难的,我玩不转。(这在时间上有价值)

我们对内容会有更高要求,我们会用更专业的相机,会采购实物,会花更多时间去学习,拍出更好的照片,写出更有深度的内容,尤其是在自己使用上实际触摸了样品之后,那种肌肤的体感,那种使用者的代入感,都会让我们写出更有情感的,更有价值的内容。

也正因为我们自己自费采购了很多样品,如果只用一次觉得挺可惜的,所以我们往往会重复使用好几次,无形中又有了那么一点点规模效应。(当然我们干不出那种用完了就退货的事)

孟岩老师在做有知有行,在做免费的投资者教育,他不喜欢自上而下的教育字眼,他更喜欢用投资者陪伴,投资者学习,投资者成长等等说法。

他做出一套非常精美的课程,100个人听了算100分,1万个人听了就算1万分,这是具有规模效应的。推荐大家去下载「有知有行」APP,这个APP成立两年了,还没有开始盈利,他们在做一件先难后易的事情。

5,规模的上限
关于规模效应,我想再分享一些上限的事,这个从张潇雨老师那听来的,拿互联网公司举例子:

第1种,三平方公里,外卖平台。如果一个平台说自己一天能卖100万单,这个效应看上去很大,但是对个体商家没有实际作用,一个天河区的面馆不太有机会把面卖到番禺区去,他能够覆盖的面积也就是三平方公里的那个圆圈范围,所以无论你的平台多大,对于商家个体而言,三平方公里的面积就是它的规模效应,这是他规模效应的上限。

第2种,叫做同城效应,58同城租房子,找同城的清洁阿姨,住在杭州的人不太有机会跑到广州来用58同城租一套房子,所以这这种场景下规模效应就是同城区域。

第3种,像淘宝、京东电商的规模效应就在于全国,他们可以9块9包邮把货发到全国各地,汇集了全国的销量数据之后,具有更强大的谈判力度和上游供应商拿到更便宜的价格。

那我们是做内容的,内容的规模效应在于范围不受限制,全国都可以看,此外还有时间维度上的好处,今天写的文章,未来三个月之内大概率非常新鲜,未来一年之内还有参考价值,未来一年两年稍作更新,继续追赶上时代的脚步。

所以我认为,做内容创作在地理区域上和时间维度上都没有过多限制,想通了这个之后,会更多地提醒自己,要做那些先难后易的事儿。

以前总告诉自己要慢一点,要慢一点,现在看来又有新的理解。

如果说有什么好办法,能让自己现在就开始执行,我认为,相信自己「十年后依然是一个表达者」就是这个法。

END




我的微信好友满1万人了,暂时不打算开小号,争取让自己每天「加5个、删5个」,别害羞,来吧,欢迎围观。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22471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