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这篇文章的童鞋,邀请你体验:http://Web3Q.net
// 还有个本周六晚的直播预告,就是不知道聊这个主题会不会被封直播间:
「Web3」算不算互联网黑话 / 造词?
我说:当然算。
起初「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一词,就是谷歌发明的「黑话」,代替「远程服务器」,描绘了数据在空中交换的过程。如今「云」概念不仅被竞品采纳,还衍生出「云吸猫」、「云蹦迪」等破圈名词。
百度李彦宏也曾提出过「框计算」,但没做成。更多这样的造词,消散在历史中。优胜劣汰,仅此而已。
有人兴致勃勃地审判「Web3」是伪概念,其脑海中或已默认接受了「Web1.0」和「Web2.0」——它们起先也没少受抨击,如今已成为追忆那些黄金岁月的共同语境。
互联网生意,不是自然科学,动辄「证伪」;它算金融游戏、社会科学,具有索罗斯口中的「反身性(Reflexivity)」——琢磨的人多了,事情可能就真朝这个方向去了。
所以,语义层面的新旧,不该成为判别新生事物本质的标尺。(你猜这次上海居家隔离创生了多少新名词?)
再扯远点,「语言被腐蚀」这类指控,扔到时间长河里,不过是人类文字符号系统的自然流变。Why so serious?
语言卫道士 / 原教旨主义者都形谢神灭了,他们当年反感的词可能仍在被泛用。
------
「Web3」当真创造了啥价值?
公开媒体上你能听到的版本,我都可以一一驳斥。
Web3 是分布式、去中心化的,能让众生平等、防止一家独大?
事实是,资本、算力、人才的马太效应明显,强者愈强:
-
伊隆·马斯克发推特聊聊比特币,就能拉平 Tesla 一个季度的营收报表,利益之大足够支撑他叫嚷着收购推特
-
红杉资本改签名自称是「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就让刚爆仓的投机客对他们的 portfolio 重燃信仰,借钱 all in
-
Coinbase(全球首家美股上市交易所)Q1 财报语焉不详的一句「personnel-related expenses」,就搪塞了3 个月内亏掉 4 亿美元的业绩,让投资者欲哭无泪
-
币安 CEO 赵长鹏一度凭加密货币身家跃升全球首富,坊间流传着「一切热门项目都是在给头部交易所打工」的戏言
每一个鼓吹「去中心化」的人,内心的小算盘是想「自己成为新的中心」。
正如汉末十八路诸侯会盟,名义上都高喊讨伐董卓、扶助汉室,其实每个人都想称霸一方。
Web3 数据不可篡改,有「代码就是法律(Code is Law)」的智能合约加持?
发到链上的代码是不可篡改的、死的。但写代码的人、管基金会的人,他们是活的、会耍智障:
-
去年的明星链游「Axie Infinity」自家的侧链有漏洞,被黑客盗走了 6 亿美元,直接将去年赚来的营收回吐了大半;
-
「算法稳定币」UST ,从「流动性耗尽」到「算法脱锚」的的闪电崩盘不出三天,且基金会全程救市无方;
-
一种名叫「闪电贷」的套利技术,能在瞬息之间空手套得千万美金,每个月的受害 DeFi 项目屡见不鲜。
迷信技术是愚蠢的。人类自身才是最大的 bug。
Web3 能消除中间商 / 平台垄断,让人(尤其是创作者)重新夺回数据主权,并以此获利?
Web2.0 / 移动互联网早期的蛮荒发展,已经雄辩地证明:普通用户没那么在意隐私。他们同意,甚至乐意拿隐私性换便利性。
反过来,收回隐私权,该让渡什么呢,便利性吗?真有人体验了更便捷的神兵利器,愿意回滚到刀耕火种?
就比如,没那么多人想自己架设服务器。独立博客、RSS 订阅这些需要技术门槛的优秀技术,已经被微信公众号消灭。你以为人们要言论畅通,其实大多数人只想做「咪蒙」捞金。
再比如,你以为花几万块钱在 Opensea 上买到了 NFT,它就跟你「灵魂绑定」了,其实它们的小图片都存储在项目方的服务器上,想改就改。
另外,大部分创作者的低收入,与「是否能在链上找到唯一对应身份,并确权」无关。他们收入低,纯粹因为是在输出垃圾。
Web3 是完全匿名的,我可以为所欲为?
这属于新手的迷思。
多数新手长期使用一个钱包地址,顶着实名向他人转账。所有链上行为一览无遗,去 EthereumScan 上一看比侦探小说的证据链还严密(我的一个大神朋友是每笔交易都去 FTX 开个子钱包,完全追踪不到,我已学会)。
你操作时使用的其它基础设施,也可能暴露你和钱包的对应关系。例如手机号 - 设备 ID - APP 的映射,MAC 网口 - IP 地址 - 电信宽带账号的映射,交易所 APP 的 ID - 手机 - 邮箱的映射。在这些基础设施掌握者的眼皮下,几乎不可能真的匿名。
现在还有一大波链上数据分析工具,做的就是「识别谁是谁」的生意:这个地址是以太坊发明者的、那个地址是某个巨鲸资本的。
那么,Web3 现阶段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它目前客观存在的最大价值只剩监管灰色地带的「法外红利」。
------
「Web3」的「法外红利」—— 庞氏模型有何特殊性
1、
Web3(加密行业)在全球流行的一大有利因素,是更便于攫取「法外红利」(这只是个容易理解的说法,实际上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立法监管,属于灰色地带)。
以 GameFi 为例。一款新上线的链游,可以通过发行和炒作自己的代币(token),制造财富效应,刺激用户飞速增长。
Token 的价值既受开发者管束,更受行情大盘影响。(在一段时间内)参与者越多,价格越可能猛增,大家获益更多便更卖力吆喝,就此形成正循环的增长飞轮。当初的 Axie Infinity 和近期的 StepN 便是如此。
这就很近似「庞氏骗局」的金融模型了。
2、
很多 Web3 开发者 / 投资人私下并不避讳「庞氏」,甚至刻意在分析文章里用「Ponzi」来快速解释部分代币经济。懂的人秒懂。人们只是不会言及「骗局」二字。
但对大多数金融知识涉猎有限的老百姓来说,听到「庞氏」自动脑补「骗局」,就像听到「劳动最____」自动脑补「光荣」一样自然。
我向来不推崇用语言层面的情感偏向,来判断某个新生事物。还是要看本质。
3、
「庞氏骗局」在维基百科的解释:
「龐氏騙局(英語:Ponzi scheme)是非法性質的金融詐騙手法,是一個著名的代表案例,發生於20世紀初的美國。它吸引投資者並利用後期投資者的資金向早期投資者支付利息。時至今日,龐氏騙局的各種變體(資金盤、老鼠會)依舊存在金融市場中。
其運作模式多以投資名義,給予高額回報誘使受害人投資,看似與一般的證券基金的模式並無區別,但在龐氏騙局中,投資的回報來自於後來加入的投資者,而非公司本身透過正當投資盈利,即「拆東牆補西牆」。透過不斷吸引新的投資者加入,以支付前期投資者的利息,初期通常在短時間內獲得回報以利於推行,再逐漸拉長給息時間。隨著更多人加入,資金逐漸入不敷出,直到騙局泡沫爆破時,後期的大量投資者便會蒙受金錢損失。」
Web3 玩的「庞氏骗局」,与 Web2 / 移动互联网 / 传统线下(以下统称「传统庞氏」)相比,又有异同。
相同点是:
要解决拉人头 / 流量问题(也就是接盘侠),注入新的资金,让早期参与者退出。这也是为什么头部交易所力推的项目,生命周期通常更久,出了纰漏更容易获得补救。
不同点是:
「传统庞氏」的早期参与者更容易赚钱、及时退出(金字塔尖的骗局首脑,永远稳坐钓鱼台、见首不见尾。当初 P2P 行将暴雷时,闻风而动走的早的人还有可能保住本金)。
但 Web3 玩的「庞氏骗局」,价值循环不再是封闭的。
Web3 项目既有一群内部的真实用户(想象一款 GameFi 纯因游戏性而吸引的硬核玩家,虽然现在绝大多数 GameFi 毫无游戏性可言),又有一群外在的投机/投资者(他们不玩游戏,而是直接在交易所买卖代币,在涨跌起伏中套利)。后者(出于财富效应)更容易扩圈,使得风险不断分散到市场。
市场上的风吹草动,有可能造成 Token 经济的破坏,从而损毁游戏中那群硬核玩家的游戏性和真实利益。
今天刚发生的鲜活例子:「StepN 是庞氏骗局」的说法扩散出圈,造成 StepN 的其中一种代币 GMT 价格狂泻。这两天还陆续传出 StepN 要「跨链」「搞私服」来补充新鲜血液,以及有网友晒出类似「微信群控系统」的几十台手机宅在家「刷 StepN 运动跑步数据」的照片。
一些「只想好好跑步先回本,再赚点零花钱」的运动男女们,损失惨重。
—— 越早参与未必能越早退出 / 风险越小,沉沦越久越可能「困在系统里」,然后被系统外的神秘力量瓮中捉鳖。这在传统庞氏骗局中是很难想象的。
4、
马克思说,资本为了 100% 的利润,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 的利润,就敢犯任何罪行。
在当下 Web3 缺乏监管的黑暗森林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所以(在当地法律准许的范围内)面对 Web3 庞氏,你有四种选择:
-
1)敬而远之,因为 99.99% 概率归零,只是时间问题(跟多数拿投资换增长的公司终局一样);
-
2)不管是包装成什么 fancy 概念的 X-to-Earn,谨慎参与,及时抽身,切勿对投资标的产生感情(不会真有人把屏幕上的紫色球鞋小图片裱起来吧);
-
3)做个会控场的聪明庄,带多数 early adopters ~ early majority 致富 ,让少数 late majority 获得(与损耗的资金)对等的快乐;
-
4)攒个稀烂的局,祈求自己永远匿名不被发现,不被打死。
// 本文摘录自我小报童专栏上新开的连载专栏,目标是深入浅出畅聊 Web3,写成「猴子也能被启发」的傻瓜级难度。欢迎订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增长黑客范冰):我的 Web3 认知螺旋与大实话(一)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237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