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明娟通讯员周小河
2021年7月20日晚, 《河南日报》 夜班编辑们克服断电断网等种种困难,保证报纸正常出版。 河南日报 供图
一灯如豆,房间里满是黄色,一群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忙着第二天要出版的报纸。2021年7月20日深夜,这一幕发生在河南日报全媒体指挥中心,被浓缩成一个20多秒的短视频。视频中“用每一种类型定格重大事件,用每一次燃烧点亮奋进之旅!”热词是对青年党报初心和责任的最好诠释。
2021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和接踵而至的疫情,河南日报防汛抗疫青年突击队在纸端和“指端”同时发力,用报道汇聚起全省防汛抗疫的强大精神力量。近日,这支青年突击队荣获第26届“河南青年五四奖章”。
一群年轻人的坚持
转眼十个月过去了,但那个夜晚将永远留在《河南日报》编辑记者的脑海里。
2021年7月20日下午4点到5点,郑州的降雨量达到了201.9mm,相当于100多条西湖水被灌入这座内陆城市。暴雨之下,位于市中心的河南日报社大楼成了“孤岛”。“那时候正是我们夜班编辑上班的时间,大部分朋友都是用腿和腰从水里‘游’出来的。”《河南日报》出版部编辑、突击队员孙说,这一切只是个开始。
当时,河南日报社大楼所在区域因暴雨积水,突然同时断电。集团网络随即中断,服务器瘫痪,采编、剪辑、拼版、传输无法正常运行。面对前所未有的突发事件,《河南日报》立即启动报纸出版应急预案。
如果没有网络,利用手机网络搭建热点;稿件和图片不能上传,用u盘复制即可;如果印刷厂受灾,报纸无法印刷,协调其他报纸的印刷资源;缺少表头、电子版无法破译版本、服务器数据无法检索、新华社电稿接收失败……一夜之间,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和困难被一一解决和克服。凌晨三点左右,所有出版流程完成,第二天早上,《河南日报》带着墨香准时出现在读者面前。三个整版23篇都是关于舆情的报道,《暴雨来袭 众志成城》 《郑州挺住》之类的报道鼓舞人心。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年轻的记者。面对舆情疫情重叠的复杂局面,记者们深入基层农村采访、消杀、防疫,深入全员核酸检测现场、封闭控制区采访、发布权威信息;在有序复产和灾后重建的关键节点,记者走访了重大项目现场、研发一线;通过报道,增强了群众的信心,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主流媒体的角色
“去年7月20日至8月底,青年编辑记者投身防汛防疫,推出专题报道、专家访谈、评论等。把自己的笔触和镜头对准一线党员干部和普通英雄,对准河南的救援人员和志愿者,凝聚起共同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河南日报》主编、突击队副主任李英华说。
稿件突出党报作用,《河南日报》开设《使命至上防汛救灾进行时》总专栏,连续在头版刊登《风雨中原战犹酣》等一系列“风雨”稿件,开设《雨中愈显党旗红》等专栏,深入挖掘大众。7月底疫情爆发11天后,《让党旗在防汛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今豫言》 24个专栏整理出版,弘扬主旋律,正能量。
“指尖”努力让网络空间充满正气。《豫论场》新媒体平台计划发起“让我们和郑州一起扛过去”“让我们给郑州一点时间”等倡议。话题苏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除了承担媒体的基本职能外,还自觉承担更多责任,开辟“紧急求助通道”,搭建相关单位与群众沟通救助的桥梁。这些报道和计划在网上引发热议,网友纷纷留言:“我看到了一个更强大的河南”“河南人真厉害”。
越来越坚定的初心
这场洪水和疫情也让人们记住了《河南日报》的青春身影:
2021年7月20日下午,政治信息部记者云风徒步跋涉两个小时来到郑州采访。她摔断了膝盖和筋膜,但直到稿子被批准,她才去医院处理外伤。
政法部门的记者许东坡和王斌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受灾最严重的新乡市。他们说,当他们的脚被剥皮或他们的腿被割掉时,他们没有感觉。
教育部卫生健康司记者李倩,半夜驱车来到四环外的核酸检测点,成为郑州这个常住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城市24小时核酸检测的见证者。
“作为一名记者,你也应该是一名军人,面对困难。”郑州分社记者王艳辉说。这次大考后,他在一篇报道的结尾写道:“连日来被乌云笼罩的郑州上空,终于亮了。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耀着这片被暴雨蹂躏的土地,照耀着每个人的心灵。”
他们只是《河南感谢你》青年记者的编辑们的普通代表。无数在洪水和疫情中起舞的身影,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240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