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说(文章生长自微信官方账号袁典)
作者写这个微信官方账号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授人以鱼”,就是尽可能的把方法和思维方式分享和传授给你,而不是把一些琐碎的知识放到一篇文章里。本文是一篇关于“如何自学”的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论文章。
学习使人进步。
为什么自学很重要?
中国有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晋升和进步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良好的引导,二是合格的自学能力。这里的“自学”是指对知识性内容的学习,比如一个新的学科或领域,而不是一些实践经验和生活经验。比如这篇文章可以教你如何从零开始系统的学习编程或者经济学,但是没有办法教你如何成为一名网球运动员或者如何理解女生在约会中的复杂想法。
自学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技能。这个命题有许多理由:
第一,“好老师”是一种稀缺资源,自学能力往往比老师的建议更重要。好的指导,也就是一个大牛的“师傅”,是——个可遇不可求的名师,但名师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谁能保证自己总能遇到高人指点?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老师水平不够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不得不依靠自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笔者在北大的一个好朋友,高中时曾经是理科生。他曾经和我交流过。高中的时候,经过大量的自学和自我提升,他的物化水平超过了全校所有老师。3354老师要问他不懂的问题。这个例子说明,通过适当的自学能力,学生超越老师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要求每个人都拥有不止一项专业技能。本文所谓的自学,不是指对某一领域知识的肤浅概述,也不是通识教育,而是对某一学科的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很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偏好更高,会给他们更高的薪酬。比如电商平台算法工程师,如果有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商业方面的知识,可以享受百万起薪。这是因为,只专攻一门学科、一个职业、一个专业的人才,可能确实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在视野上只能局限于这个领域。这就是为什么牛津大学在世界上率先发展了政治、经济和哲学的教育,即给予本专业学生政治、经济和哲学的综合教育,让这些人才在未来的政府决策和社会公共生活参与中,运用跨学科、多维度的思维,做出比别人更全面的决策。
第三,老师的教学内容总是有限的,自学是拓宽知识面的最好方法。敢问哪位老师有能力把一个领域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的每一个细节?不会吧。即使有这样的老师,上课的时间也不够。作者的研究生导师曾经谈过他的教学理念:“老师的任务是告诉你一门学科的框架,让你了解这门学科有趣的前沿问题,点燃你对这门学科的知识。填充这个框架,并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是你自己的任务。”他的意思是,一个好的教育理念不应该是在每一个细节上教给学生一门学科,而是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自学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了自学的重要性之后,我们需要谈谈自学的目的。
还要明确一点,本文所说的自学,并不是对琐碎知识或实践技能的学习,而是对一个领域的全面系统的学习。
这里说一下自学的目的,也就是“系统学习”。所谓系统的学习,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所谓广度,就是对这方面的知识有全面的掌握。比如,民事法学家需要全面了解物权法、合同法、侵权法、民事诉讼法等领域的知识;所谓深度是以广度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每一门知识都需要深入了解它的原理、脉络、结构和应用方法。比如民法学者需要对合同法中的对价理论、给付理论、意思表示理论、合同性质理论、合同救济理论等领域有深入的了解,比如什么是对价、对价理论的目的和功能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能在广度上做文章,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103010提到了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关键点,其中之一就是防止鹦鹉学舌的行为。所谓鹦鹉学舌行为,就是当你知道某个专业领域的一些术语、概念、常用理论时,你充当专家或者随意使用,但你不知道这些知识在解决什么问题。
。很多人都喜欢背一套术语来冒充专家,大众一般都会被迷惑,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砖家”横行的原因。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喜欢用经济学上的“外部性”这个词,甚至于凡事都有个外部性,比如认真工作的员工对其他的同事有外部性,等等。这个词就是这样被用坏的——它被赋予了原本没有的很多含义,导致这个词在很多的运用场景下失去了价值。
那么,系统性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或者说,自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什么?这就是对于一个领域“真正的理解”。所谓真正的理解,就是能对一个领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理解,这样的境界就是专家的境界。
自学的工具/媒介应该怎么选?
既然是学习,就一定是要借助一定的知识载体的,这个知识载体,就叫做媒介——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切信息的来源。关于如何选取正确的媒介,笔者在本公众号之前的“认知思维”专题中写过一篇《互联网时代,你在使用对的学习媒介吗?》,里面提出了选取正确媒介的重要性,以及给出了选取正确媒介的五个标准。
常见的媒介包括百科类网站(百度百科、搜狗)、问答类网站(知乎)、社交类网站(微博)、论坛类网站(豆瓣)、视频类网站(哔哩哔哩),以及书籍。在这些媒介中,书籍是最为重要的、最好的媒介形态,也是系统性学习最核心的媒介。
书籍的学习也是有阶梯和层次的。书籍一般可以分为通俗性读物、入门性读物、专题性读物。通俗性读物是完全没有门槛的,只有一定广度而没有任何深度,比如量子力学的科普性读物就不会讲解“薛定谔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知识,广义相对论的很多科普读物也根本不会用到“黎曼空间、微分几何、张量分析”这些数学工具。因此,一般要先从通俗类读物入手,来获取关于一个领域最主干、最重要的知识,知道一个领域的全貌。
然后是要读入门性读物。“入门性读物”与(刚才所说的)“通俗性读物”,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入门性读物”假定你已经具备了某些被依赖的其它领域的知识。例如理论物理的入门读物,就是假定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数学基础。入门性读物必须有非常全面的广度,但是在深度上则没有太高的要求,最典型的例子是各个学科的教材性读物。
最后是读一个领域的专题性读物。“入门性读物”在“广度”方面是足够的,但在“深度”方面,通常不会太深。果你希望在该领域的某个分支具备足够的深度,这时候需要去看“专题性读物”。具体而言,专题性读物包括学术论文、专业书籍(如出版的博士论文、某一特定领域的专题研究报告)等。
自学的黄金技巧——费曼学习法
这个学习法出自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是一个享誉全球、影响力巨大的学习方法。
所谓的“费曼学习法”,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以教促学”。具体而言,假设你正在学习某个领域,为了运用该方法,你不妨假想:要把该领域传授给另一个人,并且此人在该领域的基础很差(属于该领域的菜鸟)。在理想情况下,如果你已经对某个领域某个分支达到完全掌握的程度,那么你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写出该领域某个分支的通俗性读物,并且确实能让外行人看懂。
当然,如果你有一个足够好的朋友,并且他愿意付出他的时间来听你讲你最近学到的知识,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当你选择一个人来利用费曼学习法进行讲解和知识巩固的时候,切记要尊重他的个人意愿,否则他就会把你当作一个话多的“炸弹人”了!
接下来,我们以检测经济学的学习是否到位,来介绍一下使用费曼学习法可能会遇到的情况,以及你可以采取的做法。
情形一:完全不知道从何写起。
这说明你根本没有对这个领域的核心逻辑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解。你应该将入门性读物再重新读一次,学习其他人对于学科逻辑的建构和理解。
例如,你不知道经济学的学科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偏好稳定、基础模型、帕累托最优这些最核心的概念上时,就很难搭建起一个学科的大厦。
情形二:经常地碰到“卡壳”。
这说明你已经具备一定的系统性了解,“卡壳”是因为你还没完全理顺整个体系,对于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推理和衔接没有系统的认识。“卡壳”的环节,也就是你之前学习过程中缺失的环节(你的盲点)。显然,你需要重新强化这个环节。
这对于高考的准备也是同样有效的——针对你所不清楚、不熟练的考点,强化训练。在经济学领域,你可能对于具体的模型对应的数学基础不够清楚,以及数学和经济学意义之间的联接,你也没有理清楚,这就需要在数学这块下大功夫。
情形三:你写得仍然太过艰深,外行人无法理解。
这种情况的处理也不难,如果外行看不懂你写的“通俗读物”,你需要问对方,到底是哪个环节没搞明白。那个环节就是你的盲点。发现盲点是学习进步的关键所在。在很多武侠片里,常常是一个人自己琢磨一套武功许多年,却没有突破,但是遇到一个高人的点拨,就能马上开窍——找到盲点的作用,就类似于高人点拨的作用——这让你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比如,你如果能写出类似曼昆那样的初中生、高中生都能看懂相当一部分的教材,那说明你已经成为了领域的大牛。
费曼学习法的好处
费曼学习法能培养你将心比心的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是因为,在你学习的时候,你始终构思了一个聆听者,你需要把自己放在他人的立场上,来理解自己说的话。这对于培养你长期地站在别人的视角上思考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帮助。
此外,你还可以用这个来不断地巩固自己的知识学习,不断地发现并弥补自己的盲点。当你想要知道自己的知识学习在哪个部分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就需要自言自语地说一遍,这是一个高效的学习检测机制。
结语
因为关于自学的方法论篇幅很长,没有办法在一篇推送中就全部谈完,因此这次的这个板块会分成两个部分。下周的推送会对自学中精力、时间的分配,以及自学中信息的分层模式(DIKW模型),作出更详细的介绍。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242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