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0亿俱乐部,方法论。
第一阶段:0-1000万,单点单品,高效转化,流量到销量第二阶段:10-100百万,第三阶段:1-1亿用于产品线拓展、渠道渗透、用户心智深耕,第四阶段:50亿俱乐部用于跨界代言、破圈、用户留存,第四阶段:50亿俱乐部用于供应链、品类渗透、两摇一聚焦
阶段一:0到1验证,单点突破、单品渗透
新品和品牌进入市场之初,面临的问题不是品牌问题,而是寻找流量,改变销量。通过单品、单点、改进、消除产品差异化卖点,逐步提升转化,运行从流量到效率的内容转化路径。
方法:站内站外、免费付费、存量增量、自播、头部带货、腰部KOL、电商转型。这一阶段的品牌战略重点是对该品类感兴趣的潜在消费者。同时,由于新品牌的认知度相对较低,需要借助品类认知度或者加成产品特有的差异化卖点,在品类内转化消费者。聚焦A2-A3人群,通过产品差异化内容提升兴趣价值,加强互动建立连接,促进订单产生和购买。
什么是0到1验证阶段?二者:在产品验证阶段,衡量标准是(转化效率)销量。现阶段最大的问题是产品和需求;产品和内容;对产品媒介的适应是输入和转化的效率。
通常这个阶段是从单点、单品入手,以单点为先导,单品为渗透。在这个阶段的过程中,要有品牌思维,但绝对不是马上就大张旗鼓地把品牌建立起来。还是要围绕这个产品,解决产品销售的问题,也就是有效提炼产品的独特和差异化卖点。
90%的产品卖不好,不是因为产品,而是因为卖点的选择和对消费者需求的适应性。在产品投放市场之前,产品可以有各种功能和特点,但这些都是假象。如果你不把你的产品放到真实的市场上,你永远不知道哪些想法会给你带来真实的结果。
从功能出发,要在工艺和原材料上寻找支撑。在这个阶段,产品的卖点应该少一些虚的,多一些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看得见,既是卖点的提炼,也是卖点的呈现形式。产品和内容,产品和媒体,图片或者短视频好不好,能不能把卖点带出来?表现力、穿透力、感知力都不强。
单项突破,一个媒体集中资源,一个媒体下一个板块,一个板块下一类KOL,一个关键词穿透。比如前期的三餐半重点是隔壁厨房,完美日记重点是小红书。一个不能跑,一个不能跑,一个媒体连接。基本上80%的方法都可以复制。找到背后合适的需求适配点很关键。剩下的就是复制、放大和转化率指标。
比如Swisse推出的血橙精华。《小红书》第一阶段重点宣传了血橙可以带来的功效以及为什么血橙可以补充胶原蛋白,帮助消费者了解血橙的功效,甚至直接以其功能为产品命名:血橙胶原蛋白液(而不是血橙精华)。
绰号“胶原蛋白液”,产品降低了消费者的认知门槛,所见即所得;通过宣传血橙的功效和原理,帮助消费者了解血橙的功效。
要注意匹配点和杠杆点:初期提速慢的问题通常是没有找准产品和需求的匹配点,一旦找准了匹配点,就找到了内容和媒体的杠杆点。单点突破,单品渗透,销售1000万或50-10万台,可反复验证党。
00-1010从A2/3人群扩大到A1人群。如果这个阶段还是围绕着2/3人群,必然会带来后期成长的乏力。以A1人群为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暴露人群的基数
通常在一亿到一亿元阶段,大部分品牌遇到的不是流量问题,而是品牌如何尽快占领心智,如何培养用户心智的问题。为此,第二阶段要逐步形成品牌占据心智、深耕心智的动作、套路、玩法。如果说:第一阶段重在产品内容的转化,第二阶段兼顾品牌。
注:一维的产品竞争,如果没有根植于用户心中的品牌:矩阵化、广告化,就很难逃脱流量的魔咒。KOL明星头上跨界联名的数量规则是基本规则。曝光,触动,互动,转化,除了原来用的以外,销量十倍增长。
户的二次触达,转化外,核心是提升初始值当量,放大基本盘,在流量的源头开闸放水。在第一阶段已经跑通触达、互动、转化的基本逻辑、基本路径,在第二阶段的放大动作也就有了基础的判断依据。
1千万到1个亿,从销售结果看就是10倍速。这10倍速怎么来,核心2点:1)产品线扩充,2)渠道渗透。
这个阶段会进入到品牌的初期阶段,在1千万到1个亿阶段逐步完善品牌的感觉,要开始像个品牌做产品了。行业公关稿、SEO、新闻稿、品牌媒介矩阵等要开始逐步的完善起来,但是前提是产品的热销、产品的销售增长不能停。
产品扩充,这里的扩充是只在原有热销产品上,往上、下做产品规格、大小的延伸。A,APro、A-。而不是做品项的改变,目的是通过产品扩充,拉伸消费分层,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也可以采用产品风味化方式,做产品扩充。不论是,产品扩充(A,APro、A-)还是风味延伸要保持品项的一致性,或者说要保持品牌的基础调性。
渠道渗透,渠道渗透不只是线上、线下,还包括媒介的渗透,曝光是个硬指标。最好选择具备高势能的区域、在高势能的区域选择高势能的城市、在高势能的城市选择高势能的渠道、在高势能的渠道选择高势能的终端。
什么是高势能?比如:一个餐饮是否是大店、是否是连锁、是否在大众点评排名靠前、是否能收会员卡。大店比小店势能高、连锁比单店势能高、大众点评排名靠前比靠后势能高、能收会员储值的比不能收会员储值的势能高。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质上高势能是可以感受到的,在终端一站、一看,氛围、感受是真实的,所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答案在现场,问题都是瞎想。
线上开始抓节奏拿热销、拿品类第一、单品第一。第一的价值是为品牌积累信任状,618、双十一、年货节,提前3-5周要布局。
头部带货节奏要卡位站外流量要配合站内采买要投入品牌公关要跟上跨界联名搞一搞
比如:以小仙炖为例,18年,主要集中在减肥、护肤;19年增强了孕期保养、冻龄概念的延伸,同时提升了护肤的种草比例从28%到45%。这意味着,护肤与功能的结合是有效的。
围绕A2-A3人群,完成用户人群画像,以A2-A3用户人群画像为基础,迭代关键词,渗透人群。
19年4月之后,小仙炖投放的场景开始转变,「减肥」类场景占比减少到11%,「护肤」类场景比例最高,占总比值的45%以上,「孕期保养」和「冻龄」的场景增幅明显,「养生」场景占比依然垫底。
以超头KOL投放,提升认知,以「减肥」、「护肤」、「冻龄」、「养生」、「孕期保养」为关键词做渗透,逐步跑出了核心关键词:以护肤为主,养生垫底、孕期保养、冻龄做人群渗透的种草打法。
阶段三:1个亿到10个亿
这个阶段也是10倍,同样的问题10倍从哪里来?1)线上+线下、2)破圈与拉新、3)动作上量级
核心是靠品牌的拉力,来推动销量的增长,换句话说这个阶段单纯的讲产品、讲流量、讲转化已经不足以支撑销量的增长。要把品牌、产品、流量、内容结合在一起,到了这个阶段才进入到一个品效销合一的综合阶段。
品牌动作从品牌、品类人群扩展到兴趣人群,通过顶流带货+明星代言+品牌跨界+广告公关吸引兴趣人群,放大流量入口,逐步从A2-A3人群过度到A1、O消费人群。跨界、品牌联名的目的就是在打破品类的边界、跨界的核心同样也是拉动新流量的进入。
这个阶段因为,品牌动作的放大,会带来更多的泛流量。为此品效销合一才进入到一个关键阶段,如果这个阶段没有把品效销合一打通,则品牌的跨界、联名、广告、公关带来的流量将无法转化为销量的增长。
阶段一、跑效果阶段二、做品宣阶段三、跑合一阶段四、护城河
这个阶段的重点集中在O人群与A1人群的破圈与拉新:
品类内人群拉新:竞品或同一品类感兴趣的用户相似品人群拉新:本品和相似品人群的重合度分析,对相似品做的比较好而本品有待提升的人群进行针对性投放跨品类人群拉新:对比自身5A人群,除了本品外还在什么品类产品中有较高TGI,向对应品类的行业人群进行投放场景人群拉新:根据个性化诉求挖掘与5A人群重叠率高且规模大的场景化人群
从“等差增长”到“指数增长”,品牌增长到一定阶段,又会遇到边际效用递减,原因往往只有一个,也是常常被忽略的一个根本功课,就是品牌力不足。在整个品牌的生命周期当中,也只有在这个阶段,品牌力才变得无比重要。
尤其是,当增长出现乏力时,对外要提升拉新,突破圈层;对内要拉动复购,提升转化。拉新是不变的动作,破圈才是目标。
从品牌用户、到竞品用户、到品类用户、再到跨品类用户、再到场景用户。只有不断的突破圈层,才有可能保持增长,尤其是在跨越鸿沟阶段;实现指数增长更是如此——流量、破圈、转化、运营、沉淀心智。
以消费者画像标签为依据,以销量基数数据为判断:圈定品牌核心画像标签,锁定A4-A5核心策略人群:新锐白领、资深中产、精致妈妈、小镇青年、Gen Z(Z世代)、都市银发、小镇中老年以及都市蓝领,以A4-A5画像为基础,做流量拉升的用户圈层拉新。
既:对的人(用户画像)、多层次(5A分层)、多维触达(站外、站内)
1)基于品牌5A人群的洞察,清晰用户画像2)产出基于洞察的人群,破圈策略3)通过运营实现,落地闭环
通过对人群及品牌用户5A的分析,能够清晰的把策略对应于不同圈层的人群,破圈的核心在于拉动A4-A5类型以外的用户,通过内容引导用户逐步沉淀为A2-A3用户,为销售转化做流量蓄水准备。
根据5A人群层次,制定触达组合“品牌广告 + 内容种草 +付费流量”,实现跨触点 / 频次的内容触达。
站外:依据数据画像,选择品牌广告触达O-A1人群,通过短视频达人种草激发A1-3人群的转化,再配合竞价广告转化成为A4人群。
站内:超级互动城和品牌特秀做“O-A1人群”曝光(瞄准机会人群),做新用户触达。利用直通车做“A2-3人群”的购物意图做人群触达,激发用户、加深行为,钻展做“A3-A4人群”(兴趣人群、购买人群),利用品销宝做“A4-A5人群”(购买人群、忠诚人群)。
阶段四:50亿俱乐部,建立护城河
品牌通过长效经营和内容输出,提升O-A1-A3-A4的ROI,强化A5超级用户的持续触达,带动品牌长期复利价值。
在组织层面从产品、到营销、再到渠道、最后供应链、甚至包括人才管理与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面面俱到,才能高墙稳筑,夯实护城河。在品牌层面多维度、多频次、多触达,构建从广告投放到内容营销,再到场景的全链路品牌增长,不只是线上,还包括线下渠道的渗透。
10-50亿,就已经到了构建护城河阶段,从产品、到营销、再到渠道、最后供应链、甚至包括人才管理与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面面俱到,才能高墙稳筑,夯实护城河。
用烧钱买流量换销量的方式,在品牌初期尚可为之,如果到了品牌中后期还停留在单一靠流量换销量的低纬度经营,则会导致品牌不得不为KOL、网红们打工。本质上,KOL、网红是渠道,而非品牌本身,卖货和做品牌是两码事。如果用户信任的是KOL,而不是品牌。
这意味着,企业的品牌并没有在目标人群中真正建立起心智与品牌认知。而消费者的心智一旦饱和,你想再打进去,那就太难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关键在于品类的空窗期。一旦消费者对于某类信息过载后,就很难记住其同类信息。
比如:2017-2020年3年的时间,内外在全国29个一二线城市拥有110家零售体验店,与嘉里、新鸿基、太古、恒隆、华润等一线业主都有战略合作。一方面,线下店的位置选择高势能商圈能够体现品牌形象,有效的形成品牌背书。
另一方面,在流量越来越贵的情况下,线下渠道能够给品牌带来更大的品类拓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借助线下渠道的布局,内外从内衣逐步扩展到家居便服、舞蹈运动和家居产品。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246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