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年4月28日,“巅峰任务”珠峰科考主要任务刚刚完成。有哪些「亮点」和新的科考记录?我们来看看库存。
“巅峰任务”珠峰科考是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仪器设备最先进的一次标志性科考。包括5个科学课题,16个科研团队,270多名科研团队成员。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担任珠峰科考现场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担任珠峰科考人类活动分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系教授朴世龙担任珠峰科考生态系统分队长。
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研究珠峰六圈垂直变化特征和相互作用机制,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环境变化规律、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特征、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特征,实现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突破。 提出了珠峰自然保护的创新科学方案,服务于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世界屋脊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830米!成功建立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
2022年5月4日,科考队在8830米成功架设了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首次建成了梯度组网的高峰站,进而实现了实时数据传输,成为地球之巅的“科学灯塔”。
由主站高山摄像组拍摄:海拔8830米,世界上最高的自动气象站正在搭建。
总台报道组搭建央视新闻直播画面,全程助力“巅峰任务”珠峰科考。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借助主站的央视新闻直播指导科研工作。
8830米自动气象站附近主站山地摄像组为科考加油。
探险队成功测量了峰顶的冰雪厚度。
科考队首次用高精度雷达成功测量了珠穆朗玛峰顶部的冰雪厚度,获得了连续冰雪厚度剖面的准确数据。
用高精度雷达测量珠穆朗玛峰顶冰雪厚度
科考队员圆满完成登顶科考任务。
科考队成功采集了峰顶冰雪样品,进入实验室分析阶段。
科考队员首次获得了海拔梯度间隔100米的样品支撑的珠穆朗玛峰山顶冰雪样品。已进入实验室分析研究阶段。
成功采集峰会冰雪样本。
"0">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邬光剑等在拉萨冰芯库测量分析峰顶样品
△晶莹剔透的珠峰峰顶冰雪样品
9050米!创造浮空艇原位大气科学观测海拔最高的世界纪录
5月21日凌晨5点09分,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成功在珠峰科考基地升空到9050米,创造了浮空艇原位大气科学观测海拔最高的世界纪录。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浮空艇综合观测科考分队队长高晶
△“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升空主要是风力较小的深夜
△浮空艇综合观测科考分队是“巅峰使命”珠峰科考16支科考小组中人数最多的,有64名队员
科考队员首次采集珠峰不同海拔高度冰芯样品
第一次在珠峰峰顶海拔8848.86米、7028米和6500米等不同海拔高度采集冰芯样品,用于稳定同位素、黑碳、气溶胶等分析。
△科考队员在珠峰东绒布冰川 科考队员沈云遥摄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分析冰芯样品
△总台记者汪成键爬冰卧雪,再上6500米纪录冰芯钻取
首次完成珠峰东绒布冰川全面高分辨率“体检”
第一次完成珠峰东绒布冰川全面高分辨率“体检”,获得14.68平方公里高精度测量数据,以构建珠峰冰川高精度数字三维模型。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康世昌第11次到珠峰科考,在东绒布冰川科考
△央视新闻直播解读美丽的珠峰东绒布冰川
首次大规模关注珠峰不同海拔活动的科考队员高山生理适应数据
第一次大规模对珠峰不同海拔活动的科考队员展开集中研究,获得高山生理适应数据,为深度解析高原生理适应机制、改善高原人民生命健康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解开珠峰地区“臭氧与人体健康科学关系之谜”。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在大本营做科普
△北京大学的科考队员给队友们采集数据
△总台记者陈琴搭乘直升机在珠峰东绒布冰川上空拍摄到朱彤院士和队友
获取珠峰上空大气珍贵的化学成分数据
第一次在珠峰地区释放了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臭氧探空气球,探空高度最高达到39.1公里,获取了珠峰上空大气里珍贵的化学成分数据,对了解青藏高原珠峰地区大气的演变规律非常重要。
△珠峰大气垂直探空实验成功展开十次实验
首次用直升机等方式综合观测从拉萨到珠峰地区大气温室气体浓度
第一次利用直升机航测、地基遥感、地面原位观测等组合方式,观测从拉萨到珠峰地区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获得了从拉萨到珠峰地区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水平梯度分布、珠峰地区从近地面到7km高空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垂直分布等重要科学数据。
△总台记者陈昱在中科院珠峰站直播科考
△5月4日部分科考队员在大本营留念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250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