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研究这7个师战史的时候,经常有人会问,哪些师是新四军的主力,哪个师打仗最好?帅克就此作一简要分析探讨。第一个问题,7个师都有各自的战略和作战任务,若论谁是绝对的主力,当属粟裕的第1师、黄克诚的第3师。尽管新四军整编为7个师,但各个师的实力是有差距的,遂行的战略任务是有差别的。仅从人员而论,最少的张鼎丞的7师仅有3千余人,而最多的黄克诚的3师则有2万余人。我们称粟裕的第1师和黄克诚的第3师是新四军的绝对主力,主要是因为,《新四军战史》在关于各个师的战略任务描述时,只有1师和3师作为主力担负有机动作战任务。1师是这样明确的:“担负着坚持苏中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进行机动作战的任务”;而3师是这样明确的:“担负着坚持苏北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进行机动作战的任务”。我们看,新四军战史在记载各师的战略任务时,只有第1师和第3师被称作新四军主力部队,只有第1师和第3师才担负有机动作战任务。其他的几个师并没有这样的表述。我们再看第1师、第3师的编制实力情况。第1师主要由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及所辖部队编成。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师下面的3个旅便是大名鼎鼎的“叶王陶”,即第1旅旅长兼政委叶飞;第2旅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第3旅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显然,这是一支非常铁血能打的战斗团队。在此之前三个月,粟裕与“叶王陶”刚刚打了著名的黄桥决战。第3师主要由原八路军第5纵队编成。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师下面的3个旅同样也是大名鼎鼎:7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8旅旅长田守饶,政治委员吴信泉;9旅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这是一支由八路军主力部队改编过来的队伍,其战斗实力绝对是响当当的。第二个问题,7个师都在各自的战略区遂行作战,若论打仗漂亮战果辉煌,当属粟裕的第1师。从新四军军部明确给7个师的作战任务看,1师主要在苏中战略区,2师主要在淮南战略区,3师主要在苏北战略区,4师主要在淮北战略区,5师主要在鄂豫边战略区,6师主要在苏南战略区,7师主要在皖南和皖中战略区。可以说,各个师都在各自的战略区较好地遂行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任务。至于谁打得最好,作为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他在《我党我军在华中的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中曾这样说到:
“我一师几年来工作是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而华中几次反摩擦的主要决战,又是一师部队担负的......在无数次的反扫荡战斗中,一般都获得最大的战果与胜利”。
作为新四军的政委,刘少奇的点评无疑是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的。其实,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能不能打鬼子、打鬼子打得怎么样,无疑是衡量一个部队表现的最好标尺。而粟裕本人和他的第1师,除前面提到的黄桥决战外,之后又打了三仓争夺战、丰利争夺战、斜桥伏击战、谢家渡战斗,车桥战役、南坎战役、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高邮战役…...在纪念新四军建军6周年时,新四军1师公布了这样的一组战绩统计:“大小战斗5386次,毙伤日军官兵13541人、伪军官兵18180人,毙伤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官兵20910人”。显然,1师能够取得这样的战绩,无疑是很辉煌和骄人的。分析粟裕的1师打得最好,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由其所在特殊的战略区所决定的。位于苏中战略区的1师,其作战活动于东濒黄海、西抵运河,南临长江,北至淮安、斗龙港等区域,与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和汪伪国民政府驻地南京及上海隔江相望,这种“卧榻”与前哨的特殊战略位置,客观上决定了1师打的仗更多、更烈、更强。二是由其敢战能战所决定的。面对的是强大的日军,敢战不敢战,能打不能打,这是第一位的,这是至关重要的。而粟裕和“叶王陶”在这方面的铁血敢战那是非常有名的。并且,他们把这种铁血与敢战传导灌注给麾下的部队,并形成了一种和谐善战的最佳组合。细论起来,“叶王陶”与“一四六”的大名,也便是从这时培塑与唱响的。主要参考文献:《新四军战史》《新四军文献》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253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