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工人图解:哪些公司裁员最多?

就业,是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向的重要指标,侧面反映行业的景气变迁

文|《财经》记者 王颖编辑|王立峰2022年以来,就业问题再次牵动人心。就业,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动向的重要指标,背后是民生。不同行业就业人口的流动,则从侧面反映行业的景气变迁。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对经济和就业带来冲击,“打工人”的生活因此而发生巨变。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部分互联网大厂陷入裁员传闻,折射消费者互联网增长红利正在消退的现实。Wind数据显示,2021年,A股共有4810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员工人数。《读数一帜》发现,尽管饱受疫情冲击,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整体员工数量2873万人,对比2020年净增逾百万人,过去5年净增561万人。通常来说,A股上市公司是相关行业内优质资产的代表,因此A股上市公司员工的增减变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产业景气度的变化。凡是积极招聘的行业,一般都处于上升通道;反之,如果行业前景暗淡,则可能遭遇系统性的人员流失,这对于上市公司同样适用。

中国制造崛起,电子医药“扩招”

规模方面,2021年末,A股员工总数最高的仍是银行业,达250万人,其次是电子和建筑装饰,均在200万人以上。其他员工总数突破百万大关的行业还有汽车、医药生物、通信、交通运输等九个行业。这些行业大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吸引社会就业的主力。员工人数的增减变化,折射中国的产业变迁。传统的能源、金融、通信行业处于成熟期,用人需求已基本饱和,甚至出现人员净流出。当前仍在大量招人的,较为典型的代表是比亚迪(002594.SZ)、立讯精密(002475.SZ)、宁德时代(300750.SZ)等制造业公司,这是中国制造崛起的标志。《读数一帜》将2021年末的员工人数与2019年末做对比(数据包含新上市企业),试图了解疫情笼罩下这两年,各行业的变化。由于行业人员流动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读数一帜》同时也把统计的时间轴拉长,对比近五年来人员流动情况。从过去两年的数据来看,员工增员前三的行业分别是电子、电力设备、医药生物这类新兴产业,这三个行业过去两年的员工数量分别净增长32万、26.6万、20万。尤其是电子业,五年内增加近百万人,从总员工数和增员人数上,都位居前列。增员的背后,是企业业绩的向好态势。2021年归母净利润增幅前50名的上市公司中,有超三成来自前述三类行业。从公司排行来看,仍是以制造业为主。两份榜单前十名中就出现了立讯精密、蓝思科技(300433.SZ)、歌尔股份(002241.SZ)、领益智造(002600.SZ)四家消费电子类企业,它们均是消费电子产品供应商。消费电子领域,尤其是苹果产业链,巨大的订单体量支撑着这些供应链企业迅猛扩员。立讯精密以五年内净增18万员工拔得头筹,近两年增员人数就占了一半。蓝思科技五年净增加超8万人,近两年就有5.3万人。排名第二的是牧原股份(002714.SZ),这是一家生猪养殖龙头,过去两年净增员8.7万人。公司采用自繁自养模式,在成本控制上有一定优势。2021年随着生猪价格快速下跌、饲料价格上涨,生猪养殖企业陷入深度亏损,只有牧原股份仍保持盈利,但归母净利润下降了75%。牧原股份去年净增员1.5万人。但与其相反的是,正邦科技(002157.SZ)、新希望(000876.SZ)、温氏股份(300498.SZ)等养猪同行大幅减员,分别净减员3万人、1.6万人、8844人。汽车产业,是中国的支柱性产业,也是制造业的代表。近两年以来的新能源汽车高景气度,驱动着比亚迪的人员扩张,比亚迪5年内净增加了9.4万员工,仅2021年一年就增长了6.4万。新能源汽车或将是中国汽车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颇让外界吃惊的一个行业是房地产业。尽管遭遇政策层面的调控,但是房地产企业过去五年的员工增员比例依然达到了90%。不过,房地产企业的增员并不是因为行业的快速发展,而是房地产企业的转型,包括万科A(000002.SZ)在内的房地产企业都在努力向物业服务转型,由此导致了人员数量的猛增。A股房地产企业中,万科A员工增加数量最多,从2016年末的5.8万人增加至2021年末的14万人。

石油石化10万员工“大瘦身” 新能源成为就业新方向

中国产业正在逐步升级,整体来看,周期式微,创新崛起。在中国制造业成为新就业窗口的同时,石油石化、钢铁、煤炭这类周期性行业,以及纺织服饰、通信等传统产业,员工呈现净流出的态势。其中石油石化行业员工数量下降最多,五年净下降近10万人。尤其是石化双雄,过去五年中国石油(601857.SH)减员超9万人,中国石化(600028.SH)减员6.6万人。平煤股份(601666.SH)近两年减员2万人。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对于石油化工需求的下降,以及低碳路线的推进,导致了前述行业减员的出现。对比来看,受益于碳中和的新能源产业——锂电池、光伏等产业则快速发展。宁德时代的员工数量从2017年的1.5万人快速扩张至2021年的8.4万人,增长幅度460%。同一产业链的亿纬锂能(300014.SZ)、国轩高科(002074.SZ)、赣锋锂业(002460.SZ),以及隆基绿能(601012.SH)、阳光电源(300274.SZ)等都出现了员工数量的快速增长。通信行业整体员工数在减少,近五年净流出超4万人,其中中国移动(600941.SH)减员1万人,中国电信(601728.SH)减员8000人,中国联通(600050.SH)减员1.1万人。曾经的民营电信增值服务巨头ST鹏博士(600804.SH)员工也从2016年末的3.8万人锐减至2021年底的3500人。疫情反复之下,影院上座率低、新片撤档,让传媒影视业举步维艰,近两年净减员3万人。2021年有一半影视娱乐公司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从银行业来看,农业银行(601288.SH)2021年末虽然人数排名第一,但是却比2016年末减少了4万人,5年时间减少了超8%的员工。工商银行(601398.SH)五年内净减少2.8万人,建设银行(601939.SH)减少1.1万人,中国银行(601988.SH)减少2500人。最后指出,从公司排行榜来看,除去已退市经营困难的企业,企业员工减少并不一定是裁员,有些是因为股权或资产处置,导致部分子公司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中国天楹(000035.SZ)2021年员工人数减少了4.5万人,但2020年则新增了1.5万人,为何仅隔一年就“裁员”呢?中国天楹为缓解债务压力,于2021年10月出售了海外子公司Urbaser 100%股权。事实上,除去Urbaser,中国天楹的在职员工仍处于增长态势。海航科技(600751.SH)员工数减少也是出售子公司所致。2021年,海航科技出售了旗下英迈国际100%股权,这家公司员工就有3.6万人。英迈国际是海航科技于2016年收购的美国IT供应链龙头。但这次收购给海航科技带来了高额资金成本。出售虽缓解了海航科技的资金压力,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公司“无主营业务”,发展方向成谜。欧菲光(002456.SZ)近两年员工数减少1.8万人,这与公司被踢出苹果供应链有关。欧菲光曾是苹果摄像头模组的供应商。公司2021年3月公告称,境外特定客户终止与其采购关系。市场普遍认为该客户为苹果公司。之后欧菲光将摄像头业务转让给闻泰科技(600745.SH)。还有部分企业是由于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导致的人员变动。启迪环境(000826.SZ)近两年净减员2.5万人。公司自2018年起开始出现经营状况恶化,多个PPP项目停滞等情形。2021年初,城发环境(000885.SZ)宣称拟换股吸收合并启迪环境,交易完成后,启迪环境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不过,推进了一年多的重大资产重组因启迪环境今年2月被立案调查而再生变数。外服控股(原强生控股,600662.SH)的员工从2020底的1.98万人降至2021年底的3000人。不过,该公司员工数量的变动主要是因为资产重组,在将原主业出租与租赁行业置换出去后,置入进来的是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资产,公司业务以及人员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253915.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