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阿族在翻阅传统祭拜图腾文化相关资料时,又有了一些新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与古蜀国同时期的黄河流域,同样有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雄踞中原,即殷商王朝。殷商王朝不仅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还是一个围绕着祭祀来运行国家大事的强大政权,将中国远古祭祀文化发展到了极致。商王朝祭祀情景
壹
祭祀是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习俗。现代人们的祭祀比较文明,总的来说不外乎上上香,烧烧纸,磕磕头,摆点供品,跟逝去的先人说几句祈福的话,祈求家人平安,万事如意。但是在古代,祭祀却是一件严肃而庄重的事情。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
就是说,对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打仗和祭祀。
打仗关乎国家存亡,祭祀关乎国家兴盛。
缺一不可。
在生产力和认知水平低下的古代,祭祀更是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祭祀的权力也被统治阶级牢牢掌握在手中,成为左右国政和百姓的重要手段。
中国祭祀的历史长达几千年。人们所熟知的祭祀,大约是用三牲来祭拜神明,祈求神明保佑。所谓三牲,就是祭拜用的祭品。商统治者祭祀场景
三牲,亦称太牢,是古代祭祀用的供品。三牲有大小之分:大三牲指羊头、猪头和牛头;小三牲指鸡头、鸭头和兔头。也有说大三牲是猪、牛、羊,小三牲指鸡、鸭、鱼。后来把鸡、鱼、猪统称为三牲。
实际上,用牲畜来祭祀是周代以后才慢慢开始流行的。
周代以前的夏商两代,人们在祭祀时用的最主要的祭品不是牲畜,而是人!
没错,就是活生生的人!
贰
《礼记》曾经记载过:殷人尚鬼。殷人,就是商朝人。他们觉得万事万物都由神灵掌控的,先人去世了也会变成神灵保护家族,所以必须要通过祭祀来祈求神灵和祖先保佑。不论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大小事情都要祭祀和占卜,一旦遇到遇到自然灾害、出兵打仗等重大事件,更是要拿最好的东西来献祭。
献祭之后就是占卜。先献祭,再占卜。就是先许神灵好处,再祈求神灵保佑好的结果。
世间最好的祭品是什么呢?自然是人。甲骨文中的“祭”字,就是一只手拿着肉块奉献于祭台
当然,并不是随随便便抓个人来就能用来献祭的。越是重要的祭祀,对祭品的要求就越高。商人相信,异族人的血肉是献给神灵最好的礼物。
这些异族人,有的是战俘,有的是周边臣服的部落进献的。这些用来祭祀的人,有个专门的词叫“人牲”。继而有了牺牲这个词。
牺牲在现代是指为了信仰或正义而献出生命的高尚行为。可是在古代,牺牲只有一个意思,就是用活物祭祀。用牛羊猪鸡祭祀叫“畜牲”,用人祭祀叫“人牲”,而且活人死人分别有不同的用途。
在商朝人看来,这些用来牺牲的人根本不能算人,是畜生一样的祭品。
在殷墟一座宫殿旁边,发掘出一百多座杀人祭祀坑,被杀人骨近600具。这些尸骨大都身、首分离,是砍头之后被乱扔到坑里。两个坑内还埋着17具惨死的幼童。而在这座宫殿所有的柱子下面都夯筑了一具尸骨;大门则建造在15个人的遗骨之上,其中3人只有头颅。说明建造是用人来奠基的。
殷商王陵墓区有一座人祭场,3500具人骨分别埋在900多个祭祀坑中,大多身首异处。墓区之外的一座坑内埋着73具骨骸,都是20岁以下的男性青少年,还有不少幼儿的尸骨。甲骨文
伴随活人祭祀被发掘的是大量甲骨文,仅商王武丁在位的42年期间,人祭卜辞骨片就有673片,有记载祭祀用人9021人,最多一次坑杀奴隶500多人。也就是说,武丁在位42年,平均两天就要杀一个人用来祭祀。
说明用人来祭祀的做法并不是纣王一个人的心血来潮,而是延续了整个商代的文明常态。商人文化所到之处,都有大型人祭遗址。
叁
商人最重要的人牲来源是羌人。
羌人居住在中国西北部,最早过着游牧生活,以羊为图腾。后来取代殷商的周人当时还是个很弱小的部族。为了生存,周人最早与羌人通婚。周文王姬昌之前的周人首领娶的都是羌人之女。
在商代文字中,羌=姜。
羌人之女,就是姜姓女子。
也就是说,周文王姬昌的母亲,是来自羌人的姜姓女子。
这就为后来他与姜太公“一见如故”埋下了伏笔。
但这一古老的传统在姬昌的祖父亶父这里发生了改变。
亶父先是带领周人改变了生存方式,在渭水边定居,从游牧部落发展成农耕部族;再者就是臣服于东方强大的殷商王朝,他的儿子季历、孙子姬昌都迎娶了从东方来夫人,周人则成为殷商在西部的代理人。
周人宣称这两位夫人是商王之女。实际上商人,尤其是上层贵族只在族内通婚,以保持“子”姓血统的高贵和纯洁,绝对不会把国君的女嫁给周人这等蛮夷。
实际上,季历和姬昌的夫人分别姓“任”和“姒”,来自于臣服于殷商的其它小国。即便如此,任、姒两位夫人从母国带来的陪嫁文明也比周人先进许多。周人尊敬地称她们为“大任”、“大姒”(《诗经·大雅·思齐》、《史记·周本纪》)。
做代理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为殷商“捕捉”羌人,用来献祭。像不像长角的羊?
这是一段被周人刻意隐藏的历史,却通过土甲骨文为世人所知。
周人自己没有文字。甲骨文“周”字是商人所造。
商人对杀人献祭有一个专门的动词:“用”。
“用”羌人男女和牛羊奉献神灵。
甲骨文中的“周”,是“用”和“口”两个字的合写。“用”字的小方格中点满了点。甲骨文这种点代表鲜血,它来自被杀的人牲,是神明最新鲜的饮食。
《说文解字》对“周”字的解释也是“从用、从口”。
说明在商人看来,“周”人就是缴纳用来“用”的部族。
《甲骨文与殷商人祭》这本书记载了众多杀人祭祀的方法:
比较常见的是“卯”祭,这个字是人或牲畜被掏空内脏之后、对半剖开悬挂的形状,跟今天屠宰流水线上悬挂的半片猪羊一模一样。人牲的内脏、鲜血、头颅同样可以用来献祭。加工人牲方法有烧烤、滚汤炖烂、风干成腊肉等等,都有专门的甲骨文字对应。
祭祀结束后,献祭者就能“分享”被神明祝福过的祭品。
商朝国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停地以各种名义向天地、山川、神明献祭,有时一次祭祀就要宰杀、献祭数千人牲和一千头牛。
肆
与此同时,由于祖母和母亲都来自东方,姬昌也接触到了从殷商传来的甲骨占卜之术,并沉迷于对卜骨纹路进行解读的“八卦”,还得到了“东北丧朋、西南得朋”的卦象,得出东北方(殷商)不利而机会在西南(周人)的结论。
但姬昌的野心很快就通过巫祝系统传递到了朝歌,被纣王得知。
很快,纣王就派人抓走了姬昌。当时伯邑考、姬发、姬旦已经成年。他们决定去朝歌向纣王求情,祈求他宽恕父亲。
到了朝歌后,伯邑考被纣王处死还做成了肉酱。姬昌在吃掉了儿子的肉羹后才重获自由。曾有人说这是《封神演义》的杜撰,但殷墟甲骨文的实物印证这不过是商人的日常行为。
除了伯邑考被做成肉酱;另一位对纣王有异心的小国君“鬼侯”也被做成了肉干,分赐给其他部族首领“享用”。
商纣王对姬昌把儿子献出来当“人牲”的“悔过”态度非常满意,当场封他为西伯侯,给了他管理整个西方事务的权力。
在朝歌活动期间,姬昌遇到了另一位来自西部羌人姜姓、吕氏部落的商人俘虏——吕尚。或许是因为不适合作祭品,吕尚没有被杀死,而是在朝歌城内以贱民身份靠屠宰谋生。吕尚在朝歌足足生活了40年,而他从事的屠宰业,极有可能就是处理那些“人牲”的遗骸。
姬昌与吕尚一见如故,这才有了后续姜太公出山、武王伐纣的故事。
为了壮大自身实力,姬昌和姬发开始减少向殷商进献“人牲”的数量。毕竟人口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由于来自西部的人牲数量减少,为了满足祭祀的需要,纣王就派殷商军队主力讨伐东南方的淮夷,开辟新的人牲来源。导致朝歌空虚,给了姬发趁虚而入的机会。商周大战
伍
周朝取代殷商后,在官方层面上禁止了大规模用活人来祭祀,后来又制定《周礼》来教化国人。但“人牲”之风依旧在民间流传。譬如西门豹治邺时就处置了用女子献祭河伯的陋习;铸剑师干将为了铸造绝世名剑,自己跳进炉中为宝剑献祭;宋徽宗因为自己的一个梦,命工匠杀人祭炉,只为了造出他梦中的那对天青色瓷笔筒;即便到了明朝,明初的几位皇帝仍有让妃嫔殉葬的陋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牲这一血淋淋的愚昧习俗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用牲畜或鲜花水果来祭拜。科技的发展更是让现代人有了更多文明绿色的方式去祭奠先人。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254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