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报道,国家文物局相关部门近日在北京组织召开数字馆藏座谈会。
与会专家认为,近年来,文物数字化新技术、新方法、新业态不断涌现,文化机构应积极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文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文化机构应当坚持公益属性。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正式授权利用文物资源进行合理创新,并利用信息技术刺激对文物价值的阐释和传播,文博单位不应直接将文物原始数据作为限量商品发售.
tter-spacing: 0.544px; visibility: visible; line-height: 1.75em; font-family: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Arial, sans-serif;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座谈会指出,要建立权责清晰、程序规范、统筹有力的管理制度,牢牢把握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确保文物信息安全。消费者应选择合理合法、健康有序的收藏方式,维护自身正当权益,远离因盲目炒作产生的风险。
进入2022年,文博类NFT可谓是层出不穷。然而花样繁多的产品是否也需要“修枝剪叶、浇水施肥”呢?
文物原型将被禁止
“复制”到虚拟世界
简单而言,这次会议讨论涉及到最重要的、也是广大藏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文博单位不应直接将文物原始数据作为限量商品发售”。
其实,早在两天前(11日上午),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召开的党委扩大会暨规范数字化藏品授权专题会,就已经透露出了相关信号。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指出,要向文物本体原型数字复刻品说“不”,鼓励创作者基于文物内涵,设计并开发具有艺术性、独特性和稀缺性的文博数字藏品,借助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
与此同时,还将对单纯发售文物本体原型发售项目进行坚决清理和整顿,并建立基于国有文物藏品进行创作的审核机制,充分保障相关博物馆在创作和发售过程中的参与权。
当前,以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代表的文博类数字藏品多以文物原型通过数字化制作成图片或者3D模型的方式呈现。
两则消息的发出,也就意味着文博单位把文物原型“照搬”进虚拟世界的方式或将走到尽头,而基于文物内涵,设计等元素的二次创作的数字藏品的数量将会增加。
文博NFT密集发布
藏家追捧局面火热
当下,随着艺术家、名人、头部公司纷纷进入NFT市场,屡创新高的NFT藏品价格屡创新高更是让它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与此同时,国内数字藏品平台的队伍也在不断也在不断扩大,如唯一艺术、蚂蚁鲸探、Hi元宇宙、阿里拍卖、腾讯幻核等在内的国内各大平台百花齐放。这些平台上的数字藏品涵盖了体育、艺术、文化潮玩等多类型的藏品。
某平台发行的数字藏品
在“万物皆可NFT”的潮流中,文博类的数字藏品也开始“入局”,并且十分火热。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被调查文物的数字化比例为44.11%,其中珍贵文物藏品的数字化比例为67.82%。
敦煌合作款NFT支付宝app页面
其中比较“出圈”的藏品,如河南博物院发行的3D版数字文创“妇好鸮尊”、湖北省博物馆发行的3D版藏品“越王勾践剑”、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四羊青铜方尊、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妇好”青铜鸮尊、彩绘雁鱼青铜釭灯4件文物为主题的数字藏品……
河南博物馆发行的3D版数字文创“妇好鸮尊”
这些文博产品多由企业或个人创作,在获取IP授权后,对产品进行二次加工,之后通过区块链技术对产品进行认证和加密,最后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2022年开年的前两月,全国各大博物馆数字藏品及文博NFT密集发布,3月份更多的机构开始试水,发行平台与发布内容也愈发多样化。
这些博物馆的数字藏品,不但价格适中、且具有天然的收藏属性,自然受到了一部分文博爱好者以及藏家的关注。一时间,博物馆数字藏品成为了“香饽饽”,往往在交易平台上一经发售,就会造成迅速售罄的局面。
野蛮生长的市场
政策能否正确指引
博物馆数字藏品的发行的的确确让许多摆在博物馆的藏品,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鼓励藏家们了解和探索历史文化,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然而,在这“火热”局面的背后,也暗含了一些“消极分子”。
市场需求量的加大,让不少数字平台看到了“商机”,于是他们争相“瓜分”全国各大博物馆文物,这也导致文博类数字藏品出现“滥发”的情况。
本月2号,在某数字交易平台上发行了一款法门寺博物馆名为“唐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的数字藏品。然而这个香囊一经上架,就被人指出与前一日在另一数字平台发行的藏品重合。此事一出,便引来了藏家的不满。
两家平台上发布的法门寺博物馆“唐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数字产品
后两家数字交易平台发布公告表示,各自获得了数字藏品的发行、售卖、展示、宣传推广等全部合法权利。出现数字藏品重合的原因为“版权方疏忽,出现重复授权”。事后,双发对重合数字藏品做下架处理。
这类的“撞车”事件并非第一次出现,当然随着数字藏品平台的不断增多以及版权授权链路的混乱不堪,这类事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此外,各大平台上除了推出“复制粘贴”的文物数字藏品以外,还相继推出了二次创作的数字藏品。但是,这类二次创作的藏品质量参差不齐,“品控”还需要继续加强。
某平台发布的首期南靖土楼数字藏品
有观点认为,文物原型的数字藏品,其实在文物的艺术性、独特性和稀缺性上并没有特别大的优势。
如何才能够尽可能的发挥数字平台的价值,并把博物馆里的文物价值“最大化”、让广大藏家心甘情愿的去购藏这些数字产品,是当前博物馆以及各大数字交易平台急需解决的问题。
限制文物原型数字藏品的发售,从积极角度来看,有可能推动二次创作数字藏品的加大发行;然而从消极的角度来看,也极有可能因文物原型数字藏品的稀缺,导致市场上不良“炒作”行为的发生。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260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