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脉,也叫上鱼际脉。评脉时,寸口脉在腕横纹以上可以摸到。甚者,脉充皮下,可见其搏动,直达手掌大鱼际,故称“上鱼际脉”。多由肝阳上亢(交感神经亢奋)而致。症见:头痛、头晕、梦多、耳鸣、牙痛、易怒,多见于脑溢血、高血压等症。
上鱼际脉:医籍里有所论述,但均未详细描述其证治。本脉的特征,是脉过寸部而达腕之横纹上,甚至上溢于掌之大鱼际肌。轻则切之跳动,甚则可望见搏动。此脉从历代描述来看,认为是阴阳失调,情志激昂,气亢所致。
《灵枢·脉度》说:“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不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目关格。”
《难经·三难》滑寿释曰:“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以阳气不得营于阴,阴遂上出而溢于鱼际之分为外关内格也,外关内格,谓阳外闭而不下,阴从而内出以格拒之,此阴乘阳位之脉也。”
程《三难》又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日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清代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脉诀》云:“上鱼者,脉上于鱼际者也。世人常有此脉,脉同病异,不可以一例论也,有两手上鱼者,有一手上鱼者。若平人神色充实而有此脉者,此天禀之厚,元神充满上溢于鱼也,其人必寿。若人素无此脉,一旦上鱼者,此病脉也。”
清代陈修园《二十八脉纲目》曰:“......或鳏寡思色不遂,心肝两部则洪长而溢鱼际,此是七情为患,而非有邪之脉也。”
清代吴道远《女科切要·调经门》曰:“......若面黄肌瘦内热。是谓童痨。诊其肝脉弦,出寸口,上鱼际,非药所能治也。急与之成婚则阴阳合,自然经行而疾去矣,否则十死八九。
《金瓶梅》第十八回有这样一段叙述:“太医蒋竹山给李瓶儿诊病后说,学生适诊病源,娘子肝脉弦,出寸口而洪大,厥阴脉出寸口,久上鱼际,主六欲七情所致。”
从以上引述看来,多认为上鱼际脉是阴阳失调的一种表象,为六欲七情所致,这和现代医学所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似。
根据临床观察,凡见上鱼际脉者,多具有下列症状。
头部症状:多有头晕脑胀,记忆力减退,易怒易气,眠差多梦等。
心部症状:多有心烦嘈杂,心悸惊恐等。
胃肠部症状:多有胃脘满闷,消化不良等。
四肢症状:多有疲劳无力,甚或小腿肚痛,酸软,有的可有轻微浮肿等症状。
以上诸症状,可以同时都有,也可侧重于一个部位,当由病之久短、素体好坏、病情轻重而定。
凡具有溢脉的病人,多为外向性格,常见心烦易怒、头痛头晕少寐多梦、恶梦尤多、心慌耳鸣、口苦咽干、记忆减退等,其症多在上焦。此脉证与现代医学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候相似,且以亢奋型见著。多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癔症、精神分裂症和高血压病等。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29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