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第一#
每次提到孩子打游戏,大家都是满腹辛酸。有人吐槽游戏有害,对孩子不好;
有人吐槽守护者不守纪律,让游戏背锅;
也有人吐槽防沉迷政策,不能阻止孩子玩游戏。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至少这种现象从过去到现在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甚至在防沉迷越来越严格的今天,依然无法阻止相关案件的发生。
9月初,又一个孩子花光父母钱打游戏的网络案例被曝光。
据报道,重庆的周女士发现自己用来还房贷的钱不翼而飞。经查,她发现12岁的儿子偷偷拿钱给游戏充值,一年花了17万。
为了让儿子远离游戏,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父母每天都带着儿子出去体验。
现在,认识到错误的儿子只希望游戏公司能把花出去的钱还回来。不过目前的情况是公司还在调查,并表示会尽快核实处理。
消息发布后,很多网友对此事感到有些蹊跷。孩子们是怎么知道支付密码的?父母怎么一年之内都没发现,一年都不用查账?
有人怀疑,很可能是父母真的在花钱,想让孩子背黑锅,好钻空子,以未成年人的名义向游戏公司索要之前花的钱。
乍一看,这种想法可能有点离谱。这么缺德不诚信的父母,怎么可能不仅玩游戏还把问题的责任丢给孩子?
但是想想,不是所有的长辈都不玩游戏的。总有一些例外。更何况这些00、10后孩子的父母,是从小接触游戏的一代。对于他们来说,玩游戏不分年龄,所以会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夹杂其中。
这不是空穴来风。过去有过类似事件的报道。
客服:我有证据,你糊弄不了我
最典型的案例发生在今年年初。一位家住浙江杭州的父亲联系记者报案,称自己之前买了新房,最近刚装修不久,即将搬进去。结果他发现自己的支付账户莫名其妙少了75000元。
他仔细核实后发现,这种现象从去年2月开始,一年内累计充值次数已达200多次。
从网上提供的截图可以看出,每次充值费用648元起。如果每次都收这么多,累计金额就不是7.5万元那么简单了,已经可以达到12万元以上了。
按照这位父亲的说法,他已经和13岁的儿子核实过,也就是他在游戏里充的钱,他特意删除了订单信息,怕被父母发现。
父亲发现这个秘密后,立即在游戏平台上申请退款,但几次申请都失败了,于是去找媒体曝光这件事,想帮自己讨个说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的儿子记住了当时支付密码的几个数字,然后通过反复输入测试,终于“破解”了。
然而,当记者去游戏平台了解情况时,对方给出的答复却有些出乎意料——他们怀疑是成年人在给游戏充值。
客服称,用户申请退款的账号是成年人验证的账号,只有未成年人才能验证。而且经过后台验证,用户人脸被识别为孩子父亲17次,充值时间在孩子上学期间。
父亲反驳说,他只刷过一次脸,其他情况他不知道。就算他给儿子收过钱,也不可能收这么多,但对于上学时间充值的问题,他三缄其口。
至今,父亲仍未能顺利归还全部款项,平台也承诺将与他进一步协商。
消息一经曝光,网上舆论开始聚焦这位父亲。按照游戏公司客服给出的说法,这件事最大的可能是父亲在充钱,然后让儿子去代替。
想想看,孩子偷偷充值一年了,平均每次充值不下300人民币。这个家长一年都不可能查自己的存款余额。真的很不小心。
就算孩子真的在上课时间打游戏充电,难道他拿走手机家长没有发现吗?或者说,他们给孩子买了个人手机吗?
不管怎么看,孩子的行为有太多的瑕疵。难怪大家都怀疑这位父亲是想利用自己的孩子打游戏,借机把花在里面的钱拿回来,没想到却留下了一些疑似证据。
无独有偶,今年寒假,一位妈妈吐露,她6岁的孩子总喜欢用平板电脑玩游戏,凌晨时分偷偷往里面塞钱,一共13次,总共花费8000多元。
于是她向游戏平台客服投诉,按照官方流程提交资料完成步骤,但结果对方说因为平台检测到客户端认证是成年人,不能完全确认是未成年人充值,所以只退了一半。
我妈自然接受不了这个结果。她咽不下这口气,于是马上在网上分享了这段经历,想和网友们探讨一下。同时,她还不忘搬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民法典》等法规给自己加油。
我以为我能赢得很多支持,但现实对她不利。大多数网友质疑,一个6岁的孩子,在10点半该睡觉的时候,怎么能在凌晨一点多打游戏。
再说,就算真的是孩子在玩,明知道孩子沉迷游戏不好,不把平板收起来,也不要怪孩子败了,不懂事。
有网友认为,这位家长是想利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的政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白嫖”游戏,把之前的“冲动消费”全部拿回来,于是把锅扔给了孩子和游戏平台。
反正不管真相如何,这位母亲都无法对此有任何交代,也很难推卸责任。
事实上,早在2020年,腾讯就在网上宣布,其客服每天会收到20多起成年人以未成年游戏消费为名要求退款的恶意投诉。
事件传开后,一度引起外界热议。有人觉得有人开始假扮小孩子玩“空手套白狼”。还有人说,如果这种事情被认定有责任,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
防沉迷政策实施了这么久,就像一面魔镜,揭示了孩子沉迷游戏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开始我们以为这个问题只是游戏分级制度的缺失造成的。然后,我们看到父母没有管教好孩子,不负责任的让孩子冒用父母的身份信息。现在,我们知道有些家长和孩子一样沉迷游戏,但他们的态度比孩子更无耻。
大人也缺乏管教?
接下来要说的事情,可能看起来和父母的游戏充值没什么关系,但是他们的操作方法却是一模一样的。
今年5月起,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旨在整治网络直播打赏行为中存在的一些失范问题,进一步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
但现实情况是,直播平台很多主播表示收到过未成年人退款,少则几元,多则十几万元。最离谱的是,有的主播收到了同一个人发起的多次退款申请。
某直播的产品经理范永青去年曾表示,所有用户在直播某个声音时都需要实名认证,未成年用户不能发起直播,账号也不能充值打赏。
同时,为了让家长顺利解决子女使用自己的身份信息进行消费后的举证和报销问题,平台还在APP中增加了“未成年人退款”的功能选项,只需提交与子女的监护关系证明即可。经过检查后
两年来,某音客服收到的退款申请中,60%以上被核实为冒充成人。他们在直播间充值消费后,来客服骗取打赏退款,从而“白嫖”。
今年《法治日报》记者通过采访也发现,很多成年人利用“未成年人退款”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拿主播的好处,拿到退款后再转手卖掉主播送的礼物牟利;另一种是以给未成年人提供退票服务为借口,借机骗取钱财。
记者采访了河北廊坊一名高中生。他说自己在二手平台上买过主播送的实物礼物。虽然他平时喜欢看直播,也想打赏礼物,加入主播粉丝,但都被过高的门槛阻止了,所以没有办法在直播中充值消费。
在二手平台,不仅包括签名照在内的正版主播送礼物,而且这几百块的价格对他来说也能相对实惠。但是,还是有疑问。按理说,每个粉丝都应该珍惜这份主播签名照的专属礼物。很少有人会放出来卖,现在还是很多的。
与此同时,一些主播被“未成年人发起的退款”骗了,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直播收入。在6月份的一个视频中,舅舅家的一个虚拟主播“桃宝Momoko”提到了自己被退14万的经历。
师傅回忆起这件事,感觉天要塌下来了。不仅账户中的大量金仓鼠说不,而且送出的实物礼物也击中了水漂。
粉丝知道这件事后,除了安慰别人,也对这种行为感到愤怒。这种人没良心!
至于第二个目的,他们的伎俩是帮助未成年人获得退款,通过私聊联系买家,然后切换平台进行交易,从而谋取不义之财。
很多贴吧都有“未成年人退款吧”。酒吧里的许多人都发布了关于如何申请这笔小额退款的问题。发帖后会有很多后续回复说“加我,我帮你”。
当你添加对方的联系方式时,对方会根据不同平台的不同要求进行更改。买家提供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和支付记录,然后按照所谓的“退款协议样本”收取退款金额的十分之一。
如果买家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他们也会准备提供一套完整的未成年人信息。一套价格从450元到600元,说明他们在抢钱。
用户一旦记录了钱、身份信息、充值给对方,对方就会要求对方电子签名,然后谎称两周后退款成功。当所有用户成功后,他们会立即冻结账户并逃跑。
酒吧老板也告诉记者,他是想帮未成年家庭找到孩子的消费证据,帮他们完成退款,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上当受骗。
对于这些现象,北京市冠领律师事务所主任周分析,“未成年人退款”本应是一种保护未成年人的机制,如今却被不法分子滥用,不仅损害了未成年人的权益,也给主播造成了身心伤害和财产损失,或可能构成诈骗。
此外,他还提醒,借用未成年人身份信息帮成年人退钱也会面临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情节可大可小。
所以,人心是复杂的东西,所以很多成年人想利用“未成年人退款”这个漏洞获利。你敢说有些家长也想用这种方式来隐藏他们玩“白嫖”游戏的动机吗?
反正安排好剧本,让孩子和自己在镜头前表演一出戏。
毕竟小孩子玩游戏要收钱,充其量只是不懂而已,没有那么多不良企图。所以平台会推出相应的退款服务。但如果成年人试图利用这些漏洞,教坏孩子可能比纵容他们玩游戏更有害。
结语
正如导演所说,“未成年人退费”的初衷以及围绕它的“防沉迷”政策,是为了保护青少年不被网络不良信息所吸引,希望他们能够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当然不能置身事外。认为孩子可以得到政策的保护,这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想法。
既然希望孩子在学校不坏,家长就应该收起那些侥幸心理,以身作则,如何正确教育孩子防沉迷。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315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