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一向小众而沉寂。但当这些非条文专著类的法律书,散见于人文、社科、学术、甚至深藏于文学的类别时,就不觉得那么高冷深奥了。来看看这些大家推荐最多的法律入门书,相信会给你一种不同于流行阅读的启发。
“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房子甚至会在风雨中飘摇,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踏进这间门槛已经破损的破房子。”
《西窗法雨》
天下·西窗法雨(精装)
作者:刘星
豆瓣评分:7.5
该书是刘星老师写的法律小散文合集,受众应该是普通百姓或初窥门径的法律人,故而文中有不少非正式或者口语化的表述,表达不算严谨。然而相比起法学馆书架上堆叠的大部头,这种法学随笔散文确实凤毛麟角。保持开放的心态来阅读,细细品味,或许能在字里行间体验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
本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
法律不仅要关心大多数人,还要关心少数人,因为法律是跟所有人有关的。少数人的权利同样是一种应该予以承认的权利。少数人的权利有时候也会变成多数人的权利。
《历史深处的忧虑》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作者:林达
豆瓣评分:9.0
作者以信件的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实行这套制度已付了的和将要付出的代价。
“美国的自由不身临其境是很难想象的。我一旦动手写,就发现,要写美国的“自由”,好象必须从它的“不自由”写起。” “在他们看来,总统不是什么必要条件,中央政府也不是什么必要条件,他们有关自由独立的美国的理想,才是一个必要条件。他们认为,当他们向全世界宣布他们的理想的这一天起,美国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所以,看到了美国的自由之后,我们常常说,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作出的一个选择。” “自由除了质的定义,还有量的测度。在不同的时代,自由所经受的冲击和支付的代价是不同的,人们的认识程度和承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当必须支付的代价超过了承受能力,人们往往会选择放弃一部分自由。自由和代价是两个分不开的话题。” “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
《政法笔记》
政法笔记
作者:冯象
豆瓣评分:8.4
文稿来自于冯象先生在《读书》开的专栏文字,以文学的笔意,言说政法领域的大小故事,从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取名用生僻字、性贿赂、人体写真到版权、美国大选……涉及方方面面的话题,称得上汉语法学随笔的巅峰之作。
法律下乡走样,其实是预料中事。唯有走样,才能批判;才能变批判为支配,让被批判者和批判者一样视法律为权威,使法律成为那些支配并充斥着生活现实的各种权力关系的象征。
《刑法的私塾》
刑法的私塾
作者:张明楷
豆瓣评分:8.9
张明楷老师在指导学生时,每个周末都会精选刑法当中的疑难案例与学生讨论,通过对案例的讨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即为近几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周末刑法讨论会”的内容实录合集。
本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真实回放刑法讨论会的现场,阅读本书如同亲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的讨论会,跟着张明楷老师一起学刑法,学习庖丁解牛般地剖析和处理疑难案例。
本书所选案例,多数是经常困扰刑事司法领域人士的疑难案例,对于司法实践的法律人士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的争论可能消亡吗? 不太可能,就当前来说,最实质的争论就是:违反了规则但是保护了法益的行为,是不是犯罪?行为无价值论者会认为犯罪。因为规则就是为了保护法益而设立的,遵守了规则就是保护了法益,相反,违反了规则就是违反了法益。
《博登海默法理学》
天下·博登海默法理学
作者:博登海默
豆瓣评分:9.3
本书是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于1940年出版的《法理学》第一版。作者在第一版表达了更鲜明的立场、更犀利的观点和更自洽的思路,与后两版教科书式的叙述风格明显不同。作者博登海默是美国著名法理学家,在书中探讨了诸多法理学的经典命题,是外行人或者初学法律者不可多得的入门书。
在最纯粹的和最完善的法律见诸实现的社会秩序里面,私人以及政府滥用权力的可能性是减少到最小限度的。
《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套装上下卷)
作者:孟德斯鸠
豆瓣评分:8.8
本书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关于法律和政治思想的里程碑式的名著,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阐述了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定义,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等问题。阐述政治自由和三权分立学说,并以英国为例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论述了自然条件同政治法律的关系,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制约性。论述了法律和工业、商业、货币、贸易、人口及宗教等关系,主张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反对横征暴敛,促进国际交往和世界和平。并论述罗马继承法和法国民法的起源和变革。强调严格区分各种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制定法律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不同时期和不同著者把为“忠臣”、“义士”们保留的财产称为“国库财产”、“恩赏”、“荣赏”、“采地”。
《洞穴奇案》
洞穴奇案 全新译文修订
作者:彼得·萨伯
豆瓣评分:9.1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我们所规划的每一条高速公路、每一条隧道、每一座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都可能危及建造者的生命安全。把这些工程汇总起来,我们可以大致计算出建设这些工程项目将会牺牲多少人的性命。统计学家可以告诉你建造一千英里的四车道的混凝土高速公路平均需要付出的生命。然而,我们故意或心照不宣地承受和付出这些代价,因为假设生者所获得的价值远远超过这些损失。
《波斯人信札》
波斯人信札/职工书屋文库·世界文学名著经典(全译本)
作者:孟德斯鸠
豆瓣评分:8.6
作者以书信的形式,通过波斯人之口,用一种“陌生化”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欧洲文化;不但带领读者领略了18世纪巴黎生活的画卷,更在潜移默化中推行了启蒙思想的教化。
如果我们仅仅靠义务而从属于你,那么我们有时会忘掉这个义务;如果我们只是出于爱而依附你,那么某种更强烈的爱慕之心也许会削弱对你的爱。但是,如果法律把我们给予了一个男人,那么它就会使我们不去接近其他男人,把他们拒于千里之外。
《最好的辩护》
作者:艾伦·德肖维茨
豆瓣评分:8.6
作者艾伦•德肖维茨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法学教授、作家,又是美国当代著名辩护律师,本书是他的辩护实录,作者将案件背景及诉讼过程进行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叙述和描写。书中不乏精彩的辩护场面,纯熟的辩护技巧,曲折迭宕的案情发展,令人吃惊的诉讼结局。每个曲折的案子几乎都是一部惊悚小说。他在法庭中力挽狂澜,既为弱者伸张正义,也为受争议的人辩护,在精彩动人的情节中反映出真正独立的司法精神和对美国司法体制的批斗。
即使我了解到有一天我为之辩护的委托人可能会再次出去杀人,我也不打算对帮助这些谋杀犯开脱罪责表示歉意,或感到内疚。因为这类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我不敢说真发生了那样的事我会作何感想。我知道我会为受害者感到难过,但我希望我不会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感到后悔,就像一个医生不该为医治一个康复后去杀人的病人而感到悔恨是一个道理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豆瓣评分:9.2
费孝通的著名著作之一,作者尝试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进行深层剖析,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结构之构成、功能、运行体系等等,展现了社会结构是如何支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本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但是所蕴含之道理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社会学著作。他解释了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来处。但又不像很多书,一提到“国民性”就是纯粹的批判,或嘲讽。他对中国人有踏实的了解,有敏锐的观察,有抽丝剥茧的犀利分析,却没有那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对“你国人民”的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他感同身受,却又不感情泛滥,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理性。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两个字上,而是维持时所有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更多精彩内容,需要你亲自去这本书里去发现!希望你和我一样,读有所获!
私信回复“法律丛书”获取本书高清电子书。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33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