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为什么是圆形镜头,我不是潘金莲圆形构图

我不是潘金莲为什么是圆形镜头,我不是潘金莲圆形构图 冯小刚最新力作《我不是潘金莲》日前正在内地热映,这部采用圆方交替画幅的先锋之作得到了不少观众认可,甚至很多人表示,在观看过程中完全没有注意到画幅的变化。只是在拍摄之

冯小刚最新力作《我不是潘金莲》日前正在内地热映,这部采用圆方交替画幅的先锋之作得到了不少观众认可,甚至很多人表示,在观看过程中完全没有注意到画幅的变化。

《我不是潘金莲》摄影师罗攀讲述圆画幅背后的故事

只是在拍摄之初,很多人都在担心这样的设计。《我不是潘金莲》的出品人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就曾担心这样的改变会冒犯观众的观影习惯,就连冯小刚也一直忐忑影迷的接受度,鸭梨山大的他甚至手撕王健林,以求排片,无奈影片票房依旧不温不火,截至目前上映7天的《我不是潘金莲》还未突破3亿元大关。

但《我不是潘金莲》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好电影,退一万步说,58岁已经名利双收的小钢炮还能如此创新,单凭这样的胆识,难道不值得给他吗?何况这部电影的拍摄并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你看出来了么?其实《我不是潘金莲》中共出现了三种画幅,分别是圆形、1:1的正方形以及影片结尾处1.85:1的长方形。圆和方所占的篇幅基本保持了一比一的比例,对于什么时候用圆,什么时候又改成方,都不是乱来的,冯小刚有着他自己的一套想法,他把所有圆形画幅都用来拍摄李雪莲在家乡发生的故事,而正方形的画幅则用在了北京,冯小刚说这是为了说明大城市会更有“规矩”。

《我不是潘金莲》是首部采用圆方画幅交替的方式来拍摄的华语电影,至于为什么要拍圆方画幅,冯小刚笑称自己确实是任性了一把,老了老了想做点儿出格的事。冯小刚坦承灵感来自多兰的电影《妈咪》,“但人家已经拍了一个方的了,我不能模仿那么没劲儿吧,所以我就拍了个圆的。”

《我不是潘金莲》摄影师罗攀讲述圆画幅背后的故事

多兰《妈咪》从正方形画幅到正常画幅的转换也很有新意

《我不是潘金莲》帧帧都是挑战,首先影片对原著进行了不小的改动——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的年龄跨度从20年直接缩短到了10年;其次主要拍摄地也从北方的承德改到了南方的婺源。《我不是潘金莲》的摄影师罗攀透露,当时剧组确实在承德看了很多外景,但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地点,大家一度相当失望,最后他提议到南方去拍。对此,冯小刚是极力赞同 ,原著小说的作者刘震云也没有反对,这事儿就这么成了。

《我不是潘金莲》摄影师罗攀讲述圆画幅背后的故事

婺源的水镇风景在圆形画幅下显得更加温婉得当

画幅的挑战就更不用说,到底怎么拍,用什么机器拍,这些对于冯小刚、对于整个《潘金莲》剧组,乃至整个中国电影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冯小刚当时心里也没底,因此他说服王中磊花了几百万去拍了个实验片,这也成为《我不是潘金莲》最终确定以圆方交替画幅呈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圆形画幅怎样得来?

软件现场生成 原始素材其实还是方形全画幅

圆形画幅之于《我不是潘金莲》是合适而优美的,画幅变小了,内容变少了,反而使观众更聚焦于画面之中,同时圆形画幅也让人有种旁观者以第三只眼在观察的感觉,还能让观众感觉到电影与现实之间一种似是而非的东西,严肃却又如此荒诞。再搭配低反差的灰暗色调,增加了影片的复古感和质感,电影就犹如一幅跳跃起来的水墨画。

但真正拍起来就并非说说那么简单,拍摄时该怎样构图、怎样打光……完完全全摒弃了以前的方式,全部都要从头学起,从头试验。

可能有观众认为那不就是摄像机上弄个圆形的遮罩嘛,或者是后期制作而成,oh no!统统都错了。其实《我不是潘金莲》所拍摄的原素材依旧是方形的全画幅画面,剧组当时是通过Qtake图像处理软件,生成一个圆形遮罩,再覆盖到监视器上,因此导演和摄影师在现场看到的就是成片的效果,但这并不影响原始素材的拍摄画幅。

正方形的画幅则是使用阿莱ALEXA XT plus摄影机直接形成,也并未进行后期加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圆形画幅的特殊性,整部《我不是潘金莲》只用了三只镜头,分别是21mm、25mm和50mm,而且全部都是单机拍摄。

《我不是潘金莲》摄影师罗攀讲述圆画幅背后的故事

1905电影网专访《我不是潘金莲》摄影师罗攀

怎样拍好圆形画幅?

拒绝摇镜头 中景拍摄 黄金分割线成主要标准

拍摄的问题解决后,如何构图才能更符合圆形画幅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体现电影美学等问题又接踵而来。冯小刚说,一切旧有的电影构图模式都被颠覆了,圆形画幅完全不适合拍近景,不适合拉镜头和摇镜头,适合固定的画面,适合全景拍摄。这导致《我不是潘金莲》中即便出现了李雪莲暴走的镜头,但碍于圆画幅的特点,拍摄时也只能进行同一水平线上的移动,而不能拉摇。

冯小刚透露,最重要的是圆形画幅一定要在画面上方多留白,好让画面有透气的空间。冯小刚所指的是,主体人物最好都能在圆形的下半部出现,虽然画面已经很小,但圆形画幅的上半部依旧需要多留白,不能吝啬,否则会让观众有种因画面太满而窒息的感觉。比如《我不是潘金莲》中,天空会占据画面至少一半的比例,背景如果有远处的山脉,也会占到圆形画幅大约三分之一的面积。那么到底要留多少白才算合适?罗攀透露,他在取景时大都会遵循0.618的黄金分割线原则,从而增强观感。

《我不是潘金莲》摄影师罗攀讲述圆画幅背后的故事

《我不是潘金莲》的构图也很有讲究

同时罗攀还告诉1905电影网,《我不是潘金莲》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影片色彩低反差。这与目前绝大多数电影喜欢拉强反差,使画面提神的做法背道而驰。为了降低色彩反差,《我不是潘金莲》中演员的服装也特别讲究,大部分男性角色都采用暗色系服装,以灰色尤佳,即便有些角色需要穿黑色的戏服,但那也是一种不太黑的黑色,从而保证全片色彩的和谐。

这次拍摄《我不是潘金莲》,就连演员的表演方式也要随之改变。尤其是演员的走位必须精准,肢体动作也不能过大,否则一不小心自己就跳出了画面。当然,角色也不会获得任何特写镜头,《我不是潘金莲》中大部分只采用中景拍摄,画面一律卡在演员的腰部以上。

圆画幅的确为拍摄带来了诸多限制,但同时也带来了创新改变,这让观众再度见识到了冯小刚的功力。记得电影中有一场郭涛与范冰冰的激情戏,真是令人拍手叫绝。当时,冯导就利用了圆画幅画面小的特点,以郭涛出画、入画交替的形式来展现这场激情戏,只见郭涛的大头强行入画,随后被范冰冰推出画面,郭涛脱衣又入画,再被推出画面,这样的展示方式增加了观众的想像空间,同时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回味时让人更有一种荒诞和悲凉的情绪。

圆形怎样无缝过渡到方形?

地点改变大有学问 隧道创意拍手叫绝

在《我不是潘金莲》之前,已经有不少电影都采用过圆形画幅或者正方与长方画幅交替的方式来拍摄。希区柯克家喻户晓的电影《后窗》、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拍摄的《2001:太空漫游》都采用了圆形构图。2004年,更有一部叫作《路西法》的墨西哥与比利时合拍片采用了圆形画幅。

《我不是潘金莲》摄影师罗攀讲述圆画幅背后的故事

《后窗》剧照

《我不是潘金莲》摄影师罗攀讲述圆画幅背后的故事

《我不是潘金莲》摄影师罗攀讲述圆画幅背后的故事

《路西法》剧照

方形画幅变换相对来说比较普遍。2015年,贾樟柯执导的《山河故人》,就分别用三种方形画幅表现过去、现在和未来。侯孝贤掌镜的《刺客聂隐娘》则采用了4:3与16:9的画幅进行交替,其中4:3代表现实部分,16:9则为回忆部分。而说到知名度最高的方形画幅改变,还要属多兰的《妈咪》,当年该片在戛纳放映时一鸣惊人。多兰用1:1的画幅展现出青少年内心的压抑,而男主角在单车上冲着银幕用自己的双手一扒,画面随即缓缓打开,变成宽银幕,这一巧妙的设计让全世界的影迷为之疯狂。

《我不是潘金莲》中,冯小刚也有这种精妙的设计,他的法宝是隧道,而这种圆方之间的转变,远比多兰的方形转变要更难。影片第一次画幅交替,是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坐火车进京告状,在火车进入隧道前画面还是圆形,进入拱形隧道后,光线逐渐变暗观众的可见范围也随之趋窄,待火车驶出隧道,画面就变成了正方形,让人有种豁然开朗、时空穿越的feel,设计相当自然。在《我不是潘金莲》几次圆与方,方与圆的变化中,冯小刚的设计都较为成功,观众甚至很少会觉察到,完全没有跳戏的感觉。

冯小刚这部新作的三种画幅中,长方形是当今电影中最常见的一种画幅,它在《我不是潘金莲》中所占的时间最少,只在电影结尾处出现了一小会儿,预示着李雪莲终于放下执着,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不是潘金莲》全片都充斥着悲凉与荒诞,但好在冯小刚没有在李雪莲准备自杀后将电影结束,这让大半生都很可怜的李雪莲,到头总算还有了点新的希望。而在画幅不断拓宽的电影趋势下,冯小刚能够反其道而行之,让人们去除繁杂,只聚焦于精华之上的做法,更值得回味。

➤ 撰文/γ大头虾 编辑/结冰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3412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