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彼时朝鲜半岛的战火刚平息不久,美国就于当年的11月正式出兵越南,开启了二战后的第二场局部热战:越南战争。本期就和大家聊一聊,刚刚经历“失败”不久的美军为何要再次出兵,越南战争到底因何而起?
如果想要了解越南战争,就需要把时间拨回1945年。越南在二战结束前本是法属殖民地,后因法国向德国投降,日本进军东南亚,越南又成了日本和法国共同的殖民地。可战后的法国政府不愿看到越南实现“独立自治”,于1946年12月向越共发起了全面进攻。
同年12月20日,胡志明发表《号召全国抗战》的告人民书:“我们宁可牺牲一切,决不肯做亡国奴……全国人民不分男女,不论老幼,不分宗教、党派、民族,只要是越南人,就要起来打倒法国殖民者,拯救祖国”。
最终,历时九年的越法战争以法国失败而告终,越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独立,然而,此时的越南人民恐怕不会想到,战争的阴云并没有随之散去,他们将在不久后迎来一场更加严峻的挑战。
由于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使得美国不仅在亚洲积极扶植日本,遏制中国,还把目光投向了处于多事之秋的印度支那半岛。因为印度支那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而且,在越南民族解放运动中极具影响的胡志明还与共产党有直接的联系,美国绝不愿看到这个殖民帝政权被由苏联操控的政治机构所取代。
因此,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政权建立之初,美国政府就得出了“东南亚对美国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结论。
1948年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指出:共产党中国的胜利已经引起了欧洲的不安,如果共产党在东南亚再次取得胜利,西欧各国或许将被迫与苏联议和;如果东南亚落入共产党之手,两极世界的战略力量对比就会发生变化,共产党的苏联集团的力量会极大加强; 东南亚的丧失,还会给美国在远东的战略部署造成重大损失,使得日本到菲律宾的近海岛屿的防护链受到威胁,澳大利亚、中东、美国和印度之间的海空航线会被切断,从而严重阻碍战时美国的军事行动。
9月27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一则印支政策报告,报告认为,印支冲突有利于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大影响,却有损于美国在东南亚的长期利益。插手印度支那,已经成了美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因此,尽管法国战败,但美国不希望法国军队完全撤出印支,以免造成“政治真空”,使中国有机可乘。
由此,美国的决策者们开始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和新中国“渗透”的角度,把越南看做是国际性的问题,其政策也从“不干涉”向“积极干涉”转变。
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美国支持:以北纬 17度线为界,把越南划分为两个“集结地区”。越南人民军集结于该线以北,“法兰西联邦”部队集结于该线以南。而后,为了达到美国在越南建立反共基地的目的和阻止共产党在东南亚的扩张,美、英、法等国随后炮制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把南越、老挝和柬埔寨列为条约保护国;并使美国获得了“当发生共产党武装侵略时进行单边干涉的权力”。
艾森豪威尔政府通过提供武器扩充和武装南越军队、培训和训练军官,派遣军事顾问团等手段按照美国模式再造南越政府军,扶植吴庭艳的反共政府。除了给南越政府政治和军事援助之外,艾森豪威尔政府还给予了大量的财政援助。
日内瓦会议结束的第一年,美国提供了约3.3亿美元的财政援助。随后几年年均保持2.2亿美元左右,南越政府的军事开支的85%,行政开支的三分之二都来自美援。
如果说猪湾事件前的美国,还只是“有限的介入”,以投入“物力,财力和少量人力”为主。那么在猪湾事件之后,艾森豪威尔的继任者肯尼迪,则是真正下定决心,要将这场游戏“玩到底”。
1961年柏林局势的进一步紧张,加快了肯尼迪卷入越南的步伐。1月28日,肯尼迪召开了越南问题专门会议;1月30日,授权增加对越援助2840万美元,使南越军队由15万增加到17万,并拨款1270万美元用于装备3.2万名南越保安队。
到1961年底,美国文职人员和军事顾问团人员已经由肯尼迪就职时的875人增加到3200人,1962年12月底,美国在越南的军人达到了11326人。1963年11月,在美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南越发生军事政变,推翻了南越的吴庭艳政权;在林登·约翰逊上台后,又扶持起了杨文明政权。
可杨文明本人主张自主发展经济,拒绝过分依赖美国。美国见势头不对决定再次换人,阮庆政权成立。该政权成立后,美国对越南事务的干预得到了进一步加深,美国驻越军事人员到1964年12月底已达23300人,一年内增加了7000多人。
美国投入南越的物资援助也大幅增加。可是,尽管美国在越南战场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战况却不容乐观,因为约翰逊总统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美军的“特种战争”已经濒临破产。
特种战争又称“非常规战争”、“次有限战争”、“准军事行动”或“反游击战”。与全面战争相比,“特种战争”无论是在规模还是使用的手段上,都比较“有限”,不过它又异于“有限战争”。按照美国在越南进行的“特种战争”模式,主要利用当地人打当地人。
如美国主要派遣特种部队(反游击战专家),作为“教官”和“顾问”,然后出钱出武器出装备,训练当地的反动军队来进行战争。而美国决定实行“特种战争”的方式,乃是基于当时越南的社会背景:
由于吴庭艳政权在南方实行“恐怖统治”,展开大面积“除共运动”,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压榨广大农民,直接激化了社会矛盾。
1960年(由北越劳动党领导)成立的“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决心建立民主政府、推翻吴庭艳的暴政。他们在1961年的一年里,就对南越政府军发起了数百次进攻,并取得了绝大多数战斗的胜利。因此,肯尼迪政府在上台后,便派泰勒、罗斯托调查团前往南越进行考察。
泰勒在带回的报告里,提出了以下建议:派遣美国武装直升机部队,增强南越政府军的机动进攻能力;增加驻越特种部队人数和军事顾问人数等等。总之是建议美国在南越战场上直接支援南越部队作战。
这一建议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基本同意,并最终将“特种战争”定为战略方针,声称要通过该“战略方针”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人民革命斗争,尤其是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扑。
“特种战争”初期,吴军一度将“民解”组织追着打。直升机、水栖两用船、通讯电台等先进工具使美、吴两军在战场上得心应手。此外,肯尼迪政府还批准了“化学战”计划,用催叶剂等药物使北越渗透的边境丛林变得光秃一片,消灭北方武装力量所需的粮食来源,致使解放武装力量的人员和物资补给来源出现极大困难。
到了1962年10月,吴庭艳在国民议会上声称:在每个地方,政府军都掌握了主动权,正接连不断地粉碎“越共”部队。但现实情况是,吴庭艳高兴的太早了。
第一,“民解”尽管遭到阻击,但实力并未被严重削弱,他们仍控制着南越20%的村庄,且在另外47%的村庄中的影响不容小视。而美国国务院情报与研究司司长希尔斯曼在1962年年底也曾判断,解放武装力量的规模缩小的很有限,甚至在某些地方继续扩大。
第二,吴庭艳政府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在战场上所取得的胜利只不过是依靠美国的支持。
第三,解放武装力量已经找到破解特种战争的“法宝”——直升机群和战略村的方法。如在对付直升机群时,解放武装力量采取“一慢四快”的战斗方针,即缓慢而细致的准备布置,然后快速进攻、快速粉碎敌人抵抗,快速打扫战场并赶在敌机到来前快速转移。
又由于吴氏政权没有采纳英国军事顾问汤普森的正确建议,盲目追求进度,导致多数战略村根本没有任何军事价值。
1963年1月,北村战役打响,最终美、吴方面伤亡200多人,而解放武装力量却很少伤亡。该战役成为解放武装力量掌握战场主动权的标志。同年7月,解放武装力量无论是在攻击次数,还是攻击规模上,都有明显增大,但是伤亡数与武器损失却很小。反观吴庭艳政府,军队伤亡人数不断增加,战略物资损失巨大,其实行的“战略村”更是受到严重破坏,某些战略村甚至变成了支持越共的“战斗村”。
1964年3月,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一份备忘录里提到:解放武装力量已控制南越40%的农村,在所有43个省中,有22个省一半以上的地区被解放武装力量控制,其中8个省几乎全部属于解放武装力量。
实际上,从解放武装力量能够在战略村内建立起秘密的群众组织,进行秘密宣传,为解放武装力量秘密输送物资和兵源之后,“战略村”计划已经彻底失败,美国采取的“特种战争”也随之宣告破产。
既然特种战争难以取胜,美国只好进一步扩大战争,在肯尼迪总统遇刺,约翰逊走马上任后,美军与北越展开了正面军事冲突,越南战争进一步扩大。殊不知,美国也将在越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成为萦绕在美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
参考文献:
《试析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原因》苗岩春
《从对抗到合作——试论越南战争期间的美国对华政策》郑伟 白函颖
《麦克纳马拉与越南战争》凌彦
《越南战争的序曲——美国对越南的政策》王青
《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斯泰格沃德(美)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3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