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早餐里说,今天是八股文废除日,到底什么是八股文,为什么要废除八股文?温故知新一下吧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文章格式,是一种非常严格的注重格式的文体。每篇文章的格式非常标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等组成部分。
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个部分各有两股互相对应的文字,共八股,所以称为八股文。在这8个部分中,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都要相对成文,字体也有明确规定。对于文章内容,八股文要求立言必须用古人的语气,题目主要从《四书》《五经》里出,议论的内容也必须根据宋代理学家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的,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的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中出,学生表达的观点只能和圣贤观点符合才行,考生围绕题目按照八股文格式进行写作,形式十分古板,少写一个字多写一个字都不行,严格遵守字数和声律的要求。
八股文起源:
八股文始于明朝时期,当时统治者已经不满足于统治经济、军事,连人们的思想也要加以严格控制,八股文就产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并为后来的清朝所沿用。
不过,看过历史书籍后还有一个说法,根据顾炎武《日知录》中的“经义之文,流俗谓这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的记载,认为八股文产生于明朝成化年间之说并不完全符合事实。简单说,八股文最早与宋朝王安石变法将科举取士方式由重诗赋改为重经义有关系;
还有一个说法,《明史.先举制》中有“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的记载。由此可知,八股被规定为科考文体是在明太祖时期。但那时八股文格式并未完全固定,其定型一直到明中期成化、弘治时期方才完成。若按算,八股的真正起源应算是在明朝中期吧
八股文利弊:
八股文的文体形式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一提到八股文,人们就会想到“禁锢思想、死板僵化”之类的评价。教育的重心就是教学生读八股、写八股,史学、算学、天文学等其他科无人问津。
但是,作为明清两朝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文体,八股文虽在明清时深受诟病,但却一直未能被废除和替代,为什么呢?这说明八股取士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积极意义的。
第一、在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科举制度的作用在于将选官用人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通过科举制,使全国的士子都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有效的维护了统一局面。
第二、考试的公平性造就大量人才脱颖而出。想作出一篇好八股,应考的读书人不光要把经典熟记于心,还要有着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这对于应试者的才学和能力是一个考验。若能在这种难度的考试中取得成功,也很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张正居、王阳明、纪昀、曾国藩等明清两朝名臣都是通过八股脱颖而出的。
联想到现在的学子们考大学,考的到底是什么?是哪一个学科的成绩吗?我认为最重要的,也一样是考学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三、八股文宣扬的是儒家思想。对士人的价值观有熏陶作用。八股文从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中出题,格式严密,讲究圣人立言,考生若想作一篇合格的八股,佛家还有道家的思想都是不能出现的,让士子接受儒家文化,养成忠君爱国的观念,注重气节。
第四、八股文对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借鲁编修之口谈到了八股文对提高写作能力的帮助。即“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一篇好的八股文不仅要立意明确,有逻辑,行文之间还要有气势。
废止:
八股文讲究的是古时期国人基本素养的认识和修成,是立国之根本。历代统治者很乐于引用八股文制度。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相对滞后,我们要与时俱时,敞开国门引进先进思想,科技兴国的理念,就有了清末新政思想和戊戌变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朝朝廷开始施行新政,宣布停止科举考试再使用八股。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翌年起废除。(具体是哪一日,就不得而知了)
废除八股文,废除科举制度,标志着中国封建王朝的灭亡,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兴建新式学堂,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思想禁锢,落后的现状。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3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