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布于公众号investorw
这篇文章写政府补助。在财务报表上,我们能在以下两个地方看到“政府补助”相关的内容。
一个是资产负债表上,“非流动负债”下的“递延收益”
还有就是利润表里的“其他收益”。一直以来,利润表里面这个“其他收益”只用来核算本文要说的政府补助,没有其他内容。
直到今年“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一次推翻重来式的修订,这个“其他收益”里面又多了一个债务人一方在重组中产生的损益,导致“其他收益”这个项目不像以前一样纯粹了。
(注:以前债务重组准则规定,要是债务人获益是扔进“营业外收入”。现在如果债务重组只涉及金融资产/负债,债权人债务人都都计入“投资收益”;如果涉及固定资产等非金融资产/负债,债务人一方全部计入“其他收益”,债权人还是全部计入“投资收益”)
01 什么情况属于会计准则意义上的“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在会计准则上的定义是“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形式可以是直接打钱(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或者直接给你个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所以主要特征有两个:
一是经济资源来源于政府,比如如果款项是由政府直接投资的一家公司代为转付的,虽然形式上看起来不是政府补助,但实质上确实是,那就仍然受这个准则规范。
二是无偿。如果政府给企业的补偿里带了一些额外的条款,导致政府享有一定的特殊权利(比如实质上是“借款”,或实质上成为股东),那就不属于政府补助,而应该作为债务性投资或权益性投资处理,直接确认成金融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就可以了。
表面上符合这两点的交易,有可能依然不属于政府补助,还是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去判断,我来举两个例子:
比如一家药品生产企业甲,生产一种原料药,主要原材料A是从国外进口的,现在国际市场的A产品大幅度涨价,导致原料药和A的价格倒挂了。政府为了稳定市场,让甲公司还以原来的售价出售原料药,政府会根据其实际销售量,以每吨固定价格给甲公司“补助”,保证其利润。此时这个“补助”完全符合上面两个特征,但是是按照收入准则处理,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因为和销售量直接挂钩,这笔补助实质上是销售合同对价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不属于会计准则意义上的“政府补助”。
再例如,甲公司在某市CBD附近还有个小厂房,现在政府要让它搬迁到40公里外的产业园,就提出用产业园的土地 5亿现金置换甲公司在CBD的土地,那么这5亿只是双方进行互惠性交易时支付的补价,实质上不是无偿的,不属于“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就是说拿到补助之后主要是为了取得一些长期性资产;另外一种是“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主要是为了补偿企业发生的费用,时间短,所以接下来的会计处理就分两种类型分开写。
02 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一种叫“总额法”,就是政府补助和资产/费用分开确认,单独列报;另外一种叫“净额法”,就是政府补助不单独列报,而是直接抵减资产/费用,以净额列报。
1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假设甲公司要买一台办公设备,价值5000万,2019年8月申请了1000万政府补贴当月到账,当年末购买了办公设备,并直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折旧期十年(直线法、无残值)。
以总额法计量的报表如下:
以净额法计量的报表如下:
如果看懂了这两张表格,应该很好理解为什么核算方法叫“总额法”“净额法”了。
2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有两种类型:
第一是奖励/补偿企业过去的行为,比如企业受灾了,或根据税法已有的政策申请退税,这种情况下收钱即影响损益(只能使用总额法,因为过去的费用已经发生了,没有办法抵减过去的费用以“净额”再列报)。
第二是补偿企业未来的行为,比如为了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本地,给一大笔财政拨款,但是附带条件,这时如果企业无法判断自己是否能满足条件,就先确认负债,等满足条件后再把负债转进利润表(可选总额法或净额法)。
假设乙公司是开发软件的,税法规定,增值税实际税负超3%的部分可以即征即退,所以乙公司2020年11月申请退税100万。2021年1月,乙公司总部由于自然灾害运转瘫痪,收到补助200万,报表如下图(这是第一种情形):
假设丙公司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S市政府20年初给它5000万一次性补助,但是要求它的总部和注册地都设在S市10年,如果10年内搬走这5000万就要退回去。
丙公司觉得10年内搬走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就从2020年起确认损益(这是第二种情形)。
当然,如果丙公司认为自己可能搬走,那就可以一直挂在资产负债表的“其他应付款”上,等到它什么时候确认了,再把“其他应付款”转成“递延收益”,然后像上图一样摊销,如果政府补助数额较大,这可能是个很好的操纵点。
03 政府补助的退回
政府补助如果需要退回,那就反向冲回相关的会计科目就可以了。比如初始确认用净额法调减了资产的账面价值,那就视同一开始就没有收到政府补助,调增当期账面余额和折旧金额。存在“递延收益”的,也把递延收益冲回……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比如前述的甲公司例子,如果甲公司2022年1月被要求退回,那报表会发生如下变化:
我自己持股的公司还从来没见到过“递延收益”“其他收益”变成报表决定性的大项目,也绝对不该是报表上的大项目。这要么可能是科创板/港股市场上,尾巴挂-U的,要么就是壳。
比如 $ST猛狮(SZ002684)$ 去年就是靠迁移注册地址,收到迁入地政府2.5亿政府补助,成功推动保壳的,能在其去年年报上看到很大的“其他收益”,所以本文可能就是认识一下“递延收益”“其他收益”是拿来干嘛用的,了解一下总/净额法及其摊销的计量方式即可。如果要靠深入研究这个准则来进行财务分析,那不如还是换一个投资标的吧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35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