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德、养生无二术

养德、养生无二术

《礼记·中庸》说“大德必得其寿”。道德高尚的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开朗,如此则神志怡然安宁,气血和调,生理功能平稳,形与神俱,得以健康长寿。有人分析,道德修养较高的人,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相对稳定,体内的活性物质分泌正常,还能使脑中激素的释放增多,强化神经活动,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健康长寿。因此,修德怡神是养生延年的重要方法,历来受到养生家的重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医家都将养性修德列为摄生首务。

唐代孙思邈明确指出:“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明代王文禄则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无二术也。”养生学认为,道德修养与脏腑阴阳协调具有内在联系,即《黄帝内经·太素》所说:“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也说:“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一是要仁德常驻,爱心永存。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孟子则指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重视道德修养,长存仁爱之心,乐于助人,能得到美好的回报。永远保持人与人之间仁爱和谐的关系,自然心神无扰,精神怡悦而有益于健康长寿。正因为孔子、孟子身体力行儒家的仁德思想,所以孔子活到73岁,孟子活到84岁,成为当时了不起的寿星。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养德、养生无二术

二是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

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之人,不干那些损人利己的事,不贪不义之财,不做伤天害理的勾当。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自然心安理得、心神安宁、吃饭香甜、睡觉安稳,生活在舒心如意的气氛中,其乐融融,对内心环境是一个良好刺激,有利于健康长寿。

三是要乐善好施,豁达开朗。

孙思邈认为养性就是以“善”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千金要方·养性序》指出“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一个人性善好施,总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而将自身的利益放在次要地位,自然会心态平和、豁达开朗,以奉献为荣,以助人为乐,不会因计较个人得失而整天愁容满面。如此,则少有烦恼、忧愁、厌恶等不良情绪刺激,长期保持精神宁静怡悦的状态而能健康长寿。

养生家中以德行命世者也不少,其中最为人熟悉的当数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孙思邈献身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出诊从不瞻前顾后,只“一心赴救”。即使面对“臭秽不可瞻视”的病人,也不产生半点厌恶的心情,仍然以十分同情的态度,认真负责地去治疗。他身体力行性善好施,活了一百多岁。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尽管自幼体弱多病,中年亲人零落,仕途险恶,但他豁达大度,以“枕上愁吟堪发病,府中欢笑胜寻医”自勉,自号“乐天”,享年七十有四,诗多寿高;而与他同时代的李贺则不然,孤芳自赏,自我封闭,自寻烦恼,仅活了二十六岁便拂袖而归。此二人的鲜明对比,更说明了养生必须养德,养德就是养生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马烈光养生新悟》

编 著:马烈光

期待您的

分享

在看

为我们点亮星标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3517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