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福建省,很多人就会想到泉州,想到福州,想到厦门。福建有着许多著名的城市,以上三座是最有代表性的。福建,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2020年,福建省的GDP产值为43904亿,位居全国第7位。而人均GDP达到了110506元,高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江苏。
要知道,福建省在地形上并不占据优势。福建位于东南丘陵的核心地区,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放眼全国,地形条件比福建更加恶劣的只有贵州省和山西省。福建省的地形条件如此之差,为什么能够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这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福建最大的优势就是靠海。贵州省和山西省都是内陆省份,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而福建却大有不同。福建省的海岸线长度达到了3700多公里,仅次于广东的4100多公里,位居全国第二。因为福建的海岸线十分曲折,使得福建拥有大量的天然良港,如泉州、漳州、厦门、莆田等。自古以来,福建百姓就不是靠山吃山,而是靠海吃海。渔业、盐业、贸易成为了福建古代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
早在先秦时期,福建这一带的百越民族就依赖于海洋生存。《淮南子·齐俗训》记载“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可见百越民族是以水为生。由于福建地形崎岖,福建的农业长期落后,开发也十分晚。直到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迅速兴起,福建的优势才得以展现出来。
渔业、盐业、贸易的繁荣,推动了福建商业的崛起,也加速了福建商人群体的崛起。唐代之前,福建商人就大量下海经商,被称为海商。唐朝时期,福建商人的影子已经遍布了全国各地,包括遥远的西域。宋朝时期,福建的港口群就迅速兴盛起来,苏东坡说 “福建路, 多以海商为业。” 《宋会要辑稿》记载:“漳、泉、福、兴化, 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备财力,兴贩牟利。”元朝时期,泉州港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港口。
福建经济遭遇挫折是在明朝时期。朱元璋时期,推行了历史上最严格的海禁政策,“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禁民入海捕鱼”、“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寸板不许下海”。在这些政策的打击下,福建经济一落千丈。海禁政策,原本富裕的福建人生计变得十分困难。许多人只能铤而走险,选择其他的道路。有的人,选择搞走私贸易,沦为了海盗和倭寇。有的人选择移民海外,成为了华人。在明朝一代,福建的倭寇最为猖獗,这些所谓的“倭寇”大部分都是中国的商人。
到了明朝后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政府于1567年在福建月港开放港口,推行了“一口通商”,福建的商业才得以恢复过来。清朝时期,由于国家海外贸易政策不断调整,福建的经济发展也十分曲折。清朝初期,国家推行海禁,福建经济遭遇摧残。康熙年间,在福建设立海关,对福建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清朝中期,在广州推行“一口通商”,福建的地位下降。清朝后期,福建泉州、福州被迫开放,福建开始成为了近代文明的窗口。、
虽然明清时期福建的海外贸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但是也为福建的经济复兴打下了基础。首先,在长期的发展中,福建形成了颇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建商人群体。福建商人虽然没有晋商、徽商闻名,但是他们在海外的势力很大。其次,福建人大量移民海外,形成了庞大的华人、华侨群体,他们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为后来福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第三,福建商人很早就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经济模式,所以能够更快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
改革开放后,福建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示出来。1979年,厦门成为了经济特区,是中国第一批开放的城市。1984年,福州成为了2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5年,闽中南成为了全国四大沿海开放区之一。从此,大量的资金、技术流入了福建,福建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轻工业制造基地之一。
由于福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福建人长期以来就不重视农业开发,而是全身心投入了海洋经济。现在的福建是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其主要原因就是福建人对土地开发不是很热烈,反而让更多的森林得以保护下来。现在,这些森林资源反而成为了福建的生态优势。如今的福建,其经济发展的核心都位于沿海地区,形成了“一条线”的产业群,而福建的内陆山区则配合沿海的产业,发展果蔬业、种植业、旅游业,沿海和山区形成了良好的互补。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38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