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汉字是最难学习的一种文字?
因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民族使用的都是拼音文字,而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方块字不能准确的直接通过拼读来表音。汉字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唯一保存下来的表意文字。于是,汉字难认、难读便成了有史以来人们学习汉字时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
那么面对着一个个难读、难认的方块字,如何才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人们识读呢?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便成为了所有人学习汉字必经的一条高效学习途径。但汉语拼音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翻开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不难发现一个个这样的例子:
《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说文》:“森,木多皃从林从木。读若曾参之参。”
“读若”是同音字注音的方法,“哙”和“快”读音接近,便用“快”来注音,这就是汉字最初的注音方法——直音法。
但这种方法仍然不能解决所有字的注音,比如“日”就基本没有同音字,且 rī rí rǐ几个音节也都没有相应的汉字可以借来表示读音,所以到汉代末年,一个汉字注音的新方法又产生了,它就是反切。
同,徒红切。
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字来给一个字注音,第一个字的声母和该字相同,第二个字韵母和声调和该字相同,“同”字的声母和“徒”相同,韵母和“红”相同,于是便可以用“徒”和“红”来给“同”字注音。
民国成立后的 1918 年,当时教育部公布了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拼音字母。采用的是传统的民族形式的字母,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有一定的贡献。但由于它不符合世界大多数文字发展的拉丁化趋势,所以在科技应用和文化交流上受到了很多限制,符号本身也没有彻底音素化。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多方征求意见,最后选定了采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1958年2月11日,《汉语拼音方案》正式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于1958 年秋季进入小学语文教材。这套拼音方案也就是过去60多年来我们学习使用着的汉语拼音。
由于国际上普遍流行拉丁字母,加上符号本身已经彻底音素化,所以这套拼音方案具备了国际化和音素化两大特点,既有利于人们学习掌握,又便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拼音的优势必将会更加发扬光大。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3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