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俗:哈尼族大多住在山腰,依山建村。2.服饰习俗:哈尼族人通常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布料制作衣服。男人经常穿双排扣夹克和裤子,用黑色或白色的布包裹头部。女性常穿无领上衣,下搭右翻领和西裤,哈尼族传统节日习俗、大翻领、袖口和西裤上镶嵌着五彩花边。3.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需要父母同意,部分地区实行包办婚姻。4.宗教信仰:信仰多神教和祖先崇拜,由巫师“贝玛”祭祀。5.节日习俗: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和六月节。哈尼族把十月作为农历的开始,庆祝十月节,也就是庆祝新年。节日持续5 ~ 6天,长达半个月。
哈尼族的扎勒特传统节日是什么?
哈尼族一年一度的节日不止一个,分别是:1。六月:六月是哈尼族传统的农业节日,在这一天杀牛,祭天、地、祖的神。打扫水井,晚上点宋明火把,照亮房屋,驱邪,插火把到田间路边,送走瘟神。在库扎扎节期间开展了各种文化和体育活动。2.叶库扎:叶库扎是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从农历六月的牛日开始,持续三到五天。在此期间,他停止了在山里的工作,在家玩耍或外出拜访朋友。还举办赛马、竹筒舞等活动。3.活簌簌:哈尼族人把这个节日献给仓颉弥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所以,第一次听到布谷鸟叫后,节日就定在一个猪年,节日只持续一天。4.扎勒特:这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在农历十月举行,持续六天。大年初一,每个寨子总共要杀猪一只,然后把猪肉平均分给各家各户。5.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一年的开始,庆祝十月年。期限五六天,最多半个月。亲朋好友互相拜访,请媒体做媒人,出嫁的女孩去探望家人。6.嘎当巴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这个节日每年1月2日至4日举行。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娱乐节目,如长竹竿舞、荡秋千、射弩等。7.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卡多族都会把收获的新谷物变成新大米,让大米“变味新”,被认为是增强体质的同时庆祝丰收。8.母亲节:农历二月初一的牛年是云南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卡多族的“母亲节”。9.老人节: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五。这一天,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哈尼族男女,以独特的舞蹈和丰富的宴席为村里的老人庆祝节日。延伸出来的哈尼族在东南亚被称为阿卡族,其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的元江和澜沧江之间,生活在红河、江城、墨江、新平、镇远等县,以及泰国、缅甸、老挝、越南北部山区。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茶叶。哈尼族种植茶叶历史悠久。西双版纳格兰河南麂山是我国著名的普洱茶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喜欢喝酒,节日也很多。如母亲节、老人节、黄米节、命名节、龙年节、认叔节等。每个节日都有酒。最有意思的是“阿巴多”酒和歌的爱情宴。
畲族有什么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畲族节日主要有3月3日、4月份的端午节、7月7日、立秋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此外,农历2月15日、7月15日、8月15日是畲族的祭祖日。畲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和祖先崇拜。每年2月、7月、8月15日是祭祖日,信仰鬼神。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季节的小吃,应该用来祭祖。节日期间,除了酒和肉是必不可少的,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是无论你过什么节日,你都必须去过。成年人不仅要在生日那天杀鸡杀鸭,还要做蛋糕。“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到户外吃黑米缅怀先人,又称“黑米节”。黑米就是用植物的汁液把糯米染成黑色。相传唐朝时,畲族首领雷万兴、兰风高带领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皇军围困在山上。这些人靠吃一种叫“Oooo Rice”的野果熬过了这一年,并于次年3月3日冲出包围圈取得胜利。为了纪念他们,人们把3月3日作为节日,吃“黑米”作为纪念。节日期间,同词数十里的畲族聚集在歌坛,从早到晚,唱着歌,内容是歌颂盘瓠、缅怀祖先。整个佘山沉浸在歌声的海洋中。晚上,家家户户都吃“黑米”。深夜,祭祖活动。此外,畲族也过春节。春节期间,除了杀鸡杀猪,还要做糯米糕,祝你新年吉祥如意,日子甜蜜。第一天早上,全家人祭拜“盘古祖师”,老人们聊起先人创业的艰辛。之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唱民歌,送礼物。青年男女去乡村,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感情,互相谈论友谊。
56个民族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n>?
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1、侗族的春节习俗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2、白族的春节习俗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3、土家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4、傈僳族的春节习俗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5、拉祜族的春节习俗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6、赫哲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7、基诺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8、哈尼族的春节习俗
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9、达斡尔族的春节习俗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10、仫佬族的春节习俗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11、独龙族的春节习俗
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12、鄂伦春族的春节习俗
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13、高山族的春节习俗
“围炉”,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14、景颇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15、瑶族的春节习俗
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16、鄂温克族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17、羌族的春节习俗
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18、纳西族的春节习俗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19、蒙古族的春节习俗
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20、满族的春节习俗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21、彝族的春节习俗
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22、水族的春节习俗
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贵州省,不数散居在广西族自治区。与许多民族一样,水族每年农正月初一至十五也过春节。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收拾房屋,缝制新衣,贴年画、春联,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来迎接新年的到来。春节期间,人们最重果的活动就是祭祀祖先,鱼是必不可少的供品。祭祀的习俗,有的地方在家门口临时放桌,摆上酒席。有的地方摆上箩筐,一头盛着各种生产工具,冀盼来年生产丰收。祭祀时,燃香烧纸,全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跪拜,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事事如意。春节期间,水族小孩儿会挨家串门向大人讨糖果吃,谁要得最多,谁就被认为福气最好,将来聪明健康。除此之外,人们还穿着节日盛装,相互走访庆贺新年。男女青年则汇集在村头寨尾,吹笙,击铜鼓,随着鼓点跳起各种铜鼓舞。节日期间往往鼓声昼夜不停,整个水族山寨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23、藏族的春节习俗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4、东乡族的春节习俗
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25、京族的春节习俗
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26、苗族的春节习俗
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7、壮族的春节习俗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28、布依族的春节习俗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29、傣族的春节习俗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38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