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夫妻不再相爱却依然“自相残杀”,所以要小心孩子得“父母疏离综合症”。

生活中,有些离婚夫妻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或发泄对对方的仇恨,不惜诋毁对方,但在不再相爱的时候,依然是“自相残杀”。然而,被忽视的是,他们的孩子将被迫参与其中。

齐远说,参赛选手姜思达在采访中描述了父母离婚后的一段鸡毛:

离婚夫妻不再相爱却仍“相杀”,小心孩子得“父母疏离综合症”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求助:他父母离婚了,他被判给了父亲。在家里,他的奶奶和姑姑不停地说他母亲的坏话,而在他母亲家,他从他母亲的嘴里听到了关于他父亲的坏话。他不知道他应该做什么。

离婚夫妻不再相爱却仍“相杀”,小心孩子得“父母疏离综合症”

网友们在下面提了建议,其中一位分析说:

离婚夫妻不再相爱却仍“相杀”,小心孩子得“父母疏离综合症”

幸运的是,求助者和网友都清楚地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但也有一些孩子会远离被诽谤的父母,不再能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父母疏离综合症(PAS)"。

00-1010父母疏离综合症,或简称PAS,上世纪80年代初,,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学家理查德加德纳提出的。他在高离婚冲突中观察到这一现象:

一个心怀报复的父母带着对另一方的憎恨,向孩子强行灌输对另一方的无情指责和贬低,是一个疏离的家长,而后者是一个疏离的目标家长,孩子成为这场“战争”中的武器。

当孩子因为父母一方的“操纵”,拒绝与另一方建立联系时就会产生“父母疏离”。

它具有以下八个特点:

这种症状的严重程度从轻微到严重是连续的,这个过程会随着父母疏远的程度而波动。

虽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但PAS尚未被纳入DSM-5(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然而,许多心理学家发现,这种现象对理解一些家庭关系非常有帮助。

恐吓和威胁有时是父母一方无情地对另一方进行不公平批评的微妙方式。这样,充当隔阂的“疏远父母”就培养了一种情感氛围。

离婚夫妻不再相爱却仍“相杀”,小心孩子得“父母疏离综合症”

在这种氛围下,孩子觉得有义务支持另一方疏远父母的贬损言论。这反映了受害父母对其前配偶的扭曲和仇恨的看法。

外星人之所以能对孩子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是因为他们的人际关系还不稳定,非常脆弱。

当米娅法罗指控伍迪艾伦性侵养女时,伍迪艾伦抱怨孩子被米娅法罗洗脑,这与加德纳的疏离感概念类似。

离婚夫妻不再相爱却仍“相杀”,小心孩子得“父母疏离综合症”

加德纳描述了疏远父母的一些共同性格特征(有时他称他们为“程序员”)。

"57">这些特质包括某种浮夸感,或者某种夸大的、不切实际的重要性和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感觉。浮夸的特性通常伴随一种特权感,暗示着这个人可能患有某种程度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与夸大的自我形象一致,灌输者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而被疏离的目标父母一方则被认为是有缺陷的、不上心的、忽视的。

离婚夫妻不再相爱却仍“相杀”,小心孩子得“父母疏离综合症”

对疏离现象进行考察之后会发现,它可以被分解为人际关系中的几种心理行为,即发生在两人之间的心理过程:分裂和投射。

疏离父母使用分裂的心理机制妖魔化被疏离的父母。

分裂是形成于童年早期的一种心理机制,使用分裂机制的个体会将另一个人描绘为全好或全坏的,理想化的或完全贬低的,上帝或恶魔。

当一个人无法整合矛盾的情感,或是被这些情感压倒时,就会使用这种心理机制。他会放弃整合,而在两个对立的事物之间建立一个二分系统:好/坏、爱/恨。

两极中坏的那一面被投射到被疏离的配偶身上,从而使他们成为这些分裂情感的载体,而不被当做更为复杂和微妙的真实个体来看待。

将难以处理的情感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这个心理过程多是由极端的愤怒所推动的,而在愤怒之下往往是无法慰藉的巨大悲伤。

加德纳认为,作出离间的父母一方心中充满了愤怒,并以复仇的架势向替罪羊父母发泄了这种痛苦。这会成为持续的战役,他们会不停地贬低、羞辱、打压被疏离的父母。疏离父母的最终目的是摧毁孩子与前任配偶之间的信任和爱。

加德纳所描述的是在父母与子女三元关系中所形成的小群体动力过程。

在战争这种大型群体冲突事件中,尤其是发生“种族清洗”时,也会大规模的上演这种残酷的报复行为。

2父母疏离对孩子的影响

疏离父母不仅对配偶缺乏同理心,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无法顾及孩子的情感需求。对前任配偶的贬低被灌输到了孩子心中,孩子成为了受害者。

疏离父母甚至会无意识地从前任配偶遭受的痛苦中得到满足感,并通过贬低前任配偶而提升自身的优越感。

矛盾的是,疏离父母在缺乏同理心的同时,会对孩子产生过度的认同。换言之,疏离父母通过密切的认同将自己内在的依赖需要强加给孩子。

离婚夫妻不再相爱却仍“相杀”,小心孩子得“父母疏离综合症”

例如,这样的父母可能会跟孩子分享私人的电子邮件,或向孩子诉说是前任配偶“拆散了家庭,离开了我们”。

他们将离婚的责任完全推卸给前任配偶,而一点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疏离父母还可能会对孩子取得的成就过于骄傲,就好像这成就也属于他们自己一样,从而极大的提升他们的自我形象。

离婚夫妻不再相爱却仍“相杀”,小心孩子得“父母疏离综合症”

通过与孩子的共生关系,疏离者尝试让他们的子女与父母的感受保持一致,让子女相信他们必须提防被疏离的父母以免受伤害。

换言之,疏离父母会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感到与另一方父母在一起会有一种不安全感。童年期所经历的正常意外,如擦伤、小伤口和淤青,都会被夸张的归结为是由于被疏离父母的疏于照看,或缺少爱心。

这就释放了一种信号,即孩子与被疏离的父母在一起是危险的,只有在疏离父母的养育下孩子才能安全。

离婚夫妻不再相爱却仍“相杀”,小心孩子得“父母疏离综合症”

在许多情况下,被疏离的父母实际上可能是非常好的、有爱心的监护人。他们受到的贬低是不公正的,他们仁爱的一面被扭曲成了忽视和冷漠。

最后,疏离父母,或者所有试图向孩子灌输对另一方父母贬低的人,会使用否认的心理机制

疏离父母拒绝承认这样的举动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

但事实上每个孩子都会内化父母双方的形象。所以对孩子来说,对另一方父母的憎恨和不信任也同样是对部分自我的厌恶和否认。

离婚夫妻不再相爱却仍“相杀”,小心孩子得“父母疏离综合症”

加德纳指出,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孩子会意识到当ta向疏离父母分享与被疏离父母的愉快互动时,疏离父母就会表达反对和不满。

孩子因此无法与满怀愤懑的父母自由交流感受,他们被迫在两个照顾者之间选择一个。

3如何应对父母疏离

当父母的其中一方企图疏离另一方的时候,主要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与被疏离的父母多花点时间在一起。许多涉及疏离的离婚法案都是通过恢复被疏离父母的监护权来解决的。

加德纳的这个概念在心理卫生学界仍有争议,然而,许多父母以及心理健康专家一直在强调父母疏离这一心理现象的存在。比如,心理学家珍妮特·罗伯逊(Janet Robertson)提出了应对这种“心理操纵”的有效策略。

首先父母要尝试针对养育子女这一共同目标而与前任配偶努力合作解决问题。

觉得这不可能?

针对这种情况,罗伯逊同样给出建议,即向其它有类似处境的父母寻求支持。

此外,建议被疏离的父母鼓励孩子与自己直接交流,而不是通过前任配偶间接转达,后者会扭曲信息和互动的情况。

不管孩子表达出多少困惑和敌意,坚持用有爱的方式与孩子接触。

通常,随着孩子长大成人,他们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就会发展出健康独立的情感,从而能够更现实的看待双方父母各自真实的样子。

离婚夫妻不再相爱却仍“相杀”,小心孩子得“父母疏离综合症”

作者 | 晓雪(160)

校对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安宁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心怡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39560.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