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什么是新闻?
中国新闻的传统定义:新闻是对最近事实的报道。让我们看看今天或昨天的媒体。各种事实都可以报道吗?最近的所有事件都会被公布吗?显然,这是一个宽泛的定义,并没有揭示新闻的内涵。
西方对新闻的定义很简单:狗咬人的不是新闻,而是人咬狗的新闻。它揭示了新闻追求轰动效应,而忽略了其周围的现实。这一定义反映了新闻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特征,但没有反映新闻固有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科学属性。只有抓住这些属性,才能真正理解新闻。
什么是新闻?本讲开篇,从记者采访写作的角度对新闻进行了定义:新闻是以最快的速度对读者最感兴趣的事实进行的选择性报道。新闻的这种“选择”,显示了媒体的立场,编辑的好恶,也显示了记者自身的偏见。媒体所在地区的政治文化氛围、受众对新闻的接受和理解、幕后商业运作的程度、编辑部的意识形态、记者的知识结构都会影响新闻“选择”。
拿破仑称新闻为“第五大力量”,他给记者下了一个定义:“记者是抱怨者、指责者、给你建议的人、董事和国家智囊团。四份敌对的报纸抵得上一千把刺刀。”
传统新闻认为,新闻媒体不能既是演员又是批评家。新闻媒体不能自己组织公开讨论,只能报道别人组织的讨论。媒体不能制造新闻。
对于一个新闻专业的初学或研究生来说,消息可能是学校食堂的饭菜太贵,宿舍熄灯太早,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学生不允许免费上网,夏天爬雪山的计划等等。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个消息可能是取消户籍制度,航空公司实现免费浮动票价,中国实现高中义务教育。
新闻的客观、简洁的定义是,新闻是被媒体报道过的,针对不同人有不同兴趣的最新信息。
新闻的最终目的是借助大众传媒的“放大”功能影响受众的思维和行为,新闻媒体以大多数人感兴趣的方式和语言传递信息。因此,新闻采访写作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让读者看到;第二,让读者关心。新闻应该包括“读者需要知道的”和“读者想知道的”。
2
什么不是新闻?
作为一名职业记者,在正确理解了新闻的定义之后,记者也应该知道那些不符合新闻报道基本要求的。为此,我们必须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
新闻不是死板的宣传模板。
让大众最不满意我们的一些媒体的是,越是重要的新闻,越是重要的人,越是重要的演讲,越是重要的外事会议,越是重要的颁奖典礼,一些媒体越是程式化、模板化、脸谱化。例如,奖励或表彰大会的报告模板:
在某一天,某一地点,某一部门召开某一会议,由某一领导主持的中央领导,如,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领导颁奖,与获奖代表握手,某某领导发言。
会议气氛隆重,某某领导宣布会议开幕,某某领导在热烈的掌声中发言.(领导讲了很久,很少用直接引语)。
比如“两会”或党代会的报告模板:
在某一天,某一个地方开了一个会,某一个领导发言了(通常是记者在介绍里面写标语)。有人主持会议,会场庄严肃穆,气氛热烈。
参会人数、主要领导参会人数、相关部门参会人数等。
再比如外事会议的报告模板:
某某领导在某某天在某某地方会见某某国家的某某领导。
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2
新闻报道不应该
新闻教育家刘忠尤其对新闻报道的浮华风格提出了异议。他指出,目前媒体上的不良文风包括:
(1)与新闻主题无关的铺垫太多,使文字过长;
(2)选词选句过于花哨和别扭,让人失去目的性;
(3)把非常简单的事情神秘化和复杂化;记者不会用平实的语言直接、毫不含糊地报道实质性内容,而是追求漂亮的文字。
在以下报告的开头:
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推进和人民群众法律观念的提高,法院日益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场所,法官工作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都在为中国法制建设而努力,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第一人民法院院长盛永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20年的司法工作实践中,盛永强刻苦钻研审判业务,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案件的审判规律,成为上海法院民事审判领域的佼佼者.
其中,刘对这种文风进行了批评,他说:“一系列带序号的直接引语,大量暗沉而密集的文字,大量令人担忧的官方术语!试想,这样的修辞组合怎么能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呢?如何才能抓住读者,吸引他们继续阅读?"
三
新闻没有直接引语是写不出来的。
《诤语良言》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95年,在天津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刘忠采访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并将稿件按规定送天津市政府有关部门审阅:
萨马兰奇
说,要组织好大型国际体育比赛,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准备工作必须井井有条,二是东道主必须有较高的运动水平。
他说:“这次世乒赛的成功举办表明,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这次大赛的组织工作非常成功。”
他还说:“这次世乒赛的成功举办还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举办更大规模的国际体育赛事。”
审稿人对这篇稿件的文字没有作任何改动,但是把直接引语的引号统统删除了。
大量使用直接引语的新闻写作风格早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记者这个职业诞生之初就开始成为最有效的新闻文体。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新闻报道与写作》教材中写道:“报道新闻应该进行‘展示’而非‘陈述’的定律就是:必须把直接引语写入新闻的重要部分。记者在采访时都会留意闪闪发光的言辞、犀利透彻的评说以及新闻人物对新闻事件的简要概括。直接引语能使新闻事件更具戏剧化色彩,能使读者直接聆听新闻人物‘说话’。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教程则认为,直接引语会使新闻增加色彩,提高可信程度。使用直接引语是在说话人与读者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直接引语具有个人的性质。一看见引号,读者马上就会意识到,下面的内容必定非同一般。直接引语还能改变新闻的节奏和韵律,使扳着的面孔骤然“多云转晴”。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直接引语一般都有出处,即消息来源。一旦因引述内容而陷入诽谤官司之类的麻烦,记者只要引述无误,都可以避免或减轻自己在法律上的责任。如果从新闻编辑记者和主编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来判断,些年来的一些媒体被告事件不乏与该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太多的发表记者个人观点而不使用或是少用直接引语有关。
新闻如果没有消息来源,就意味着这是记者在发表记者自己的观点。这会导致读者对报道客观性的怀疑。如果真是这样进行新闻报道的话,那这就不是新闻!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39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