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有健康的自我掌控感的孩子,才有自驱力而创造自己的无限可能。
去年高考,湖南一位清洁工的双胞胎儿子分别以687分和685分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和北大,并被湖南当地政府各奖励10万元。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网络。
一时间,很多父母把这对双胞胎作为励志典范,教育自家孩子要像他们一样自强,考上个好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
如果一个孩子考上了好大学,就能改变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还是既成才又成人,才可以?
有人说,大学才是孩子人生的真正起点,而不是努力的终点。
我们回头看看,这对双胞胎金榜提名时,他们没有忘乎所以,而是相约暑假还一起学习、提升自己。
他们这样的自驱型成长,才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只因他们的父母,在养育他们的过程中,做好了培养他们习惯性自律的三件事。
这正是 《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 一书中两位作者向我们传递的三个观点。
此刻,我最想说的是,要培养出既成才又成人的孩子,从来不与父母的教育水平、做事能力和物质条件有关,与家长的智慧才有关。.
你说,我说的对吗?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或多或少看到或听说过一些在父母严格控制下“听话”的“好孩子”,后来也报道了一些令人遗憾的事件:
有的人抑郁自杀,有的人不听话守寡,有的人愤怒伤害老师谋杀同学。还有一些人大学毕业后成了啃老族。
其中有不少人的父母,就属于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人群。
但是这些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发迹,自己的女人发迹的父母,都是为孩子的学习和未来焦虑的父母。
他们因焦虑,坚持要一手操办孩子的一切,从作业到交友,他们都要说了算。
他们这样全方位控制孩子,本质上是不信任孩子,只要孩子"不听话"
,他们就大讲道理说教、唠叨逼迫甚至打骂孩子。
这严重剥夺了孩子的生命能动性与自我掌控感,带给孩子巨大的压力,从而让孩子失去自我成长的内驱力,甚至性情大变。
正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昱鲲说,
《自驱型成长》一书两位作者,一位是享誉全美的脑科学专家威廉,一位是全美最成功的教育心理学专家之一的奈德。
他们结合30年来在各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深度合作研究自我控制感与压力感受、行为动机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自我控制感偏低,会导致非常大的压力与焦虑;而自主感,则是提升内在驱动力与自我成长的关键。
全书有脑科学、心理学理论,更有丰富的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引导家长如何培养出自驱型成长的孩子。
01
退后一步
要想让孩子走到台前,父母就需要隐入幕后,不强加干涉,而是守望支持。
让我们一起看看那对双胞胎的父母的做法:
他们家住湖南省慈利县偏远山村,母亲在县城谋到一份清洁工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父亲是建筑工人,较少回家。
他们努力工作、省吃俭用,支持双胞胎兄弟俩读书与生活开支。
他们如千千万万家长一样,希望孩子们有出息,能改变家庭命运,但他们从不干涉孩子们的学习,从不逼迫孩子们拿高分。
母亲说:"妈妈希望你能考得好成绩,但更希望你能够健康成长。”
而父亲,则是每周抽时间回家一次,和孩子们谈谈心,从不说教、约束他们。
这让赵稞、赵棣两兄弟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与理解,而内心充满力量,他们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努力学习、积极成长。
他们学习累了或有学习压力,就一起开心运动(他们最爱的是打乒乓球),让大脑和身体得到放松,使学习保持高效。
恰恰就是父母做到的“退后一步”,给了赵稞、赵棣两兄弟“自驱动时光”,这是他们学业有成且持续自驱成长的必备经历。
记得育儿专家尹建莉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姊妹篇《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写到一位教授和她讲的故事:
很显然,这姐弟俩虽在同一个家庭长大,但所遭遇的教育是迥然不同的:
一个可以自由思考、身体力行而释放完善的内驱力,一个被包办、被控制,失去自我掌控感而深陷压力与焦虑。
结果,应了一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教授的弟弟没出息,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他父母的焦虑、强势控制带给他毒性压力导致。
正如两位作者在《自驱型成长》中写道,
孩子虽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但他不属于我们,他的人生是他自己的。
我们需要做到尊重界限,退后一步,让孩子感受家长的信任,从而获得扎根于内心的自信和安稳。
02
无条件的爱
《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一书中两位作者倡导“让家成为安全的港湾”。
而我国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写道: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双胞胎赵稞赵棣的家庭环境吧:
清洁工的母亲,把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看得比孩子们成绩更重要。
而建筑工人的父亲,从不高高在上说教,而是每周一次和孩子们交心而谈。
这让赵稞赵棣两兄弟感受到了父母在无条件地爱着他们,是父母的爱,给了他们安全感,给了他们探索未知的底气和自信。
正如《自驱型成长》一书中写道,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对父母的勇气和智慧,在家长焦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大环境下,他们却能如此平和、淡定。
我们再看看那些将孩子成绩放在第一位,看不见孩子心理需求和感受的父母,是怎样爱得太过用力,而毁了孩子一生的。
就拿上面观点01中的案例来说吧,因为这个案例具有普遍性。
教授的父母,因“爱”儿心焦,只要儿子好好学习都情愿自己累死,只要儿子未达自己的期望就苛责、打骂。
结果呢?从小"聪明伶俐"的孩子变得“越来越笨"且“脾气暴躁,好逸恶劳"。
这应证了《自驱型成长》一书中写道,
像这样的家长的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记得那个网上新闻,一个8岁江苏小女孩,因为妈妈要求她赢在起跑线,为讨妈妈欢心,她不停地学习,最后在恳求“妈妈,我就睡10分钟"后永远的睡了过去。
小女孩因长期承受家长焦虑带给她的毒性压力,而压垮了身体,使体内的器官快速衰竭。
她深知妈妈爱的是她的成绩,而不是她这个人,她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不愿意醒过来,求生意识很薄弱。”
真爱是不会造成伤害的,造成伤害的,那一定不是爱。
让我们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无论他表现好坏、成绩高低,都爱他、接纳他,让他感受爱和安全,获得成长的力量。
就像育儿专家尹建莉说的:“人唯有爱才有成长,关系里唯有自由才是成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自觉的孩子才幸福。”
03
让孩子做主
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他有对自己的生活做主的权利和自由。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失去自由,不能成人。
有人问清洁工双胞胎儿子赵稞,为什么他选择上清华,而弟弟赵棣进北大。
他说,因为两人性格不同,要学习的专业不同,自然选择不同。
由于家境贫困,外界好心人要资助他们上大学的开支,被两兄弟婉拒了。
他们说,上了大学,会比较有时间,自己可以做兼职来补贴学习和生活开支。
对于儿子们的选择与决定,清洁工夫妇给足他们自由,没有任何异议。
我们都不能替孩子过完他的一生,不如早点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学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孩子自主:
即使孩子刚开始决策不那么明智,我们也只能告知他欠缺的信息和视角,供他自己思考,以便他做出更好的选择。
因为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要培养顺从、没主见的孩子,而是要培养出能理性思考并做出正确行动的孩子。
就算孩子的选择出错了,他都能发展出更好的自我意识和行为直觉,同时也能从错误中总结经验,获得成长。
我们要对此深信不疑,才不至于在孩子出错时落井下石,“看吧,我说了不听,现在搞砸了吧",
而是接纳现实并鼓励他,相信他有吃一堑长一智的能力,相信他的思考力、决策力在自由自主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强。
正如《自驱型成长》一书中写道,
就像纪录片《镜子》里“叛逆少年”家明的爸爸,当他一改爱讲大道理的姿态,决定“不讲”,让家明自己做主之后,原本叛逆的家明变得温和,并思考自己的未来。
与其说教,不如闭嘴,让孩子自己做主,让孩子有选择的自由,这比奖励或惩罚都能产出更强烈的自驱力。
比如,获国务院点名表扬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的女儿,在与父亲合著的书籍《遇见文学的少年妙不可言》中写道:
正是因为孙云晓老师给予女儿自主自由,及在女儿需要时给予支持和引导,女儿成了妥妥的学霸,性格开朗、成绩优异。
女儿毕业后,被国家派驻日本担任驻外记者,并且因为成绩突出,荣获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
由此可见,家长给孩子自由,放手让孩子自主决定,并尽己所能提供支持,孩子就能对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并做出成就。
正如《自驱型成长》一书所表达的:
拥有自主感和自我掌控感的孩子,他们更能探索自身兴趣而自驱成长,发挥潜能、创造出无限可能。
写在最后
育儿先育己
《自驱型成长》一书传递的三个核心观点——退后一步、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做主,契合了心理学家李雪老师的观点:
其实,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只需要平和的、能给予他爱和自由的父母,只需要不焦虑、不施加毒性压力的家庭环境。
这样,他就有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身体力行而充分释放自我完善的内驱力,实现自我成长。
换句话说,只有父母放下焦虑,不再控制孩子的事情,而是和他构建富于支持性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自驱成长。
当然,父母要改变长期以来的焦虑与习惯性控制孩子的养育模式,这需要刻意练习。
那家长该怎样做,才会不焦虑、不传播焦虑,不有意无意控制孩子呢?
在《自驱型成长》一书中,两位作者结合他们30年来帮助过的大量孩子及父母的真实案例,有理有据地给出了非常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比如,教会我们接纳现实、接纳不完美的孩子,放轻松、看长远。现在的状态,并不是永远的状态。
比如,经常冥想、适度运动、足够睡眠,可缓解压力、使人情绪平和、积极乐观、提升学习效率、降低各种身心疾病风险。
而因缺觉导致的慢性压力,正成为全球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杀手。
书中给出了世界睡眠专家朱迪斯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每天睡眠时长指南:
家长只有关注自己的内心、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才能保持情绪平和,
才能给到孩子温和而积极的回应,才能让家成为孩子的“温暖的港湾”、"力量的源泉"。
《自驱型成长》除上述心法外,更有指引家长在望子成龙和放任自流之间,如何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度”的技法:
指导我们在日常与孩子沟通时,如何表达爱、信任与支持,如何做到接纳、欣赏与正确赞扬,如何与孩子合作解决问题等。
不能不说,《自驱型成长》是一本充满革命性与智慧的好书。
让我们从此刻起,从认知觉醒到言行改变吧,我们的孩子定会感激我们一辈子的。
因为,人类脑科学研究表明,健康的自控感和自主感,有助于提升思考力、创造力,塑造出情商智商双在线的大脑。
清洁工夫妇对孩子从不说教、从不讲大道理,他们基于同理心,给予孩子们尊重、无条件的爱与自主自由,成就了孩子们。
而我们,只要自我修行,提升我们的智慧,做好这三件事,相信也能培育出自驱型成长、通向他自己人生目标的孩子!
相信自己、相信孩子!
愿孩子们在家长智慧的爱的滋养中茁壮成长,而不惧风雨,活出自己最美的恣态!
END
原创不易,码字不易,只可转发、分享、收藏哦,小伙伴们,你们都懂的…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0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