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岁半,我性格内向,成为亲子沟通讲师。

最近,我成为了体育教师家长效能培训的准讲师!

与P.E.T.结缘

家里有孩子的人都见过或听说过《P.E.T.父母效能训练》,自1970年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作为一个爱看育儿书的新手妈妈,我当然很早就开始看这本书了。

孩子一岁半,内向的我转行成为亲子沟通讲师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多年来与家人的沟通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习惯了生气、玩世不恭、争吵、缺乏耐心。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有些担心。一方面,我担心我和家人的关系会恶化;另一方面,我担心这种沟通方式会被替代到我的孩子身上。

第二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书的封底说这门课可以线下学习,于是果断在书里加了微信咨询,报了研修班。

工作坊持续了24个小时,在课程的第一天,我就认定这就是我所期待的那种育儿方式,所以在工作坊结束之前,我果断报名了讲师班,期待深入学习这门课程。

我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线下上课不一样。阅读时,我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理解阅读内容。很多我在阅读时以为已经熟悉的知识,在练习线下课程时发现做不到。

从10岁到1010岁选择体育课应该有更多迷人的理由。比如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戈登,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比如比尔盖茨的父母、中国演员洪涛,都公开表示参加过这门课程。但对我来说,我选择的理由更接近现实。

从孩子没出生到现在,为了做一个“合格”的妈妈,我读了很多育儿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育儿理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执行自己的育儿规则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家人觉得我看书时指指点点,因为没有达到现实中的理想状态而陷入自责,怀疑我的“科学育儿”方法是否正确。经常觉得书没有错,只是自己对书的理解和运用有问题。

然而,在我遇到体育老师后,一些问题突然暴露出来。这是一个育儿的概念,但不仅限于此。也是一个系统的操作指南。早上和我们同期的同学聊了聊,她说的话让我特别感动。她说她之前看过很多育儿书,很多书都提到了爱和接纳孩子,但是只有体育课告诉我们如何去爱孩子。是的,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为什么有些父母的爱会让孩子窒息呢?因为有的爱会托举孩子,有的爱会绑架孩子。体育课告诉我们什么是恰到好处的爱,最重要的是如何科学地向孩子表达爱。

所以,我选择了体育课,因为我认同它的育儿价值观,我可以在生活中学会如何实践。

这本书和这套课程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起初,我读这本书只是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交流。但是,没想到读完之后的生活中会有意使用书中的沟通技巧,第一个改变的就是和家人的关系。

题外话,我跟朋友说我在学亲子沟通的时候,他们问,你家孩子才一岁半,连能沟通的都说不出来。首先,这本书告诉我们,婴儿是可以被倾听的。其次,体育课和其他育儿书的不同之处在于,所学的沟通方法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所有需要沟通的场合,包括与家人、同事和朋友的沟通。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需要老人帮助抚养孩子的家庭来说,处理好他们与照顾者之间的冲突也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中的沟通理论正好可以解决这些冲突。

为什么选择P.E.T.

为什么我同意体育课?其实我个人有点偏好。熟悉我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我是一个热爱心理学的门外汉,有咨询师证书,接受过心理咨询,读过很多心理科普方面的书。《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应用了很多心理咨询技巧,比如“面子素质”,是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发现的。

作者托马斯戈登博士是一名心理学家。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学生。戈登博士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教会家长一些倾听来访者的技巧。乍一看,太难了。心理咨询术语多,自学门槛高。大多数父母没有受过训练。他们怎么才能学会呢?这是作者的独特之处。他把心理咨询中深奥的概念提炼成通俗的概念,加以简化,再结合自己的解读,集结成这样一本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书。这本书几十年来一直畅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广泛受众。

页(page的缩写)E.T课程并不是一套速成的东西,不会直接告诉家长能对123个孩子做什么,而是一整套系统的知识和一种生活方式。不适合想急功近利的人。一群人会在24小时的课时里气馁,但如果你学会了这种模式,你的生活肯定会改变。

/p>

可能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的人会好奇,P.E.T.到底说的是什么呢?它的内容主要有几个部分:

  • 区分问题归属:界定界限。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界限不清楚的问题,戈登博士提出“问题窗口”的概念,把问题归类,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一目了然了。
  • 协助技巧-倾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很多讲沟通的书中必定会讲的概念就是倾听,这本书把怎么倾听讲得很透彻。
  • 面质-我信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很多父母都会有“孩子不听话怎么办”的疑惑,这部分讲家长怎么表达自己才能让孩子配合。
  • 处理冲突-第三方:和平解决问题,满足各方需求。怎样能既不动用权威、又不溺爱孩子,同时还能在父母和孩子有冲突(比如孩子想买玩具家长不想买)的时候轻松处理问题。
  • 培养亲子关系:双方都处于无问题区时,怎么搞好关系来预防问题的产生,防患于未然大于亡羊补牢。

看起来一点都不高深,但是每一个技巧都非常实用。

孩子一岁半,内向的我转行成为亲子沟通讲师

P.E.T.何以让改变发生

在学习P.E.T.前我看过很多育儿书,大多书都写得非常好,但是都没有P.E.T.带给我的影响大。我仔细想了一下其中的缘由,可能之前的书只是过了脑,留下一点痕迹,我以为自己理解了就能在生活中应用,但其实书中的内容并没有完全地发挥作用,P.E.T.能有用,跟它“做中学”——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的模式相关。

以前我习惯的学习模式只有2种:上学时老师在课堂上单方面输出,毕业后自己看网上课程死磕。P.E.T.的工作坊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老师讲解基本的概念,虽然他是课程进程的掌控者,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交给学员,真正是以学员为中心的,课堂中穿插着大量的实践、分享、练习。不仅在工作坊中练习,在课程结束后每个人也会把在日常中遇到的沟通问题发在群里复盘。书上的内容看100遍,如果不去运用也不能发挥作用。在实践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模式。

整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在践行P.E.T.:讲师不会督促学员去练习,而是界限分明只去提醒。因为根据问题归属,学习的效果属于学员自己的事情,每个人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改变。看似“放养”,其实是信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员。毫不夸张地说,讲师班是我遇到过的学习动机最强的学生群体,我之前读书时大家的学习热情远没这么大。

为何要成为讲师?

父母应该被训练而非被指责,这是《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第一章中的观点。我认同书中的观点,培训不是为了成为“完美父母”,而是为了成为“真实的有效能的父母”,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同时学习到一种高效的育儿手段。

日常生活中,我很容易和那些遭受父母指责的孩子们共情,每次出门见到这样的家庭,都为那些孩子难过,他们那么小,却要经受各种打骂指责。

不仅仅是孩子们,那些打骂孩子的家长们也让人难过,我深刻地理解打过孩子后悔恨的心情。但是这些家长们没有更好的选择,除了去吵孩子,他们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但是如今P.E.T.给了父母们一个选择,通过换一种沟通方式,它让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很顺畅,不是通过权威、打骂,也不是通过妥协,双方就能愉快相处。所以我自己经受过P.E.T.带来好处后,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把它推广出去让更多父母看到,这也是我工作坊课程还没结束,就迅速报了讲师班课程的原因。

有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有天上课后回家的地铁上,我听到一位家长大声地打电话,整个车厢都能听到她的声音,她在怒吼电话另一端的孩子:你知道错了吗!现在马上说对不起!当时我都想冲过去把包里的宣传页给她,告诉她你可以不这样做,你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尝试一下P.E.T.吧!等我以后成为一个成熟的讲师,一定会这样做的。

孩子一岁半,内向的我转行成为亲子沟通讲师

讲师班独特的授课方式

讲师班的课程没有再像工作坊一样讲解P.E.T.的知识,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培养讲师,这种培养方式独具特色。

实战讲课

如果知道讲师班的课程需要当众授课一小时,我一定不会那么果断地报名的,可能会犹豫几个月。因为我社恐挺严重的,平时更习惯文字交流或者一对一交流,在一个陌生的群体中当众讲课,还是自己不太熟悉的内容,这是我噩梦中才会有的场景。事后想想,讲师班就是为了培养讲师,肯定要练习讲课的,正式讲课需要24小时呢,这才只是第一步而已。

在第一天制定目标时,我写的是“完整地讲课10分钟(5分钟也算达标)。”没想到第3天我完成讲课半小时的任务,第4天更是讲满了一小时,简直是暴露疗法!

为那半小时的课程,前一天晚上我写了逐字稿,晚上紧张得睡不好。第二天顺利完成后,自信心暴涨,我的日记中写着“完成任务后一身轻松,感觉自己身轻如燕。”成为讲师的第一个小碎步,我迈出的还算顺利。

由于抽签我属于第一组,所以时长一小时的课程只有一晚上时间备课,晚上9点孩子睡之后,我才开始准备。逐字稿写了2000多字,把主要部分写完了。流程顺了一遍,开场设计活动、中间讲授内容、设计互动、最后总结等等都捋顺。然后趴在卧室门口的地上画了十几张挂图,还用我小学做黑板报的水平美化了一下。完成全部任务已经一点了,二十多年来没这么拼过,次日上午就要开讲,又是紧张的一夜,还好这次也顺利讲完了。

一个内向的人决定这样挑战自我,前面一定是非常有魔力的东西在吸引我才可以,P.E.T.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做中学

某种程度上讲,在讲师班中督导之于讲师,就像是在工作坊中讲师之于家长们,大家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的,这是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地方。

如果足够敏锐,会观察到督导和助教的每一句话都是在践行P.E.T.。比如督导倾听讲师的方式,比如督导营造的安全、平等、无评判环境,每个人都是行走的P.E.T.。我很难用语言去形容那种氛围,似乎每个人都变得柔软起来,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也更能做到自我察觉。

反馈机制

不同于传统课堂中老师为每一个学生批改作业,在讲师班中,讲师也就是学员之间互相反馈。课程正式开始前,每个小组之间一起预习,而不是由督导布置预习任务。正式的线下课程中,练习授课也是学员之间先互相反馈,然后再由助教反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督导全部放手,督导会提前教会大家如何反馈,恰好反馈技巧也是来自P.E.T.的理论,以后有机会我会详细写写这部分。

这种学习方式很有智慧,首先组织者不用为了做到面面俱到而劳累;其次学员会感觉被信任——他相信我可以做好,所以我要努力做好;最后,三人行必有我师,虽然大家都是新手,但是学员之间的反馈中总是会有很宝贵的意见。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感慨,学校也应该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学习的效率才会更高。

孩子一岁半,内向的我转行成为亲子沟通讲师

讲师班中印象深刻的记忆

太多了。

做活动时督导说尽量处于一种“专注而放松”的状态,听到这个词后我感觉很新奇,就像是“欢乐的平静”一样,本是矛盾的两个词竟然能放一起。这是因为我很少在专注时做到放松,只要一专注就进入紧张状态,我特别喜欢这个词组,所以课程结束后,我也把“专注而放松”当成一个信号,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平衡。

轮到自己讲课,讲完后,脑海中充满了否定自己的念头,先自我反馈,像是检讨一般说了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没想到轮到同学们反馈时,大家提出了很多我没注意到的闪光点,接收到大家极力发出的赞美后,那一刻我终于放下了自我评判,感觉还不错。

中午休息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饭后在河边晒着太阳散步,有时候聊课程中的收获,有时候聊对人生的思考,这是平庸生活中难得的惬意时刻,可以抛开一切烦心事,活在当下的那个瞬间。

备课的时候特别投入,回想了一下,就连上学时也没那么勤奋过。在那个团体中,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都很强,在一个优秀而平和的群体中,大家一起进步的感觉真好。

再一次领悟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也有自己擅长的地方,不必羡慕自己没有的,专注于自己拥有的特长就好。

最难忘的,还是那种氛围,虽然难以用文字描述,但我能感受到那种让人踏实、平和的沟通环境。很奇特,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在其他场合相见,我们应该都不会马上产生链接。但是因为P.E.T.相聚在这里时,似乎突然间就被那种氛围所感化,每个人都变得柔软了,心扉也打开了,大家可以表露自己脆弱的、真实的一面,而不用担心他人的评判。那是督导和助教们,以及P.E.T.营造出来的气氛,也是我希望在将来自己的工作坊中营造出来的氛围,但我担心这会很难,大概要靠自己修行很多年很多年。

说到修行,我感受到督导包括助教团队的每个人,都散发着温柔却有力量的感觉。在此之前,很难相信温柔和力量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兼容得这么好。我以为温柔意味着妥协,力量意味着锋芒。希望将来我也能变得这样温柔却笃定,大概也要靠很多年的修行吧。

这条路会很漫长

P.E.T.说难也不难,把《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啃透,学到的知识就足够了。但是要在生活中实践,并不容易。

因为情绪出现得太快了,书中说不要评判要接纳,但是还没等觉察到,伤人的话就从口中出来了。P.E.T.是在打破一个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再重建起来,这是一个痛苦而艰难的过程。

对于一个讲师来说,也许会更困难。因为在授课过程中,一言一行都是在践行P.E.T.,你需要去倾听学员、去营造安全的开放的氛围、在面对冲突时使用面质技巧。这需要把P.E.T.内化到生活当中,而不是刻意去模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是,我有一生的时间去不断地尝试,不急这一时。我会关注于自己的内心,和成长的历程,而不是最终何时达到终点。

如今,路已经在脚下,走下去就是了。

说了这么多,最后应该推销一下自己这个新晋准讲师,但是我还没准备好。我需要一些时间再去准备一下,不仅仅是需要备课,也要给自我一点成长的时间。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走出这一步已经花掉了我很多的勇气,但是我知道内心的动力源远流长,我会慢慢走,每一步都走得笃定一些,这样同样能走得很远。

未来我计划举办一些线上和线下的读书会、沙龙,主题不仅和P.E.T.本身相关,也会涉及亲密关系、女性成长这些我一直在探索的主题,敬请期待。

最后,我想感谢我的孩子。尽管没有他我也会持续学习、成长,但是有他的存在,我的成长中多了一些意外的收获,比如P.E.T.。

此刻,小小的他躺在我旁边睡得正熟,我在一旁噼里啪啦地敲字,我好爱他。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064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