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孩子的事,我不能肯定说哪些方式是对的,哪些方式是错的,只能说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接触的案例比较多些。而在一段时间内,我对全国大概19所小学,大约239名学生做过调研,在过去一年内大约接过80多次关于教育方面的咨询,基于这些总结了一下,我觉得或许还能够有更好一些的方式,简单的探讨一下,这里不说名人名事,不说个别案例,只从普通大众的角度来做些分析,希望对一部分人能够有所帮助。
一、问题总会存在,我们总会想到我们的童年
孩子的教育可能是目前所有家长最头疼的问题。由于工作原因,很多孩子会接触,有些家长会咨询。当然,能找到我咨询的基本都会有一些问题。有很多家长很无奈,很多会直接逃跑。
其中问题最多的可能归为几类,一类是学习成绩问题,一类是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问题,还有一类问题是不知道怎么给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
第一类问题占45%以上,尤其是辅导孩子。几乎一半的父母会消耗掉所有的耐心,处于崩溃和失控的边缘。
第二个问题约占35%,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往往不知道如何找到跨越代沟的桥梁。
第三种问题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父母身上,最容易被父母忽视。
我和很多家长谈过,很多家长都觉得,尤其是90后,“我还没长大,怎么受得了这个?”
甚至会有父母怒不可遏,雷霆万钧,天涯若比邻。最后,他们只能躲在厕所里,蹲在马桶上。一边拼命抽烟,一边默默叹息,“都是他们自己的错!”
也有很多80后出生在农村的父母,他们总会感慨:当年,我们也有少年满地跑,挥舞着不知从哪里捡的柴火棍,指着别人只是轻轻一划,“我的老孙子来了。”
为了在河边钓两条鱼,上个月用了三根杆子,没有父母来找。当他们屁颠屁颠地回到家,最多被骂一句:“熊海子,你疯够了吧?米饭是冷的。趁热吃。”
现在恐怕几岁的孩子下楼买个糖葫芦,总会跟着一个家长。
我们只能说时代变了。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但在教育中,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所面临的都没有改变。对象是我们的孩子。希望他以后过得好,也希望他不要像我们这样忙了半辈子,为了几个银元,鞠躬又鞠躬。
所以我们尽量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给他们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他们最好的教育环境,上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导师,报各种兴趣班,怕他们落后于人,怕他们考不上好大学。
然而,这些真的是好的教育方式吗?
二、不妨多认识一些自己,不要就来一句“都是为了他好”
无论你做什么,这个人都觉得他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我们自己,其次是当前的环境,最后是如何在当前的环境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我认为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当我们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有自我意识。我做了什么?我期望我的孩子做什么?我能为我的孩子提供什么?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他不喜欢呢?这些是我的选择还是他的兴趣?
我的姐姐,夫妻二人都是公司的高管,收入足够,在当地也算是比较富裕的。有几套房,三辆车,几百万存款。这样的家庭物质生活优越,但是家里有一个男孩正在读小学三年级,这让他们每天都处于崩溃的边缘。
不仅让他们濒临崩溃,还让爷爷奶奶紧张。
每个侄子考试的成绩单都是家庭的晴雨表。每次考试前,几乎每个人心里都松了一口气。他们考试考得很好,全家人都很开心。他们考得不好,房间里乌云压顶。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为了学习成绩更好,姐姐就发给了侄子。
一所昂贵的封闭式管理学校,每周五下午接出来,周日下午再送回去。而在周五下午到周日下午的这不到两天的时间内至少安排出去3门课程的补习,在家的时间除去睡觉之外,至少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被用来做课业。
先不说这种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只是有时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在一家人里面,所有的人加起来似乎都没有这个10岁的小外甥忙。
我问姐姐,你这样到底图的什么?姐姐回答说,不想让他输在起跑线上,这么安排,都是为了他好。
那我又问姐姐,那你不觉得他这样连个童年的快乐都没有了吗?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姐姐回答说,以后他会明白的,我都是为了他好,小孩子要什么快乐,除了学习其他的就是不务正业。
这回答,让我突然的无言以对。
于是,我又问姐姐,那每次考试考得不好,你发脾气,到底是因为你觉得付出了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而懊恼,还是因为在家长群里丢了面子而心烦,再或是因为他的马虎大意而气愤呢?
姐姐支吾了一声,回答说,哪有那么多问题?我这么做,这么辛苦,把他送到最好的学校,不还都是为了他好?
这一点上我们再次没有办法形成共同语言,但是我们简单的一句“都是为了他好”就是对的吗?
有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也好好的认识一下自己,我到底做了哪些,想让孩子成为什么?他自己又想成为什么?他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或许有人说,孩子这么小,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的想法?就算是有,也都是些不靠谱的,无非就是玩游戏看动画片,这些对他以后有什么帮助?
而到最后,还是那句话,“我还不是为了他好?”
但是我们也真的要想的明白一些,我们有没有引导,孩子的童年不应该只是学习,你所教会给他的,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你所喜欢的东西,不一定他也喜欢,你所没有得到的,也不用一定让孩子为你完成,而全家人所有目光也不要总盯在孩子一个人身上,这是一种关注,有时候也是一种压迫。
三、给孩子最重要的三个教育
1.学习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持续学习的能力。
对于所有小朋友来说,第一重要的是学习,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比这个还要重要的,应该是持续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都知道,在学校里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甚至不能够代表未来的工作岗位,更不代表未来的生活水平,当然也不能代表他未来的成功与否。
排除“一命二运三风水”的这种说法之外,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学习能力是一个人能够过得好与否的重要能力。
而这种学习能力也非一时,而是需要持续的。无论在学校里面,还是在以后的人生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不同的环境中,都有值得你学习、参考借鉴的地方。从不同的人身上怎么看到不同的亮点,从不同的事情上看到什么样的观点,从不同的环境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这才是学习的核心。
持续学习,才能保证持续的进步。而不只是在学校里的书本上,不只是体现在一张成绩单上。
2.学会良好的自我管理更是让孩子一生都受用不尽的宝库。
有人说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是在一瞬间,很多人突然之间发现自己远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强大,而自身的弱小却能够远远超乎了自己的想象。
那不知道作为成年人的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这种情绪是来自一瞬间,还是一直潜伏着我们的三观的底层建筑上?是我们没有经历面对过不可控制不能面对的事情或者人,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过心理准备?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三观的底层建筑打的足够牢固,我们的心理适应力足够坚强的话,那么当这些来的时候,我们还会一瞬间就崩溃掉吗?
或许还会,但是这个几率会不会缩小?对自身所造成的伤害会有所减少?
情商之父戈尔曼曾将良好的自我管理作为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一个成年人都很难,那么作为一个孩子是不是很难做到?答案是否定的,或许并不是那样。
一个人三观的形成一部分是来自于他启蒙的老师和生活的环境,而另外一部分是来自己他自身的学习和选择判断。
如果一个自小便养成一种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人,那这样会成为他的习惯,成为他的“肌肉记忆”,这个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当然,我们都知道自我管理包括自律,重要的是也包括情绪上面的自我调控。
依然拿我那个姐姐举例,小外甥的学习几乎都是她安排好的,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每天回到家之后首先是要看妈妈的脸色,像那句流行的话所说,“学习会让我妈高兴,我妈高兴,全家都高兴”。然而这些都是表面的,当姐姐不在家时候,他依然会偷偷的去玩游戏看视频,上课时候依然会走神,考试时候一样的会马虎大意,甚至有时候会忘掉做整篇的题目。
这些还不算上严重,严重的是因为这些,他的情绪也在高低起伏,时而高兴,而是闷在一边一言不发。
考试好的时候兴高采烈,考得不好的时候垂头丧气。而全家人也会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面对一桌子菜而无人下筷子。
如果只是一时也就罢了,从10岁到23岁,还有更长的一段学业,从23岁到以后,还有更长的人生。
作为家长不可能时时看着他,时时监督提醒他,又时时照顾着他的情绪。
反过来说,如果能够给他养成自律的习惯,如果能够教会他情绪上的自我管理,那么很多东西是否就不用我们自己去那么辛苦了?
而情绪上的自我管理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不是更重要吗?不知道你见过多少玻璃心的孩子因为一句刺激的话而跳河,又不知道你见过多少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因为一次挫折而选择轻生?又有多少人面对学业之外的东西一脸的茫然无措和无处安放?
当这些发生之后,我们可能还会去说“玻璃心”,还会去评价,那可能不是自己的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呢?
你有没有后悔过交给他一个好的情绪上的自我管理和调控?
3. 优质的爱好会让他有高级的人生
有人说高级的人生一定有所爱好,也有人说爱好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奢侈。
现在我们想起来,还有爱好吗?还有时间和精力敢去爱好吗?再或者说我们真的花了时间在我们的爱好上面了吗?
或许真的没有,或许已经想不到了,或许也不敢有所爱好,但是更多的是在忙碌之际,有些时间都拿去用来娱乐放松释压了。但是,当娱乐过后,又突然发现有种空虚的寂寞,有种浪费时间的焦躁和恐惧。
觉得没有意义,而这种感觉多少有些许的可怕,或许这些根本不是我们所想要的,只是一时的放纵而已,为什么?或许它不是我们真正的爱好。
那么我们的孩子呢?如果说我们是一面镜子,你希望也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你孩子这样的身影吗?
你会不会给他培养一个优质的爱好,在之后的学业生涯中能够平衡学习所带来的枯燥,来激发他学习的能力,或许能够让他找到更好的方向也未尝可知呢?
名人的故事太多了,比尔盖茨的童年爱好是编程,杨元庆上学时候的爱好是读书,这些或许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是也有值得我们参考的地方。但凡成功的人,往往他做的就是他喜欢的,他喜欢的就是他的爱好。
四、我们来说说怎么实现这些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老师不只是在学校里,更多的教育是家长。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镜像机制,是指一个人会解读他人行为,使得这个人潜意识里就拥有了复杂的模仿、学习和感受他人情绪以及行为的能力。
父母本身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像,父母表现出来什么样的行为,孩子往往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曾对全美近60所中小学18764位中少年进行过成长过程中关于学校暴力的调研,调研发现在过去3年之内所发生的是87件学校暴力事件中,所参与的学生78%的家庭是父母离异、家庭存在家暴、父母双方有酗酒者。
而在被调研的学生中,戈尔曼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中少年所存在的阴影很难被抹除掉,而这些中少年所有的暴力行为又多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这78%的中少年又影响着其他将近20%的人。
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但是可以反映出来一个现象,就是父母的确是孩子的榜样,你什么样,孩子就有很大几率受到你的影响,复制下来你的模样。
相反而言,他同样能够受到你的感染。但是有一点需要说的是,你做的事情、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最好是发自真心的,否则如果这些是假的,那最后他会有很多东西在一瞬间崩塌。
这些不但决定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成长,也会让他从我们身上学习到什么。
2.培养共同爱好,找到共同话题,做孩子的朋友。
这一点我不知道有人注意到没有,代沟是两代人之间难以跨越的东西,这个你不得不承认,也不管你承认与否,都会存在。年龄差距、环境因素,就像我们以前和我们父辈总是难以沟通一些问题一样,现在同样存在我们和我们的子女之间。
跨越这个代沟的桥梁或许就是共同的爱好,还有共同关注的话题。
我一个朋友家里有个女孩子,作为一个年轻的父亲他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和女儿相处,到了女儿11岁左右的时候,除去平日的父女亲情之外,基本已经没有更多的话题。表面上似乎是他的贴心小棉袄,而实际上他能够感觉到自己和女儿已经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好在的是女儿并没有叛逆,但是他依然担心很多事情。于是后来,他开始找一些共同的东西,看见女儿玩游戏,他也跟着玩,甚至会在一起组队开黑。甚至为了找到话题,他仔细去看女儿所关注的“哥哥”,所看的一些“网文”,认真的一点点去读,然后找到合适的时机来聊,最后和女儿一起去做评论,去引导她对人和事进行认知。
而女儿从此之后,和他之间更是像闺蜜一样,无论什么都会和聊,有什么事情都会找他征求意见。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让女儿懂得怎么去学习,怎么去培养真正属于自己的爱好,怎么去学会自己的情绪调控。
3.带着孩子多看看世界,多去观察,多与人交流
一直都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个道理我们都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越来越是深刻。或许很多人都也有一个发现,就是身边有很多人可能在学校里学习时间并不是很长,有的高中辍学,有的是初中就辍学了,但是等到很多年后,突然发现他们过得比我们要好很多。甚至我们刚刚毕业的时候,发现别人已经是小有作为的老板了。
当然这里我们不是提倡这些做法,而是在说一个问题,那就是不是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学到知识,这个世界处处都可以学习,而最好的老师可能就是你身边发生的一些东西,如果你只从书上去看,很多东西很显然是没有的。
带着孩子多看看世界,多观察一些东西,让孩子有更好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这是以后很多年他都需要的一种能力。多与人交流,让孩子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会更强一些,而这些所需要的基础就是来源于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总结。
情商之父戈尔曼也说过一个人的成功80%取决于他的情商,智商所占到的比例可能只有20%,这个成功我们不一概而论,只是讲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智商的高低70%来自于遗传,情商则并非如此,它更多的来自成长环境之中所摄取的东西。
一个孩子多去看看世界,多去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多与人交流,在父母的引导下是会在这方面有很大提升,而这些又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在去看这个世界的同时,也能找到自己的爱好,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4.教会孩子该如何选择,更要如何学会拒绝
我觉得这一点非常的重要,一个朋友说过“一个人所面对的选择永远不会低于两种,一种是‘可以’,另外一种是‘不行’,而两种选择所导致的结果大概率都是相反的”。我在很大程度上同意他这种观点。很多时候,对于成年人来说所面临最大的困难往往就是“选择”问题。
一种选择,不仅仅代表一种结果,还有更多的是你选择了这个之后所要付出的努力。如果是好的一方面,那会让你有所动力,如果你本身对你所选择的东西有所抵触,那接下来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煎熬的。
有人会说,为什么要选择自己抵触的呢?没错,这个问题就不用太多的阐述,但是会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基于环境无能能为力的被迫选择,还有一种是碍于情面但可以拒绝的选择。
第一种我们先不做讨论,大部分原因在于这个环境,那第二种呢,为什么不去拒绝呢?
作为成年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等到结果出现之后,我们会摇头叹息道,“早知道,我真的应该拒绝。”
我们说过镜像机制,我们自身就是孩子的镜像,无论是从行为还是在性格方面都会产生镜像机制,那么对于孩子的教育,学会如何选择能够让他有更好的目标和结果,而学会拒绝更是一种性格上的坚毅,和对自身的保护。
朋友家的女儿邀请小朋友过来玩,临走时向她要了她最喜欢的玩具。她不想给,但是她害怕如果不给,就会失去这个玩伴,于是她给出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朋友说,“你可以不给的,那是你最喜欢的东西,如果因为你拒绝而失去一个小玩伴,那么说明这个玩伴可以不用交。”
本来只是一件玩具,并不值多少钱,朋友完全可以再买一个给自己的女儿,但是朋友没有这么做,他说“教会她怎么拒绝,能让她性格变得坚毅一些,尤其她是个女生,以后所面对的选择会更多更难,我对女儿的教育绝对不先是教会她取舍的衡量,而首先是自我保护的选择问题。”
写在最后,一直都想认真地谈一谈关于孩子怎么教育的问题,最后发现,很多事情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我们自己本身有问题,有些东西是我们想要的,有些东西是我们想得到而没有得到过的,还有一些东西是我们强加给孩子的,当所有的东西偏离了我们的设想之后,我们变得不可理喻,会重复把更多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这是不公平的,更不明智的。
如果真的是为孩子好的话,请先认识到我们自己的问题,有没有以身作则,有没有把真正的好的方式教给孩子,做孩子的朋友,让他学会更多的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懂得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也做好自身的保护,我觉得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0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