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有电,我们怎么能生活在黑暗中?
工厂停工停产,产能大幅下降,价格上涨,煤价上涨,电力供应紧张,生活之光可能暗淡。最近,停电断电的话题不断出现在热搜上,国内很多省份因为计划外、不定期的停电断电,给居民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甚至引发事故,只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沿海地区,工厂断电,他们开始工作两天,每周休息五天。因此,工厂不得不给大量工人放假,新采购的生产线也无法使用,给企业造成了许多损失。
电因缺电而受限,但我们为什么缺电?
很多人认为煤炭价格上涨是主要原因。火力发电离不开“煤”字,煤是我国主要的电能来源之一,也是发电企业最大的成本。发电厂每发电一次,就要消耗两三百克标准煤。
我国为了保障民生,将电价定在很低的水平,变化幅度很小,以至于电厂的效益直接与煤价挂钩。如果煤价低,可以盈利;如果煤价高,电价不能随便涨,很可能产生亏损。
一般来说,动力煤价格在300-500元每吨,电厂盈利能力比较理想。如果煤价涨到每吨700元,电厂基本会徘徊在亏损边缘。但作为大多数国有发电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亏损,也必须保证社会电力供应。
但问题是今年的煤炭价格涨幅过大,全国很多地方的煤炭价格都突破了1000元大关,最高价格甚至达到了每吨2000元。
如此高的燃煤成本,加上电厂的运行维护成本,导致一些电厂每发电一次就损失1毛钱。不要低估这10美分。以4台660MW火电机组为例,几乎可以供应二线城市一半的用电量。
如果每千瓦时亏损1毛钱,满电运行一天一夜(即24小时)就要花费600多万元。如果煤价高位运行,产量越多,损失越大。大量产生调节电价的电厂不愿意发电,导致电力供应不足的现象。然而,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之前说过,即使煤价再高,民生也要保障。只要国家下命令,1元电就算亏每千瓦时也能发电。就像2008年南方的大雪一样,煤炭价格飞涨。然而,为了保护人们免受寒冷,电力会亏本产生。
一方面是在高碳价下不得已而为之,但我们会认真考虑这次停电的影响,否则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双碳政策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得到了适当的控制。当世界其他地区还处于生产受限的困境时,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开始发挥优势,工厂正常生产,产业链正常运转。因此,它也产生了对大宗能源的高需求。
例如,电力需求很大。目前,中国正在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NDRC)曾发布通知,2021年上半年,10个省份能源消费强度不降反升,并提出一级预警。
//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edf5d1a773df48e39dd0af05f01f41e2" alt="多地疯狂限电,这背后是实体经济的涅槃新生,还是限制企业的发展">
那么限电就是硬性控制能耗的有效手段之一,让企业不得不停工,从而减少碳排放,在黑暗中,工厂停工的情况下,中国的众多实体经济行业是否该沉淀下来,从铺天盖地的海外订单中,冷静下来,是在低端制造业上赚快钱,还是选择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生产。
疫情期间,国外的大量订单像雪花一般涌入国内。
据统计 2021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8.0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7. 1%,其中出口9.85万亿元 增长28.1%。
2021年上半年,中国全年商品出口贸易在全球中的占比达到16. 2%,创下历史新高,且这一增幅也是近20年之最。
照理说,中国的外贸行业应该是嘴都笑歪了吧,但事实却并不这样,烈火烹油的局面下,大宗商品价格疯涨,如原油 、有色金属、钢铁、农产品、铁矿石、煤炭等。
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生产原材料,中国对大宗商品的依赖有多严重,铁矿完全依赖进口,澳大利亚几乎垄断了全球的铁矿资源,作为全球第一大铜进口国,中国的消耗量占世界的40%,但70%的铜把持在,必和必拓(公司名称)等国际巨头手里。
石油更不用说,虽然是渠道多元化,但最终的定价权还在美国手里。美国说涨价,几乎所有的化工品都要涨,而煤更是惨重,达到100%的涨幅,对于坐庄大宗商品的华尔街来说,翻倍涨价太容易了。
随便找个理由减产就能做到供不应求,形成卖方市场,为什么说是华尔街,因为像澳大利亚这些铁矿石企业,包括世界大多数原材料开采商,都是华尔街资本占据大部分股份。
包括力拓集团、淡水河谷、必和必拓,美国华尔街资本的持股比例都超过了20%,甚至达到46%,要知道力拓集团、淡水河谷、必和必拓是世界前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就这三家企业占据了世界将近50%的铁矿石市场份额,而他们背后真正控制方就是华尔街。
大宗商品好涨价,加工成的商品却不好涨价,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制造物美价廉,一件衣服只需要10美刀,美国的底层人口特别喜欢,一旦商品涨价,且不说价格翻一倍,只涨价一半就可能失去一大群目标用户。
在无法掌控定价的情况下,中国面临很尴尬的局面,买什么,什么就涨价;卖什么,什么就降,即使是这样,我们却束手无策。
因为没有这些工厂根本无法开工,生产不了东西,企业死得更快,所以中国看似火爆出口,实际上根本没有落到好处,外国人抬高原材料价格,赚了大头,中国人辛辛苦苦加工,却只赚了小头。
外部情况如此严峻,内部情况更不乐观,大量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忍受涨价,赚少一点就是了,为了抢海外订单,不惜大幅降价,恶性竞争,内卷到不像样子,国外轻轻松松就买到了我们大量廉价商品。
而我们辛辛苦苦累死累活,结果最后却是赚了个寂寞,而且海外订单不可持续,疫情早晚会结束,周期早晚会停止,短平快一过,一旦到了那个时候,国内大量企业为这些订单而新增的产能,都将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彻底过剩。
到那个时候该怎么办,库存大量积压,新机器派不上用场,这些企业可就真的完了,所以限电也相当于是国家从源头限制了产能,控制生产节奏。
从限电的企业来看,国家应该也是有所考虑的,就拿关注度很高的东北地区来说,今年发改委警告能耗过高的10个省份中,其实并没有东北地区,但东北却是限电较为集中的区域,这是为什么?
首先从战略层面上来看,限的不是电,而是高污染的发电方式,限煤电、鼓励光伏和风电,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的光伏和风电能力全球首屈一指,印度和越南这样的国家都想复制我们走过的道路。
对不起,我们关上了大门,宣布不在海外建煤电项目,关上了其他国家想复制我们工业化的大门。此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倒逼这些限电企业走上企业转型的道路,向更高级层次迈进。
我们来看看这电究竟是让谁用了?
民用电就不用说了,任何时候都应该保证,但我们聚焦到工业用电上,你就会发现问题,现在我们周围还有大量高耗能低效率的企业,他们消耗着大量的电能,在现在的高煤价情况下,有些工厂用一度电创造的价值,甚至还不如为了发这一度电。
国家贴进去的钱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你,会怎么办?
特别是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最费电,而这些项目中不少是加工出口商品,然后这些企业利用这些商品大打价格战,一个比一个报价低,到最后又是谁得利了?
如果国有电力企业还在拼命发电,就算国家给补贴,那亏的还是国家和人民的钱,如果都是像华为这样的高新科技企业,我想就算是亏钱,也要保证供电。所以目前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限电,限制这些高能耗低效率企业的用电量,优先保证高效率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需求。
通过限电政策,倒逼高耗能低效企业转型升级,而这也正好与国家的节能减排和碳中和战略不谋而合,一箭双雕之举,但我们的产业升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就拿东北地区而言,东北曾是全国的能源、重工业和农业基地,如今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说人口红利的不断流失,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东三省10年流失千万人,成人口负增长的重灾区,民营经济发展缓慢。
在2020年的各省经济排行中,辽宁省实际增速只有0.6%,经济增量刚刚突破2万亿元,和排名第一的广州省11万亿的成绩相差甚远,而黑龙江和吉林排在倒数几位更不乐观,但我们的产业升级是紧迫的。
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利润率,到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率的趋势,是任何工业化强国的必然发展趋势。如果长期困在低端生产局面中,我们将极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另一种就是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
主要表现在,生活成本水涨船高,薪资要求就会提高,低技术含量的商品利润就那么多,主要依赖廉价劳动力才有可能盈利,而廉价劳动力没有的时候,技术和资金就会流向另一个人员成本更低的地方,唯一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方式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
技术垄断的突破,不管从趋势和迫切程度来看,科技创新无疑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
科技创新也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质变,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鹰的再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折断原本的翅膀和爪子,但从目前资源不均衡倾斜,以及居民支出的不平衡倾向来看,能有多少有效资源支撑断翅断爪期间的生存,是众多实体经济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回到东北限电问题,所有的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肯定都会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说东北一部分民用电就受到了影响,但这一问题应该很快就能得到解决,民用电一定是国家优先保证的,这涉及到民生和社会稳定问题。
而更大的挑战可能是即将到来的冬季,届时全面采暖,民用电将达到一个高峰,并且冬季是枯水期,很多水电也给不上力,火电的压力将更大,所以现在就必须未雨绸缪,国家现在一方面在限电节煤,一方面也在积极落实煤炭的供给问题。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