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小班学习结束,老师邀请他们去幼儿园观看孩子们的蒙特梭利作品。在此之前,我去过很多幼儿园,但那是刘奶奶第一次走进大观园近距离观看蒙特梭利的作品。
同行业的家长对这个活动都表示了很大的期待,因为我们都看不出孩子的“工作”和传统工作有什么区别。
当工作开始时,父母的期望都变成了恐惧。看着孩子们从指定位置拿出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教具都是剪刀、削皮刀等实物。
这么小的孩子能用剪刀吗?
孩子不会受伤吗?
去皮的教具真的不会割破孩子的手吗?
所有家长都表示震惊和怀疑,但本着不打扰孩子工作的精神,没有家长应该质疑老师,但我能感觉到家长非常担心孩子受伤。
"为什么蒙台梭利生活教具使用实物?"
“孩子使用教具时,真的会受伤吗?”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知道蒙台梭利对现实的解读。
蒙台梭利的“真实”
蒙氏教育的原则中有一点特别重要:提升孩子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力,让孩子从亲身体验中了解真实的世界。
只有给孩子真正的教具,引导他们做真正有目的的工作,孩子才能理解“行为”和“结果”的关系。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总是给孩子用塑料杯和塑料碗,这些物品掉在地上也没什么区别。孩子永远不会明白自己“摔杯”行为的后果,所以他们不可能有爱护物品的意识。
蒙特梭利认为“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所有工作都要建立在真实之上,否则会造成孩子的错误认知。
真实的教具可以给孩子对世界正确的认知;
真实的教具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责任感与自己的重要性;
真实的教具可以保护孩子对危险的洞察力;给孩子一个真实的认知是可以的,但是真实就意味着危险。我们做父母的怎么才能心安理得?我以前真的以为蒙特梭利教具是玩具,和它们一起玩对孩子有好处。我没想到会有危险。“的一位母亲真诚地向我们表达了她的要求。希望大家都能给老师提建议,给孩子相对安全的教具,而不是剪刀和削皮器。
这位母亲有这样的担忧是人之常情。从根本上说,是她母亲对蒙台梭利教具的不了解造成了她的误解。看来蒙台梭利的教具不是玩具就是危险。事实上,
”
蒙氏教具不是玩具,更不是老师手中的教棒,而是让孩子在其中“自我教育”、“自我启发”的媒介物;
蒙氏教具不是只为了满足孩子的兴趣,它有自己的特征;
让教育不要再纠结于各种细节。我们不能只看一面就把蒙台梭利教具等同于危险。蒙氏教具种类繁多,使用蒙氏教具并不等同于危险;
只有全面了解了蒙氏教具,我们才能去判定蒙氏里真实的教具是不是就代表危险。
关于蒙氏教具
当初的蒙语教具是老师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制作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具开始表现得更好。
但是,无论是谁制作的蒙台梭利教具,教具的特点都没有改变。
蒙氏教具的特征蒙台梭利的教具一次只能由一个人操作;
感觉的孤立性:让孩子知道事物的正确名称,并把正确名称强化为一个独立的概念。
概念定义:的每一个教辅都有相应的差错控制,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错误控制:的蒙特梭利教具是根据儿童年龄设计的。不同年龄的孩子适合使用不同的教具。就大小而言,只考虑孩子的能力。
适合儿童的尺寸大小:不使用五彩缤纷的颜色,但主要使用简单大方的色调。每种教具都有可以吸引孩子的因素。
在美观、大方 :,每种教具都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自己的步骤和顺序一起使用。教具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经典到延伸、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排列。
具有很明确的秩序性与逻辑性:
trong>每一件教具的教育目的都有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直接目的一般是孩子通过视觉直接能感受到的知识,间接目的则是培养孩子不同层次的能力。
间接预备性:孩子的成长需要相当的时间,因而要逐步地去培养孩子的能力,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为他预备一些以“间接”训练为主的教具。
延伸性:教具具有延伸性,这种延伸性不仅体现在教具的设计上,更体现在孩子的能力发展上;
比如:
色板:通过颜色深浅、明暗的变化,培养儿童视觉分辨渐进色的能力,建立初步对美术的审美观念;
适用年龄:3岁以上。
错误控制:视觉控制
变化与延伸:在生活中发现学过的颜色。
做涂色和调色的练习。 自由的用颜色画画。
直接目的:通过视觉的辨别物体的粗细。
间接目的: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及专注力。
培养孩子的色彩美感 启发孩子的艺术感
图/ 来源于网络
蒙氏教具的分类
蒙氏教具的分类与蒙氏环境的五大区域是息息相关的。包括感官教具、数学教具、日常生活教具、语言教具与科学文化教具。
每一件教具的产生是为了发展孩子的一种甚至多种能力,我们只有清楚明白教具的教育内涵,才能对教具产生正确的认知。
感官教具
感官教具应该是蒙氏教具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具。这类教具的范围包括视、听、嗅、触、味、温、压、辨认立体以及色彩等各方面的感官训练,将颜色、气味等抽象的感觉带入具体实物,用以启发孩子认知的敏锐性,加强孩子分类,配对与排序的能力,为进一步的教育“目的”立下根基。
比如:
嗅觉瓶:练习辨别气味浓淡,及各种气味间的不同感觉。
图 / 来源于网络
圆柱组:真正的目的,不在于儿童能将每一个圆柱体,放回适当的洞里,而是锻炼儿童的观察力,培养他们能辨别相同性( 都是圆柱体)、相异性(高度不同,直径不同等)、 次序性(由左到右或由大到小),引导儿童能够由了解和思考来判断事物。
图/来源于网络
除经典教具外,感官教具还投放了俄罗斯套娃、音感钟、布盒、水果拼盘、香袋等丰富的延伸教具。
通过感官教具:
孩子经由自己的体验而有清清楚楚的辨认能力。
形成孩子“自发性”的发展 ,进一步让孩子自动地观察和思考。
让孩子从中辨别相似物和对比物,在心智上产生“推断”,而能做成“决定的思考”和行为。
语言教具
蒙氏的语言教具重视的是让孩子自然地感觉并领悟周围的一切。
比如:
“砂纸字板”:让孩子用手指去触摸砂纸中的字开型(不用细笔,用手指),利用这种预备写字的间接练习,养成他头脑对眼力和肌肉间“发号施令”的协调能力。
图/来源于网络
通过语言教具:
让孩子自然地由“感觉”到“领悟”周围的一切
孩子的成长需要相当的时间,因而要逐步渐进地去培养;
科学文化教具
科学文化教具的使用常常会涉及到五个部分,包括动植物学教具,地理教具,历史教育教具,天文地质教具教具以及音乐教具。
比如:
水中的沉与浮: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
图/来源于网络
通过该类教具:
儿童能对其生存的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
培养孩子对环境有卓越的观察力,养成从观察到试验的科学习性;
培养孩子爱科学的情感以及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
数学教具
数学教具直接打破了“教”与“数”的概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蕴涵于具体的教具中,让孩子们在亲自动手中,先了解实物的多与少、大和小等,再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实象与抽象间的关系。
比如:
“纺锤棒箱”:认识0,巩固数与量的对应练习,渗透集合的概念;
图/来源于网络
通过数学教具:孩子能自然而然地学会数学。
日常生活教具
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来形容日常生活教具再合适不过。对六岁以前的孩子而言,玩耍就是学习的过程,他们喜欢重复玩手中的玩具,并且天生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他们还愿意模仿大人的行为,比如打扫等。我儿子两岁左右的时候对拖地扫地,表现出了难以抑制的热情。
孩子们就是在玩中学习的,日常生活教具就是将生活融入到了教具设计中。
比如:
基本动作教育:走蒙氏线、站姿、坐姿、搬、拿、放,提...
照顾自己:穿脱衣、穿脱鞋、吃饭、喝水、上厕所、整理书包...
照顾环境:清洗整理、打扫卫生、照顾动植物...
谈话礼仪:打招呼、道别、邀请、道谢...
动作礼仪:开关门、倒茶、入席...
通过日常生活教具:
儿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交礼仪,从而帮助儿童更好地照顾自己、照顾环境、适应生活
教具的功能
蒙特梭利教具的功能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提高孩子感觉的敏锐度
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形成健全的人格。
班级设置教具的原则
一套为准
蒙氏教室里,对于教具的数量需要进行限制。目的是帮助孩子控制欲望,学习耐性。如果其他小朋友已经在使用某种教具了,孩子必须学会等待,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尊重。丰富的教具可能会使儿童陷入认知混沌的状态。
教育者期待的是,儿童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意志力。
针对性
以混龄教育为主要符号的蒙台梭利,每一个教室里五大区域,不同层级的教具都应当陈列出来,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需求。
秩序性
蒙台梭利教具的陈列与摆放是帮助建立孩子外在秩序感的关键。每类教具应当集中在某个适当的位置,摆放整齐且美观。
对蒙氏教具的疑问
蒙氏教具中有没有团体协作的工作?
为什么会有家长问这个问题,因为家长会担心孩子单独工作会不懂得集体交往,没有基本的团队意识。
事实上,在蒙氏环境中,孩子们单独的工作,与团队意识的建立并不冲突,因为只有认识了自我,才能更好的去认识他人。
此外老师也会在适当的时机组织团队活动,比如色板游戏等,帮助孩子们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蒙特梭利教具操作是否有标准的动作和程序?
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操作动作无所谓对错,尤其对孩子而言。
在众多的方法中,教师要用最准确、最简便的方法来进行示范。
教师示范的内容和方法必须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孩子正需要的。
蒙氏教具的真实性,不会伤害孩子
了解了蒙氏教具后,我们可以肯定地来回答:蒙氏教具不会伤害孩子。
其实从蒙氏教具分类来看,比较多能使用到真实教具的是日常生活教具和感官教具。而这两类教具,剪刀和削皮刀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教具是可以让孩子放心使用的。就算是剪刀和削皮刀,老师在选材的时候,也会选择贴近真实但相对安全的教具。
同时,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判断什么样的教具适合这个孩子;在使用教具前,也会做正确的示范,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足以让他们掌握这个教具,并在使用中保护好自己。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