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们正在调试物理人形机器人“小辉”的一些结构。长江日报记者刘斌摄
今年6月,国内首个AI虚拟学生华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习。《华》以甜美的嗓音出现在清华大学校园,边唱边弹,一首《男孩》的歌曲让人百听不厌,人人喜爱。“华”在今年“十一五”期间大放异彩,一度登上热搜。在1000公里外的上海,青云机器人团队制造的人形机器人“小辉”不仅会跳,而且皮肤漂亮。它以在情感表达和思维上贴近真实的人而闻名。10月12日,长江日报记者获悉,青云机器人团队将给“华”一个模拟体,“华”将从虚拟走向实体。
“小慧”才半岁,已迭代了3次
工程师正在安装机器人头部。长江日报记者刘斌摄
上海杨浦区智慧车间,百年纺织车间,以其新的活力吸引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生产人形机器人“小惠”的青云机器人团队扎根智慧广场。
“杨老师,您好,欢迎参观我们的上海青云机器人团队……”9月29日,当记者踏入智慧广场时,华丽的“小惠”微笑着迎接她,热情的问候与肢体语言相匹配,热情友好。寒暄过后,她请记者做了个比较的手势。
不是一个人的“小智慧”,其实给人以一个人的感觉。“‘小惠’认识你很久了。你来上海之前,我们把你的形象传给她,她记录在脑子里。你一进门,她看到你的眼神就会跟你打招呼。”有工作人员解释,对话内容全部用小惠组织的语言,全部来自云搜。
0.3版“小惠”身高1.68米,五官端正,皮肤像凝固的脂肪,身材苗条,棕色长发,一袭长裙。“‘小惠’虽然只有半岁,但已经完成了三次技术迭代,从0.1版到0.3版,动作和智能都比出生时高很多。”青云机器人团队负责人王乐妍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处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顶端,技术进步空间很大。团队瞄准国内外前沿技术,这也是他们在短时间内不断迭代的原因。
45岁的王乐妍毕业于清华大学,拥有三个硕士学位,曾在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应用项目工作。一年前,王乐妍放弃了一家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的职位,成立了青云机器人团队,聚集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名校的一批青年学子,专注于仿人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他们共同的理想是打造一个无限接近人的人形机器人。
说,“华”是AI虚拟人,不是实体人形机器人,和“小惠”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华”的歌唱和人体生物特征都是由人工智能完成的,而它的肢体动作则是由团队成员训练的。虚拟机器人相对容易实现各种动作,而物理人形机器人不容易实现各种动作,需要不断调试和学习。在虚拟机器人方面,目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和华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美国和日本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暂时领先。无限接近真人的仿人机器人技术全球竞争激烈,各个国家都在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王乐妍相信,小惠很快就会跟上。
16种表情呈现喜怒哀乐
机器人头部结构。长江日报记者刘斌摄
在智慧广场,青云机器人团队占据两层,小惠出生在楼内20多人组成的生产线上。
在设计师岳影的手中,一两天就能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为了避免法律纠纷,我们通常会设计自己的脸,而不是选择明星的脸。”
1: 1立体图传递到下一步,——结构安装。结构工程师舒斌在堆积如山的材料中为人形机器人挑选骨骼,重点挑选腰部、胸部、手部和腿部的骨骼。
舒斌说,在市场上,手掌的运动控制采用两段式。事实上,人的手掌由三个部分组成,有六个自由度。“小惠”只实现了5个自由度,少了一个自由度就是拇指左右不能动,对抓握有一定影响,与真人略有不同。主要原因是结构布局受空间限制,0.4版本可以克服。
另一名结构工程师黄负责手臂的骨骼设计。黄在大学期间多次参加机器人大赛,主要负责制作机器人的上下肢结构。“手轴的操作角度越小,灵活性越强。理想的角度在20到30度之间,而不是目前的90度。”
黄说,最费时的是手臂上的手杆设计,这需要反复调试。很多骨骼部位都是他们3D打印出来的,手轴角度还有很大的调试空间,需要找更合适的材料。此外,一些材料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发出机械噪音,处理不慎可达60分贝。
除了骨骼,小惠的心、头、体成分也是科技含量最高的最重要元素。心脏是小惠的控制系统,类似于电脑的CPU,给身体各个部位下达指令。最难的技术是头部功能的实现。
35岁的李龙是队里的“老人”。他负责小惠头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布局,包括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和语言系统。他说除了手势等肢体语言,
“小慧”主要通过面部表情来实现喜怒哀乐。
“人丰富的面部表情依赖于44块面部肌肉,‘小慧’的情绪表达也需要面部肌肉来完成。”李龙从8块面部肌肉开始起步,逐步调试到今天的20块,可以实现16种面部表情。如要表达笑这一种表情,小慧可轻松做出“大笑”“傻笑”“张口笑”“吐舌笑”等不同笑的表情。
李龙正在尝试采用低于人的面部肌肉数量来实现“小慧”接近于人的面部表情。在0.4版的“小慧”身上,在电机带动下,通过算法控制面部肌肉的联动,可以展现出“小慧”的细微表情,这一点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
在语言系统,李龙开发出云脑系统,让词汇量无限大,“小慧”采取网上搜索答案的办法实现人机对话。因为采用算法规划语言路径,“小慧”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有问必答,在对话交流中很少卡壳。李龙说,“小慧”的这一优势在9月23日南京溧水举行的全球农产品直播电商节上大展风头,不仅带货的农产品被大卖,游客还排队跟“小慧”合影。
带有体温的人造皮肤
清芸机器人公司自制的仿人头部模型。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在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和结构工程师的帮助下,从平面设计到三维设计,再到电机芯片、支架组成的骨架,和软件与硬件的匹配选型,流水线作业的最后一步,是给“小慧”赋予人的外形——皮肤。
在智慧坊一间独立的工作室,48岁的造型艺术师陈均承担了“小慧”最后的皮肤造型工程。泥土、硅胶、模具——陈均在不同的材料中间来回穿梭,对照着设计好的三维图形,先用泥巴造型,然后用硅胶代替,8小时后拆模定型,修剪加工,72小时后完全定型,一套栩栩如生的人造皮肤便新鲜出炉。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要做到以假乱真需要不停打磨,汗毛、色斑都不能落下。”陈均说,尤其是头部皮肤,加工难度最大。“小慧”需要植眉毛、睫毛、头发,若是男性仿人机器人,胡须和胸毛乃至汗毛也要考虑进去。最复杂的还是脸皮,需要与头部的机芯相匹配,才能保证五官的动作协调,如眨眼、眼球转动和张嘴说话都牵扯到脸皮的运动,同时也带来表情的变化。
参与清芸机器人团队之前,陈均在蜡像馆工作了30年,每天跟泥巴和硅胶打交道,做出来的蔬菜模型、蛋糕模型让人眼馋,很难从外观辨真假。“雕出人物灵魂的关键体现在面部,尤其是表情和肌肉感,看一眼必须忘不掉。”陈均对塑造的人物外形非常讲究,在顶级铂金硅胶的帮助下,“小慧”不仅外观与真人无异,肤如凝脂,还带有体温,皮肤表面血管也清晰可见。
借助研究机器人研究人类
工程师给机器人嘴唇涂抹口红,让机器人更加生动逼真。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机器人一般根据不同应用需求被设计成不同形状,如运用于工业的机械臂、轮椅机器人、步行机器人等。而仿人机器人研究集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传感器、控制技术等多门科学于一体,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发展水平。
“实体机器人的主要差距应该在控制算法和硬件设计上。”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伍冬睿教授表示,目前人工智能都还是弱人工智能,即不具备自我意识,且不能解决一般性问题和思考、推理。在事先设计好的场景里面可以正常表现,但是遇到新问题就不会变通。
伍冬睿认为,目前仿人机器人的运动功能已经比较完善了,主要缺点是思维和情绪功能,“不然的话,家里的保姆机器人就是一个冷冰冰的钢铁机器,可能很多人不会喜欢”。
“小慧”的思维和情绪功能的突破,让王磊感觉压力很大。一边是要网罗国内顶尖的机器人技术人才,一边要不停融资。他还要紧盯国内外仿人机器人动向,尤其是国外。
在国内,很多对手跟他们并不在一个赛道。如人形机器人,只是看起来是人形,与真人相去甚远,而他们要无限接近于真人。王磊说:“团队的这些人才都是从全国网罗来的,除了顶尖技术外,最大公约数是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打造全球领先的中国仿人机器人。”
在王磊看来,“小慧”从0.1走到0.3版,包括即将推出的0.4版,“小慧”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凭借兴趣和理想才走下来的。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他们是要借助研究机器人来研究人类自己的行为、认识人类自己。王磊说:“实体机器人和虚拟机器人是元宇宙的两大基石,清芸机器人团队将会是未来元宇宙的一个基础设施公司。”
(长江日报首席记者杨佳峰)
【编辑:贺方程】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1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