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为什么严重断代,夏商断代史是什么意思

夏商周为什么严重断代,夏商断代史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讲一个问题,那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那是因为通过这个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连续性的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国历史应

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讲一个问题,那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怎么一回事?

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那是因为通过这个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连续性的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国历史应该从什么时候说起。而没有准确连续性文献记载的历史,仍然需要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进一步挖掘与补充。

中华文明的起源要从“三皇五帝”开始说起。关于“三皇”,虽然在先秦的诸多历史著作中都有提及,包括《史记》。但是各个著作说法不一,一般来说,学术界认为的“三皇”是伏羲氏、神农氏和燧人氏。《史记》提到“三皇”,但是没有列传,《史记》给“五帝”写了本纪,并且放在第一篇,之所以如此,可能司马迁认为“三皇”的事迹过于遥远,难以准确记述,而史学家是需要准确地表述历史事实。

还有,就是近代以来,不少中国历史学者也否认中国存在“三皇五帝”,甚至否定《史记》记述的很多内容,这些观点其实是不严谨的。因为司马迁是个史官,古代史官能够看到很多其他人看不到的资料,他一定比同时代的人掌握了更多的文献,而且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可能会比司马迁看到更多的关于上古的资料,很多古时的资料到了后代会逐渐地遗失。

这种“疑古”学派主要受到来自日本东京学派的影响,特别是以白鸟库吉为代表,他们认为中国上古历史是不存在的,从而否定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背后有军国主义者的支持和影响。

近代的“疑古学派”也很快受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批判,不论是考古资料还是历史资料都很明显地认为他们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但是仍然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五帝、夏朝、商朝的历史虽然都有记载,但是并不连续,很多事件具体年代不可考证,西周的前两百年也没有明确的、连续性的历史文献记载。在这种情况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就像一个个窟窿,需要借助于甲骨文或者金文的研究发现,来填补这些历史事实。甲骨文是刻在龟壳上面的字,金文则是刻在古代青铜器上面的文字。

那现在要说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这项文化工程为什么叫“夏商周断代工程”。在西周的晚期,公元前841年之前,中国的历史是没有连续的历史文献记载的,并且具体事件发生的时间存有一定的争议性与不确定性,比如“周朝灭亡殷商具体是哪一年”史学界曾经就有争论。

那么,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什么事件呢?有个词语叫“道路以目”,就是当时的周朝天子周厉王荒淫暴政,并且不允许别人私下讨论他,于是当时住在都城和附近的人们担心被抓起来,互相见面不敢说话,就用眼神交流,这就叫“道路以目”。在这种情况下,当时都城里的人发动了暴动,被称为“国人暴动”,把周厉王赶下台,推举当时的著名大臣周公和召(shào)公来代理朝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

“国人暴动”是以住在都城的民众为主,在周朝,能够住在都城的大多是贵族或者士人,在他们带领之下,一些民众一起参与的暴动。

与“国人”相对立的是“野人”,他们区别在于,前者是接受了周朝礼仪教化的人,也就是周天子的子民,而后者“野人”则是教化之外的民众,也就是通常所说“乡下村野之人”,“野人”有时也被称为“鄙人”。所以,后世有些人谦称自己为“鄙人”。

那么,在公元前841年之前,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呢?

中国古代对政治模式有几种划分——“皇道、帝道、王道、霸道”。三皇时期,是皇道;五帝时期,是帝道;夏商周之后,三代以来,属于王道;春秋战国以后,逐渐沦为霸道。

首先解释一下皇道是什么意思,在古代的甲骨文中,“皇”这个字像灯一样,上面带有光,就是给民众带来光明,给民众带来生活便利,开化百姓。“三皇”中伏羲、神农、燧人,都各有作用,伏羲是最早画出八卦的人,还有发明用渔网捕鱼,确定婚姻制度等等。所以,伏羲被尊称为“人文始祖”。神农自然就是在农耕种植方面有所突破,并且还有“神农尝百草”的历史典故,神农氏尝遍各种草药,从而判断哪些可以食用,哪些可以药用。燧人就更明显了,发明了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传播者。

所以,三皇就是为民众带来文明开化的人,通过自身的智慧改变了民众的生活。

再接着说“帝道”。我们常说的五帝是哪五帝呢?是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帝道”是指靠仁义感化民众,以自身行为作为示范、表率作用能够让民众追随,古代有个词叫“垂范”,用来描述帝道就比较形象。“帝”这个字,从字面上看,就是自己身先士卒,为百姓的行为表率。五帝和夏朝国君都被称为“帝”。当然,夏朝国君是被尊称为“帝”,但实际所行,还是“王道”。

还有,“帝道”时期,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所以也没有统一的国家制度,所谓的“五帝”实际上是指较为杰出的部落领袖,也是中原各个部落共同推崇的道德模范。

那么“王道”是什么?就是建立一系列的礼仪典章制度来约束百姓。“王道”与“帝道”相比仅仅注重道德感化,还具有一定的强制与约束性的义务或者行为规范含义。

“王”这个字,“三横一竖”意思就是贯通天地人之道,以此来约束和教化百姓。商周两代国君都被称为“王”,比如经常说到的商朝建立者“汤王”,商朝最后国君叫“纣王”,周朝建立者叫“周武王”。

而最后要说的是“霸道”,在宋代大学问家邵雍的《观物内篇》称为“伯”,此处的“伯”与“霸”是相似的,即追求武力。我们经常所说的“这个人很霸道”,是指这个人粗鲁、野蛮,不讲道理,喜欢用粗暴的手段。实际上“霸道”不仅仅追求武力,还追求欺诈与诡计的手段,从而达到自身的目的。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皇、帝、王、霸”其实是中国社会的四种政治形态,“皇道”是人类社会最初状态,是文明与开化的起源,“三皇”也是人文的始祖;“帝道”则是道德示范作用,是部落的领袖为民众生活带来进步与改善;“王道”则是建立完整的典章制度,以约束教化百姓,其实是比较统一的国家的形成;“霸道”就是秩序的崩溃,民众互相征伐,诉诸于武力和权谋。

这四种形态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政治的演化史。在最初的最自然状态,由于物质不丰富、欲望较低,为社会带来光明的人被尊称为“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有了部落领袖,他带领百姓战胜各种自然灾难,并且对抗外部野蛮部落,被尊称为“帝”;再接着,部落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家,建立国家性典章制度,被尊称为“王”;但是随着技术和经济再进一步发展,人性的欲望扩张,于是依靠各种方式来争夺资源,“霸道”就产生了。

中国有连续与明确的历史记载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这一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王室的权威跌落。最终七十年后,西周灭亡,西周代表的“王道”没落,从而一步步进入了“霸道”阶段,由此,“春秋五霸”也就产生了。

进入霸道的时代后,人类最初的皇道、帝道、王道政治,都逐渐成为后世人所向往的目标,道德上的教化逐步被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所替代,而生产技术发展带来的物质丰裕、欲望膨胀与民众心中向往的淳朴道德之间的矛盾,始终成为人类政治社会发展中最为核心的问题。

这其实也是公共道德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也是随着社会发展,人性中私欲的不断扩张的过程,但是在什么范围内是合理的,用什么方式来遏制私欲,是中国后来的先秦诸子一直到宋明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这也是后面的课程中会反复讨论的问题。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3760.html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