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关于花的诗词中,李清照赞其为花中一流,仅次于桂花。屈原的《离骚》提到了许多珍贵的花草,却没有提到桂花。作者为桂花惋惜,尽力为其命名。
在这首《鹧鸪天 桂花》的歌曲中,李清照可谓是运筹帷幄,运用拟人手法,讲述故事,先是采用伏笔写作,又经过数次讨论,慢慢写出了桂花的神韵和风采。作者改变了之前使用的抒情写法,借用桂花来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心声,重新开始。
淡黄体软,情远不香。为什么又浅又深的红色?它是第一流的花。
丁梅嫉妒,菊花应羞,画阑开引中秋。骚人可以无情地思考,但当年什么都不收。
桂花
“光线昏暗,黄体柔软,情远不香。”第一句我写的是桂花的颜色和形状,作者用的是平实的写法,直接写桂花暗淡淡黄色,外观普通,无法和牡丹、兰花、梅花相比。只用了14个字,就用了两个转折。虽然外表暗淡发黄,但身体柔软。它不出名,但它有一种令人愉快的香气。
柔软是桂花的优点。这里花的拟人化,似乎是在赞美一个外表普通的人,性格温柔,内涵深刻。爱情很远,说明桂花不出名。它没有牡丹的国美,梅花的风采,兰花的迷人魅力。
淡蓝色和浅红色的牡丹、兰花和梅花很少见,但它们没有桂花,低调而高贵。据说桂花树独立,林中无杂树。它们生长在高山上。开白花的叫印规,开黄花的叫金桂,开红花的叫丹桂。桂花春天不与花争,秋天默默绽放,有特殊的香味。
宋文志在诗中说,要问山东归人,无人有何子芳。李白说,南,绿叶垂芳根。由此可见,桂花虽远而多愁善感,但香味不减。
桂花
“为什么应该是浅蓝色和浅红色?它是一流的花。”第二句话,当你把笔一转,就能生动地写出桂花的独特魅力,不需要像其他花一样,用自己的外表取悦别人。别说了,你会找到自己的路的。桂花本身就是花中的上等。
围绕“色”和“香”有矛盾和对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色香味淡的桂花配得上“花中一等”,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李清照明确表达了她内心的观点,桂花的完整就是她的完整。
李清照写这首诗时,她和丈夫赵明诚住在青州。当时,她的岳父赵挺之饱受党争之苦,悲愤而死。因父亲去世,赵明诚罢官,回到青州老家隐居。李清照和她的丈夫每天阅读和写诗,玩得很开心。他们已经把名声抛在脑后,致力于研究收藏的古董字画。
当年,李清照的父亲是不做生意的袁外郎,而赵明诚的父亲是不做生意的侍郎。李清照18岁嫁给赵明诚时,赵明诚还是21岁的太学学生。纳兰与妻子有姻亲关系,日常生活充满浪漫。那诗中描写的赌书弥漫着茶香的意境,所用的典故都来自李清照和丈夫的日常生活。
阙字之下,承接以上句子的自然是一等花。丁梅嫉妒,菊花应该羞愧,中秋节在画栏的开头加冕。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胸部,而不是比喻。梅花妒桂花,菊花羞羞。在奥图中部
李清照和丈夫在青州闲呆了十年。两人省吃俭用,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了古董字画。他们一起把买的书分类,并贴上不同的标题,以便于识别。
有时,这对夫妇很幸运地找到了宝藏,他们非常兴奋。他们欣赏他们,指出他们的缺点。蜡烛烧完了,我不愿意睡觉。李清照和她的丈夫因为文学造诣很高,把收藏古籍作为自己的使命,收藏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很多收藏家。
李清照的记忆力惊人,被称为才女。当她处于最佳位置时,她已经在北京出名了。赵明诚和李清照第一次见面时,被大自然震撼,一见钟情,于是礼貌地向父亲求婚。在追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他们的婚姻堪称典范。
在青州期间,每天晚上,李清照和丈夫都在喝茶,指着面前成堆的古书,用童心做游戏。他们讲一个典故,看谁能猜出哪本书,哪卷,哪页哪行,先喝茶。聪明的李清照总是第一个猜对。当她高兴时,她举起茶杯笑了。她不知道茶是否溅到了她的衣服上。
李清照
为了省钱买古书,李清照衣着朴素,身上没有花里胡哨的衣服,头上没有珍珠、祖母绿、金银珠宝,家里陈设简单,没有任何值钱的家具。夫妻俩都痴迷于藏书。
他们在还书厅做了一个书柜,里面摆满了书柜。书柜都是有编号的,每个不同编号的书柜放着不同的古籍。为了方便,夫妻二人自己做了登记簿,每次打开书柜用钥匙看书,都要登记。先进的思维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令人惊叹。
李清照的《鹧鸪天 桂花》是历代咏物诗的经典之作。作者的本意是赞美桂花,但不仅限于此。第一,比百花齐放,为什么要浅红深红,然后映衬梅花菊花。丁梅嫉妒,菊花应该感到羞耻。后来,他质疑先贤的独特眼光,让诗人可以毫不留情地思考,以及当年为什么没有收到。渐渐地,写出了桂花的不凡气质。
淡黄色,感觉稀疏。
远,写出了桂花的低调,馥郁的香气是桂花的内在。对比作者写这首词的时的生活环境,桂花,其实写的也正是李清照本人真实品格的写照,她和桂花一样,卓尔不群、有着不同寻常的审美。
然而,伉俪情深的幸福生活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建炎元年,靖康之变,金兵进犯中原。李清照和丈夫被迫离开隐居多年的故乡青州,结束恬淡自由的田园生活,踏上颠沛流离的南迁路途。
建炎三年,赵明诚在前往湖州任太守的路上不幸病逝。而此时,李清照的父亲和公公一样,因为受到新旧党争牵连去世多年。没有了父辈的荫庇,又失去相伴左右的夫君,故国不再,家园难留,李清照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从此,她再也没有当年沉醉不知归路的轻松惬意。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经历了丈夫去世的悲痛,南迁途中又丢失很多收藏的珍贵古籍、书画,李清照的生活变得更加窘迫。至于李清照曾改嫁张汝舟的说法,有人提出过质疑。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李清照的改嫁一说被很多人认为是污点。但在思想开明的宋朝,改嫁的女子比比皆是。
李清照创作的《词论》,堪称词坛评论的经典,开创了历史先河。她的艺术成就被人铭记至今。
晚年的李清照,独自生活,未免凄凉。悲戚哀婉的心境,在她这段时期的作品中多有体现。但她写过一首摊破浣溪沙,词中写到桂花。这首词清新明快,与她同时期作品的风格完全不同。
历尽沧桑后,人的心态会变得沉稳宁静,不会轻易言愁。这应该是才是真实的李清照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樨花。
比起早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作者在这首词的上阙,语言简洁明快,充满生活气息,乐观的心态跃然纸上。
病起萧萧两鬓华,因为生病而长久卧床,两鬓的头发斑白。短短七个字写出晚年病中独守的孤单凄凉。作者没有写悲戚之情,读者却不忍直视。
卧看残月,生动传神地写出作者病中的虚弱,细腻逼真的写法一项是李清照写词的特色。月上窗纱,则委婉地告诉我们写诗的时间,夜未深,人未睡。即使在病中,也不要错过窗外月下的景色。
豆蔻连梢皆可入药,因为久病,作者不能饮茶,而以豆蔻连梢煮的水代茶饮。宋朝,崇尚简约精致的生活。熟水是当时的一种饮品,分茶则是用沸水冲茶的方法,当时的社会风气,对饮茶、分茶很讲究。
豆蔻代茶与首句的病起萧萧相对应,生动地写出作者苦中作乐的心态。弦月初上,映照窗纱,屋内药香缭绕,沁人心脾,这样的夜晚,宁静安详,并不孤单。
词的下阙看似闲散随意,实则匠心独运。枕上诗书,传神的写出作者生病期间的状态,每日读诗书消遣时光,过得充实自在,丝毫没有孤影自怜的孤单。
闲处好,则写出作者晚年生活的一种心境。历经坎坷,半世沧桑,心灵的祥和安静才是最好的状态。李清照曾用14个字表达伤感的心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酣畅淋漓的表达在词坛绝无仅有。在这首词里,作者通篇未写愁绪,读者却能从字里行间读懂她的思绪。
最后一句写木樨花,可谓点睛之笔。木樨为桂花的别称,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优雅淡然的桂花,每日给人带来安慰。酝藉一词,把桂花比喻成杰出的君子,品德高尚。
这首摊破浣溪沙,写寻常生活,隽永含蓄,婉约细腻,轻描淡写的几笔,却有着非同寻常的自然之美。比之先前的鹧鸪天,桂花又有几分多情,为病中的诗人带来慰藉。
无论是中年的傲气,还是晚年的淡然,李清照用两首桂花词对自己的内心做了最好的诠释。经历人生风雨后的平静最让人动容。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