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大讲坛

家庭教育大讲坛

几乎每一位家长都曾经期待过精彩的育儿,但在经历了漫长的育儿之旅后,才意识到现实往往偏离了理想的轨道,甚至让人感到无奈。他们不知道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由中国教育报、深圳市教育局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家庭教育论坛”邀请了中国家庭教育协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秀茹,通过深入了解、遵循原则、建立边界、有效沟通,帮助家长分析探讨如何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深入了解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

陈秀茹认为给予爱需要能力。“父母能爱的就是真爱,而真爱需要学习。”。她认为,父母需要先了解自己,了解爱孩子的正确方式,了解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性格,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成长。

错误的爱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陈秀茹列举了几个错误的爱情及其后果,如溺爱、缺爱和亲子间的盲目爱。爱体现在对一切的替代,对孩子没有原则和底线,导致孩子不懂珍惜,缺乏能力,缺乏责任感。缺爱意味着把物质上的满足当成真爱,在精神层面对孩子缺乏关心、陪伴、理解和尊重,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情感上的孤独感。盲目的爱是冷热不均的爱。父母根据自己的情绪决定对孩子的态度。孩子们没有规则可循。

陈秀茹特别指出,家庭不和谐、教育外包、父母工作繁忙、不成熟等原因容易导致孩子缺乏爱,而真爱是“温暖的爱”,“对方能感受到的爱,是接受、给予、不求回报,但必须有原则和底线”。她认为,孩子长大后应该受到尊重、引导和帮助,犯错时应该宽容,信任时应该陪伴。“给孩子责任和美德的培养。只要在孩子的生命中种下责任和美德的两颗种子,孩子就一定能走得远,飞得高。”

父母应该充分理解孩子。陈秀茹指出,如果父母了解孩子的学习类型、思维模式、行为特征和多元智能,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会更有帮助。她建议家长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三个比较”:自己和自己比较,今天和昨天比较,这次和上次比较。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的学习类型是视觉型、听觉型还是身体型。比如有些孩子听力比较弱,但是被妈妈逼着学钢琴,会让他们很痛苦,在家里很容易跳。

孩子的思维模式不一样,要么理性,要么感性,看待问题的角度肯定不一样。理性的孩子思考更具体有序,而感性的孩子思考更抽象随意。

行为特征包括认知型、模仿型、开放型和逆向思维型。如果孩子是逆向思维型的,就不会按套路出牌。

多元智能包括人际交往、内省、语言、音乐、空间、逻辑数学、身体运动和自然观察。“每个人在这八个方面的智力是不同的。只有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才能不与别人的孩子比较,尊重和接受他们的独特性。".

陈秀茹认为,合格的父母还需要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如性格、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等,否则可能会走一些弯路。“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成绩,还要关注非智力因素;既可以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也可以关注他的心理健康;不能只注重显性教育,而忽视潜在教育,比如孩子的习惯、性格、抗压能力等。”

遵循原则是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根基

陈秀茹认为,在亲子关系中,首先要遵循夫妻关系较多的基本原则

陈秀茹走访了大量的辅导案例,她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婚姻关系和家庭氛围对孩子的重要影响。一个二年级的女孩突然不上学了。后来,她在母亲的哭诉中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当年母亲怀孕时,父亲出轨,母亲始终过不了这道坎,于是她把仇恨转移、发泄到孩子身上。所以,“父母要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处理好自己的情感垃圾,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

如何理解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始于“心”?根据陈秀茹的说法,“有些父母只看到孩子的行为,却没有真正看到孩子。父母只有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认识到孩子意图背后的感受和需求,才能用心去看孩子的内心,真正的爱才开始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流动。”。

陈秀茹总结了亲子关系的五个原则:第一,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优点,接纳他们的缺点。第二,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跟上孩子的成长,减少亲子冲突。第三,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同时要理解孩子的需求,不要把大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第四,你必须信守诺言,信守诺言。不守信用,很容易破坏父母的威信,伤害亲子关系。第五,家长要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陈秀茹还提到了亲子关系中的宽严相济这一重要原则。“‘宽’是指灵活,遇到困难给孩子帮助,但不要在孩子不需要帮助的时候添乱;”严”是指制定原则并坚决执行,并商定相应的奖惩办法;“度”是指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她用铜币的比喻形象地解释了这个原理,“溺爱既圆又圆,没有原则;有的父母外有内有,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也有很多父母是内向的,也就是盲目的爱。一方面,他们爱责怪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心软,没有原则。对孩子真正的宽严相济应该像铜钱一样,圈外人。

建立边界是维护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

“一个健康、运转良好的家庭应该有界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但也有重叠的部分。”用一张张家庭的空间地图来解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果用三个圆圈来代表丈夫、妻子和孩子,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这三个圆圈既有交集,又有不完全重合,即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相互独立的。

各有自己的空间,又有相互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代表彼此间的共处即沟通、陪伴,三个圆交叉的中间部分则代表家文化。

陈秀茹认为空间即尊重,尊重各自的需求,就是有边界的表现。她强调说,家人之间除了空间的边界,还有心理的边界。她举了一个重组家庭因为家庭成员间没有边界导致冲突的案例,一个初中男孩非常反感继母每天都要去自己屋里打扫卫生,后来在老师建议下,这位特别讲卫生的继母学着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空间边界,孩子也开始主动收拾自己的房间,并建议继母一周打扫一次他的房间。“当这位妈妈把握好空间和心理的边界,既读懂孩子又不越位时,两人的关系自然越来越好。”

陈秀茹说,合理的亲子关系界限应该是亲子之间在良好的互动模式下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对方独立的看法、立场、选择,而不是过分地相互依赖、干扰和控制。

有效沟通是深化良好亲子关系的途径

现实中,有些父母很想和孩子沟通,但孩子不想和他们说话,父母就容易归因于青春期逆反。陈秀茹认为,其实孩子逆反的不是父母本人,而是父母的教育和沟通方式。

陈秀茹介绍说,沟通的组成部分中,表情和动作占到55%,语速和语调占38%,语言只占7%。“父母要尽量不带情绪地说话,要注意沟通时的语速和语调,自己有情绪时尽量不处理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有时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一个拥抱,比7%的语言效果要好得多。”

她强调亲子沟通一定要先共情:一是要倾听孩子说话;二是要听他话中的感受,真正与他产生共鸣;三是要有积极的反应,让孩子知道父母确实听到并理解他所说的话。“亲子沟通中,重要的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孩子感受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陈秀茹提醒父母要学会一些沟通技巧:一是通情达理,注意共情;二是多描述少评价,不用观点来代表事实,要多用成长型思维,少用固定型思维;三是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沟通变得有趣、有得说、有效、可持续;四是身教重于言教,用行动来影响孩子;五是多注重非语言方式的交流,比如拥抱、拍拍肩膀之类的肢体语言。

多年的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经验使陈秀茹相信,父母若能做到明责任、乐学习、会倾听、常陪伴,就能从一名合法家长成为一名合格而智慧的家长,也定能培育出健康阳光的孩子。(陈明 本报记者 杨咏梅)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4940.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