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是人内心的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感情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
感是思维概念,是感觉,情是依托依赖。思想的相互依赖就是感情。感情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
什么是感情?
其实情感产生的机制来自于对自我的认知,我们最先学会爱的就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从低等生物进化为高级生物的过程中,越来越能感受到自己。自我的形成,区别出了爱的概念:我十分在乎我自己,因为我一顿不吃就饿得难受,我多么迫切的想要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对于别人,就是饿死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这就是感情最原始的状态。
高级哺乳动物都出现了这种对自我的感知,所以我们能从它们身上看到人类的影子,也能感受到它们属于情感的行为。但对于低级生物,对自我的认知就弱的多,比如蚂蚁,所有蚂蚁都在按部就班的工作,明明没人监工,怎么就没有一只蚂蚁在一旁偷懒呢?因为蚂蚁还太低级,它感受不到辛苦这一种情感,自然也就不存在偷懒这种行为。它没有对自我的认知,没有形成感受,自然也就没有情感,所有的行为都基于基因的本能,有时候看蚂蚁,就像看一台机器一样,很难感受到它们情感的东西。
当我们开始能感受到自己之后,我们就会把自我的概念往外延伸,这便是感情本质的第二个因素,联想。最先触及到的就是子女,爱自己的孩子,就连动物都有,这是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还有什么能比孩子更接近自我的定义呢?所以我们更容易把自己的孩子联想到我们自己身上。我在之前的回答里提到的例外因素,则是对这一点的补充,就算没有血缘的人,只要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久了,也会有感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和这个人绑定在一起,我们也能通过这点点滴滴拿对方和自我联想到一起,我们也会把他纳入我们对自我的定义。
所以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情十分深厚,父母只有一对,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了,所以“我的父母”中的“我的”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但伴侣却不同,离了还能再找,所以当下这个伴侣跟自我的定义绑定的并不紧密,这就是现在婚姻关系薄弱的原因。如果我们假设,世界上只剩下你和另一个人了,那么你同样会无比珍惜对方,这个人可能会比父母更珍贵,因为失去了他,你将一无所有,他在你的自我定义中占比会更大,更明显。
亲人受苦,你会感同身受,那么有的人能够将自我的概念推延的更远,一个陌生人受苦他都受不了,他会联想到如果是自己受苦那该有多么难受,从而不忍看到陌生人受苦,想要救他,这种情感同样基于自我认知和联想。
有的人看到人类受苦,他心里难受,那是因为人类和他有相似的外形,他会很容易把自己联想到对方身上去,但对于动物,他的同情心则会少很多,甚至有人对动物表现出了视如草芥的冷漠,就因为他的联想能力太弱,跟自己不一样的东西,统统是东西。但有的人,不仅看到人受苦他难受,看到动物受苦也会难受,甚至看到低级动物受苦同样难受,他能把对自我的感知衍射到更远的地方,这种联想能力的强大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所以这样的人情感最为丰富,博爱众生。所以善解人意温柔体贴与其说是一种品格,不如说是一种智慧。
产生了自我的感知,并通过联想辐射到其他的事物,间接感知到其他的事物,这便是感情的本质。
==========================
人们需要情感有两个因素。
第一,一切有智慧的意识体所共有的特征,是需要不断的有新的信息来刺激我们的大脑,这种特征在具体表象上体现为害怕孤独,害怕无聊。所以我们一旦在大脑出现信息短缺的时候,我们会想要去看个电影,去玩玩游戏,去找朋友聊天,这些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信息来填充我们的大脑,这种信息的流入会让我们的意识本身感到愉悦。
第二,每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支撑着我们的精神与意志的东西是价值观念,也可以说是信仰。所以,人与人能够依靠情感而绑定在一起,是因为我们相互认可对方的价值观。这种认可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认同与理解,是能够给与一个人的最强烈的支撑与自我存在感的肯定。那么情感是什么?情感是一种对对方最深层次的理解和赞同,甚至是赞赏。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5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