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是如何崩溃的?
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1985年,美国强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
正是《广场协议》使得日元在短期内快速升值,严重损害了日本的出口制造业。东方国家被迫抛弃现实走向空虚,玩转泡沫经济,最终走向毁灭。
因此,这一切都是美国的阴谋。
但是站在2021年,当《广场协议》前后的大量史料被揭露时,我们才发现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
大哲学家r曾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鸡蛋因温度适宜而变成鸡,但温度不能把石头变成鸡。
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剧变中,外部因素只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而内部因素才是变化的根源。
说到“90年代日本经济崩溃”,《广场协议》只能算是外因,日本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才是巨变的根源(内因)。
那么,《广场协议》前后日本经济存在哪些问题?
这个问题是如何被《广场协议》刺激,进而导致日本经济分崩离析的?
一切都始于美元加息。
1
正如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所说,自1981年以来,美国连续5次上调基准利率,从5%上调至15%,以此来压制国内10%以上的高通胀,并以极其激进的货币通缩政策收回了在市场上滥发的美元。
经过一番激烈的操作,美国的通货膨胀得到抑制:1981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0.33%;1982年降至6%,1983年甚至降至3%。
人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压葫芦浮起了瓢:美国通货膨胀改善,国内制造业陷入困境。
由于利率飙升,美国国债、存款、基金等投资产品的收益率飙升;这吸引了大量海外美元回国,导致美元在全球强势升值:
从1981年到1984年,美元对日元升值了25%,对马克升值了57%。
美元升值,给美国制造业带来了惨重的灾难。
一方面,美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直线下降,这很容易理解:随着美元的升值,世界各地的人们将不得不花更多的钱购买美国商品。
1980年,东京的小泉先生只需2100日元就能买到一台美国高档电器。到1985年2月,小泉不得不支付2600日元购买。
如果你是小泉先生,你会怎么做?我想大多数人肯定会放弃美国货,选择更便宜的德国货和日本货。
这导致美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暴跌。
另一方面,由于美元升值,从美国进口的日本和德国商品更便宜。
1981年,一辆价值2万美元的丰田桥汽车在1984年仅售1.5万美元,保养期为3年。结果,连美国人民都不愿意购买美国货,转而购买质优价廉的日本货。
俗话说,他的砒霜,我的蜜糖;在美国制造业大衰退的同时,日本制造业正在崛起成为一支新生力量。借着美元升值(日元贬值)的机会,日本制造业在全球市场落败。
2
以当时美国传统挖掘机巨头卡特彼勒为例:
卡特彼勒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被日本公司夺走了。
这让卡特彼勒董事长摩根李感到愤怒和难以忍受。他曾公开对媒体表示:如果美元贬值20%,我相信卡特彼勒的挖掘机可以再次“推倒”东京。
碰巧,摩根李是“全国商业圆桌会议”的领导人之一,所以他带了一群和他处境相同的制造业老板去游说国会。
经过一番利益交换和政治博弈,美国国会最终达成一致:将日本列为“不公平贸易国”,迫使日元对美元升值,从而提升美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
然后
,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剧情了:
美国威逼利诱,日本半推半就,双方于1985年9月22日,联合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签署了《五国财长关于干预美元汇率的联合声明》,承诺:在1985年9月23日开始的6周内,日元对美元升值10-12%。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广场协议》。
而之所以说签署《广场协议》,日本是半推半就,是因为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以及财政金融部长竹下登,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们觉得日元对美元升值10-12%,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一方面,迎合美国的需求,可以在国内打造自己的亲美派人设,有利于自己的官位永固,美国是日本的太上皇嘛。
另一方面:日元对美元升值10-12%,虽然打击了日本出口竞争力,但同样也可以减少原油等能源产品的进口成本,有必有弊。
既为国家考虑了,又巩固了自己的官位,公私兼顾,完美!
但中曾根、竹下登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快教他们做人了。
浅薄的中曾根、竹下登,对金融的理解近乎愚昧,他们不明白:日元升值,不是你想升值就升值;想停下来,就停下来。
3
《广场协议》原本计划:英美法德日五国,在6周内,联合抛售180亿美元绿币,购买日元;达到让日元对美元,升值10-12%的目标。
但事实上,五国只用了一周,抛售了108亿美元,就圆满完成了任务。
原因既在情理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
说是情理之中,是因为美元经过5年强势升值,在《广场协议》签订时,已处于高估位置;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市场,推动美元贬值,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说是意料之外,是因为五国政府没想到全球私人资本和投机热钱的力量如此之强大,原本设想五国政府引领,私人资本跟进,6周才有鞥能完成目标,但结果是:1周就加速完成了。
这就意味着,1985年,全球私人资本和投机热钱,已经成长为比政府更强大的市场主导力量,在全球货币汇率这件事上,五国政府投入的102亿美元,相比于投机热钱的数千亿规模,只能算是毛毛雨。
而当投机热钱,在日元升值这件事上,赚到第一桶金时,他们的贪婪是不会停下来的:
于是,在日元完成对美元的升值目标后,投机热钱,仍在疯狂做多日元,抛售美元。
日元升得越快,它们赚得越多;贪婪的魔盒被打开,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哪怕你贵为首相。
4
于是,在全球热钱的疯狂投机下,日元升值节奏完全失控了,本应该在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完成的升值,被加速到3年,就超额完成了。
《广场协议》后,日元币值继续飙升:
1986年,日元对美元升值25%;
1987年,再升值26.5%;
1988年,又升了4%。
1985年9月-1988年12月,日元累计对美元升值93%,几乎翻了一倍。
面对如此疯狂的升值节奏,日本制造业,彻底懵了:
1985年,价格为200美元的日本电视,由于日元升值,1988年年末,出口价格就高达400美元了,日货还有个毛的竞争力呀。
这导致:1986年,日本出口总额暴跌了16%;1987年,又跌了6%。
出口企业,是一篇哀鸿。
不过呢,日本人就是轴,在日元升值的头几年,还是坚守制造业:我失去的,一定可以重新拿回来;你不是升值嘛,那我就拼命压缩成本,让出口价格保持不变。
结果,在1985后,日本制造企业,出现了各种奇葩的省钱小技巧: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饶是如此,日本出口制造业,在坚持了几年后,还是彻底崩了。
5
崩的原因很简单:在日元升值1倍面前,什么技术、工艺或者勤奋,都是徒劳的。
更可怕的是:东南亚和中国大陆的制造业,特别是中低端出口制造业,开始慢慢起来了;在日元升值1倍时,不仅与日本制造业争夺全球市场,就连日本国内市场,也在被蚕食。
当时,1块日本产的石英表价值40美元,中国制造的却只需要1美元;尽管中国产的质量稍微差点,但如此大的价格差,要是你,你选择哪个?
在美国前面围堵,东南亚、中国大陆后边追赶的大背景下,日本的中端、低端制造企业,无奈走向了两个结局:
一,大型日本制造企业,干脆把把生产线搬向东南亚和中国大陆;这些区域的人工成本更低,不受日元升值影响,日本企业还可以赚到比国内更多的利润。
日本大型制造企业和跨国资本的这些举动,间接促进了亚洲四小虎的崛起,以及更大一条巨龙的飞升,这个历史蝴蝶效应,我们将在下期的《从天堂到地狱,亚洲四小虎列传》中,详细开讲。
二,中小微企业呢?它们没有能力把生产线搬向海外,干脆把厂子关了或停了,拿着钱,加入了炒股、炒房的大军。
这些中小微企业,也真是幸运,它们刚想瞌睡,日本政府就送来了枕头:降低银行借款利率。
6
话说,由于日元升值导致制造业大萧条,日本政府心里很着急。
情急之下,他们想出了“降低银行借款利率”,消减企业融资成本的馊主意。
1986年1月-1987年7月期间,日本连续五次降低基准利率,从5%拉低至2.5%。
想救火是好事,但提着油桶救火,就是你们的不对了。
事实上,《广场协议》后的日本制造业,缺得不是资金,而是市场;如果日本政府能够控制住日元不过快升值,日本出口制造业,或许还是多活上几年。
当然了,日本政府不是没有为控制日元升值,努力过;在《广场协议》后的半年,竹下登财政部长,就觉得不对劲,日元升值太猛了,必须要干预。
但想要干预,必须要拉着英美法德,以及华尔街们一起干。
结果,美国总统里根回答很干脆:美元应该进一步贬值,日元再忍耐一下。
华尔街们更绝:日元升值,让我们赚得正爽呢,你让我们停下了?臣妾做不到呀。
就这样,日元一直拖到1989年,才停止升值,黄花菜都凉了。
更重要的是,由于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以及中国大陆的先后崛起,日元即使不升值,日本的中、低端制造业,也是保不住的。
日本这时候,更应该做的,是放弃“出口制造业立国”的旧思维,寻找新出路:一方面,制造业升级,扩张其高端制造业规模;另一方面,抓住IT互联网革命的机遇,创造出新产业来,取代中低端制造。
可,日本路径依赖太严重,不愿意冒险转型,只想躺在舒适区里疯狂内卷。
当时的日本政府呢,缺乏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的宽阔视野,对IT互联网革命,敏感性极低,对现代金融的理解,介乎于无知。
于是,在生产过剩、资本过剩的状况下,仍然做出了降低利率,疯狂放水的举动来。
7
中小企业主一看,这么低的银行贷款利率,正好用来上杠杆,炒房炒股呀。
于是,在中小企业主的第一波炒作下,全民跟进,华尔街的海外热钱也推波助澜,东京地价开始飙升:
1987年一年,东京地价就暴涨了65.3%。
1990年,东京公寓的价格,已经超出这个城市平均年薪的20倍。
日本股市同理:
1987年10月,日经平均股价为2.66万日元;1989年末期,平均股价就飙升到了3.89万日元;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涨了50%。
到达1990年前后:
日本上市企业的总市值,膨胀为美国企业的1.5倍,全球股市的45%;
地价更夸张,领土面积只有美国4%的日本,地价总和却达到了美国的4倍。
这种夸张的程度,你说它没有泡沫,那真是有鬼了。
但当时大部分的日本人不信邪,他们对提醒房价、股价有泡沫的少数人,大加挞伐,嘲笑少数理性派是:坚持地心说的老古董。
他们说:东京房价没有地心引力;日本创造出了经济发展的新范式。
他们还说:日本超越美国,指日可待,21世纪必将属于东洋人。
在五光十色的大泡泡面前,日本全民失智了,只觉得泡泡好看,忘记了泡沫最终都要破灭的。
8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当日本人沉醉在美丽的泡泡中,不可自拔时;华尔街们却是清醒的。
他们一想:好家伙,你日本GDP不到我们美国的70%,股市却膨胀到了美国的1.5倍,这不是泡沫,是什么?赶紧溜吧。
于是,华尔街们抛掉了自己手中的股票,高位套现走人。
接着是日本政府内部的少数精英也清醒了过来,他们觉察到国内银行把巨额资金贷给炒股、炒楼者,风险很大;一旦房市、股市出现风吹草动,日本银行很有可能出现大量收不回的烂账,进而引发破产。
这时候,日本政府的骚操作又来了,他们不懂得“重病不能用猛药”的道理,须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嘛。
但日本政府却用了万岁冲锋的武士道精神,来对待股市、房市的大泡沫。
1989年5月,日本将基准利率从2.5%,提高到了3.25%;
10月,加到3.75%;
12月,4.25%。
1990年,拉到了最高的6%。
1990年3月,日本财金融部开始严格限制银行对房地产的贷款。
海外资金潜逃,日本银行又紧急收缩贷款;房市、股市突然就没有新鲜的韭菜接盘了,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崩盘时刻到了:
1989年12月-到1990年10月,日经股指从3.9万点高位,急速跌到了2万点,跌幅49%。
进入1991-1992年,日经股指还是跌,到1992年8月18日,跌至1.4万点,和1985年一个水平。
与此同时,房价也没好到哪里去。
1991年开始下跌,一直跌倒了2005年,才稳住下滑态势,日本全国城镇房家、地价一共下跌了75%;同样的,价格也会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这真是,辛辛苦苦十来年,一夜重回解放前。
9
股价、房价双暴跌,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日本银行体系的崩盘。
由于日本贷到股市、房市的巨额资金,被套牢,无法收回;银行本身的资金链断裂,纷纷宣布破产重组;日本整个银行体系,面临总崩盘的风险。
为了救助这些银行,日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92-2005年,日本采用“存款零利息”的方法,把日本家庭本应该得到的2830万亿日元储蓄利息,转交给了拥有大量烂账的银行,帮他们度过危机。
经过这番刮骨疗毒,日本银行避免了总崩盘,但代价是日本的消费需求崩了:2830万亿日元的利息,本应该支付给日本家庭,让他们去消费。
更严重的是:经过1985-1992年的房价畸形上涨,日本的年轻人口也崩了,大量年轻人在天价房面前,被刺伤了尊严,从此变得一蹶不振;谈恋爱都不想了,更何况生育呢?
这致使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在1984年之前,还呈现缓慢增长趋势;1985年之后,就是一路暴跌:
1985年,总和人口生育率为1.76%;等到房价恢复正常的2005年,数据已经跌到1.26%;想要补救,为时已晚。
年轻人口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没有人,还谈什么超越美国呢
10
消费崩了、年轻人口崩了,再加上我们前面说的实体制造崩了。
日本经济最重要的三大因素都崩了,那么它从此陷入失去的30年,是再正常不过了。
而从《广场协议》到日元升值、实体制造崩盘;再到日本经济脱实向虚,大玩泡沫经济;最终引发泡沫破裂,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的演绎逻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①《广场协议》只是日本经济失去30年的外因,日本经济自身的问题,才是内因。
②这些内因包括,日本长期以来过于依赖“出口制造业”,并对出口制造业形成了路径依赖;以至于在美国前面围堵,东南亚、中国大陆制造业后边追赶的情况下,依然一根筋的固守,想要靠压缩成本,把失去的拿回来。
结果是,历史滚滚大潮面前,日本非但没有留住中、低端制造业,还错失了把精力、资本、政策,聚焦到IT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培养上;产业升级相当失败,彻底失去了和美国一较高下的潜力。
③这些内因还包括,日本的官僚阶层,特别是最高决策的精英们,视野狭隘,傲慢不化;面对全球制造业迁移的大潮,以及IT互联网革命的崛起,缺乏起码的敏感,坐看世界风云变幻,他们只想躺在舒适区里养老。
从日本高层针对日元升值、经济泡沫,采取的一系列金融政策来看;日本官僚阶层的知识面,整体是落后的,他们对金融的认识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当时全球金融发展的实际。
不是霓虹过度发展金融,害了日本;而是日本,根本没搞懂金融。
当然了,导致日本经济1990年代破裂的内因还有很多,如不注意培养内需问题,日本企业体制僵化问题等等,这里有时间我们单独开一篇详细讲述。
总之,19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最大的问题,是他们自己。
是日本的整个经济体制、企业结构、官僚统治水平,甚至残存的封建武士道文化,不适合互联网时代的全球生产方式了。
日本想要重新崛起,需要的不是在现有基础的缝缝补补,而是打破旧系统的一场社会革命。
这就十分考验日本人的智慧和勇气了。
好,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喜欢的朋友,请关注、点赞、留言。
下期我们来讲《从天堂到地狱,亚洲四小虎列传》。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5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