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科技的胜利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第一,中国基础设施完善。第二,有大量的创新型公司,越来越赶上美国硅谷的同行。另一个是创新型公司背后的中国政策支持,比如向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两家非国有科技集团发放金融牌照,这使得中国的移动支付系统领先全球。”
美国是中国科技追求的目标。
德国《经理人杂志》 (Manager Magazin)近日发表了经济作家扎克迪克沃德(Zach Dickewald)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创新快速崛起还有第四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往往被西方忽视。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变化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中国人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比其他国家都强。
“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公众如此开放,我们应该考虑年轻的中国。”作者在这里写了两件事:第一,7亿40岁以下的中国人;二是近十年来,中国摆脱了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制造工作台”,进入“创新型国家”。
中国宇航员在太空。
文章指出,“中国特殊的创新方式与人类经验有关,这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根据全球变化指数,根据1990年至201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发展,中国人均GDP在过去30年增长了32倍,而排名第二的波兰增长不到10倍。其他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都在3倍以下。简而言之:中国的变化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快。人们已经看到了。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发展迅速。
自1990年以来,美国的千禧一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互联网,其次是手机、智能手机、社交媒体、交友应用、手机银行、电动车、大数据,最后是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比如CRISPR基因剪刀。自1990年以来,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约2.7倍。
这听起来令人印象深刻,但前提是你要将其与中国进行比较。在那里,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2倍。1990年,中国对全球所有商品和服务总价值的贡献不到2%。2019年接近19%。
中国人接受创新事务的速度更快。
如果你看一些具体的细节,你会对这个成就有更生动的理解。在2011年至2013年的短短三年时间里,中国消耗了约64亿吨水泥,而美国在20世纪的100年间仅消耗了44亿吨水泥。30年前,中国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有550万辆,现在是当时的500倍,电动汽车数量居世界第一。从1986年到1990年的五年间,中国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只有13万,现在仅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就有近40万。
比较中国和美国可能不完全公平。因为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太晚太快,可以跳过其他经济体必须经历的一些艰难的发展阶段。因此,文章的重点是印度,这也是一个新兴国家。
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都很高。
中国和印度经常被西方国家拿来比较。这两个国家的现代政权几乎同时建立。印度成立于194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言,1992年两国持平:约为350美元。
印度和中国人口非常多。印度的平均人口比中国年轻——人,这往往是西方的解释,印度人应该比中国对新技术更开放。
国人更高。两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相似,尤其是在 MINT 学科领域(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技术)。
然而,作者仔细观察到,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印度,只有一半的人口使用互联网,许多印度人不愿意扫描二维码来支付。印度约有 1 亿人使用手机应用程序进行移动支付,而中国约有 8.5 亿人。
谷歌曾雄心勃勃地在印度发起“下一个十亿用户”计划,但在对新技术的怀疑下几乎没有改变。 即使其他组织对印度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也没有带来预期的成功。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巨大差异不能用跨越式解释。在中国,移动支付和二维码被证明比现金更快、更容易、更安全、更便宜。
它的背后是什么?可以在经历的变化的数据中找到解释。在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过去 30 年中或多或少呈线性增长——从每年 350 美元多一点增加到 2000 美元。而在中国,增长几乎是指数级的。它从每年不到 350 美元上升到超过10000 美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中国人愿意扫描二维码,而很多印度人不愿意。
这表明人的心态对变化和创新产生了不同的态度。近年来,中国人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众更适应根本性的变化。通过这样做,他们了解到创新技术可以成为生存的关键。
短期来看,中国人口众多、适应能力强,具有明显的产出优势。因此,这个国家应该在未来的创新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以前,中国被指是世界的复印机,从模仿中不断进步,并成长为创新国家。
文章认为,西方企业未来在与中国的竞争中,不能回避“模仿中国”。
一些最聪明的非中国公司现在意识到了这一点。这就是他们从中国竞争对手那里寻找创意的原因。就像脸书一样,在2019 年为其聊天服务添加了支付功能,实际上是模仿了微信。微信展示了社交媒体和在线交易如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的范例。亚马逊在阿里巴巴的“双十一节”上举办了“Prime Day”。Instagram 从 Tiktok 的成功上提出了 Reels 的想法。这个清单还在继续……
“一直以来,很少有国际大公司让其中国团队为制定全球战略提供重要支持。”文章指出,如果现在仍这样做,他们正在浪费宝贵的机会。有关中国本地战略的见解可以彻底改变这些大公司的全球战略。如果这些西方品牌未来想继续与中国品牌竞争,他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现在是一个强大的创新力量。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