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阵痛和统治转型时期,普通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仅存的财富?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721篇原创文章: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721篇原创文章:

其实很容易区分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的内部经济民生环境是好是坏,也就是这个经济环境下的货币库(可以是资产,可以是行业,也可以是市场)是否具有持续稳定的盈利效果。

这样的效应不一定是真金白银的财富增长,而是连纸面财富、虚假繁荣甚至一定的经济泡沫都存在。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这样的货币蓄水池,或者说这样的货币集中区死了,那无疑是一个萧条的环境。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纵观日本的经济环境,无论当时的利率有多低,甚至是负利率,人们的消费和投资意愿都很低,他们宁愿把钱存在银行,即使受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全球性灾难的打击,日本国内的经济环境也不会只有通货膨胀。

虽然广场协议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在产业突破和核心经济优势方面已经完全失势的日本,在二战后经历了短暂的繁荣,还没有从中国大萧条的氛围和环境中得到实质性的缓解。长期抑郁。

2021年,经过清点,发现只剩下60多天了。我想回顾一下今年中国的经济环境。不知道你在屏幕前有什么样的心情和体验。

当然,每个人的经历和处境不同,但客观来说,虽然不尽如人意,但还是应该算是主流。

这很不容易,甚至可以说这是中国经济韧性的奇迹表现。

特别是2021年,中国经济最大的两个蓄水池股市和楼市,经历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遇到的大变化、大变局和大调整。下半年以来,楼市唱空,股市高效轮动,钱不易赚的论调此起彼伏,占据了主流市场。

主流的货币蓄水池,盈利效应的明显减弱,以及民众和普通群体面对如此现实的经济环境,当然还有万亿规模的教育培训等重大经济举措和调整,以及国家双限限电限电。即便如此,中国也没有经历过经济萧条、大量失业、通货膨胀混乱,以及收入崩溃引发的社会动荡。

这是奇迹吗?这是经济韧性的体现吗?

当然,肯定是不舒服,不适合。随着经济环境中诸多政策措施的重叠,风向终于开始转向,人们的心理预期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楼市中,决心让房地产投机者不再继续购买,觉得有必要持有货币并观望;

高位接盘者要权衡风险预期,考虑站岗甚至下跌的可能性。

股市中,各种神奇的事件从未像2021年那样频繁曝光。板块的轮动和市场的反复高效变化,都预示着中国经济结构和金融市场正在发生深度调整,重新做人,重获新生。

最普遍的货币储备趋于平静,很难掀起大浪。

然而,焦虑正在酝酿。无论是已经获得资产红利的既得利益群体,还是还在原始资本积累中的普通个人和家庭,基于“信用货币必然继续增加”的认知,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钱去哪了?钱放在哪里?在哪里可以安全、稳定、可持续地赚钱?

难道不是真的吗?

这是处于阵痛期的经济环境,市场规则,以及重塑转型的阶段,必然会遇到现实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中国,经济效率和统治转型的效率是前所未有的。三年可能是天差地别,一点都不夸张。

本文没有野鸡经济学的论证,也没有让人感到幸福的心灵鸡汤。而是从解读和分析2021年中国经济环境中的一些现象和本质入手,对普通人应该如何适应这样的特殊经济时期和环境,如何捍卫和管理现有财富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研究。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有点长,所以阅读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需要思考。内容并不能取悦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阅读群和写作群的相互交流。

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经济阵痛期,规则转换期,普通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仅存的财富?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2021年,几个具有重要趋势信号的经济现象剖析:

    经济趋势和经济环境,是高度复杂而且具有惯性的,现在主流的观点有两种:

    第一种,是唯数据至上,完全脱离实际,数据一旦不好,就判定经济不好,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经济学家最喜欢做的事情;

    第二种,是高度以自我为中心,当自己所在的行业,公司出现经济问题的时候,就主观对经济下结论。

    这就导致了很多关于经济环境和趋势的判断和观点,难以避免地被赋予了偏激和片面的色彩。

    我是理科出身,看问题,讲究因果逻辑,讲究以微见著,讲究客观理性,讲究中立真实,2021年中国经济环境到底如何,其实谁说什么,并不重要,从普通人来,回社会中去,经济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还要看经济环境中的一些现实表现,个体动作,还有货币现象。

    2021年,中国经济环境中,有几个比较重要,具有风向标的经济现象,值得一说:

    首先,是“考公热”现象,非常明显: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下半年的节点,温度异常的高。

    有机构统计,截至10月19日中午13点,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报名人数540992人。

    其中,“西藏自治区邮政管理局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招录1人,报名人数达4912人,成为目前报名人数最多、竞争最激烈的职位。

    该如何看待“考公”的高温现象?

    很简单,市场经济,民营经营的环境,盈利能力和财富分配先不说,至少是在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层面,不确定性太大了,经济个体是高度厌恶不确定性风险的,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并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体制工作,成为香饽饽,再自然不过。

    其次,是消费降级和分化,成为现实:

    2021年,恐怕没人再敢说消费升级的话题了吧?从海底捞,到高端消费的全面溃退,这个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了,取而代之的,是拼多多的崛起,是各种折扣和低端消费品的爆发。

    说明了什么问题?收入未必降低,但是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导致个体和家庭的消费心态趋于保守,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趋利避害经济表现。

    最后,是投资活力和创业积极性下降:

    不管是楼市,还是金融市场,2021年,热度退却的很明显,就连实体经济领域,也是一样,这不是个别城市和地区,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从经济环境种种真实的现象和表现来看,毫无疑问的,2021年,中国的经济环境,处在了一个高度不确定性,不稳定的艰难阶段,而结合国家政策和经济举措来看,这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的经济阵痛期和规则转换期。

    值得注意的,这样的调整,虽然是必然的,未来也是值得期待的,但是对于身处经济环境最基础层面的普通群体而言,毋庸置疑,是具有冲击力和影响的。

    经济阵痛期,规则转换期,普通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仅存的财富?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没有通缩可能的中国,现金为王是最大的伪命题和风险所在

    事实上,从货币政策和环境上来看,2021年,其实早已在上半年,春节以后,就开始了持续的货币紧缩和货币政策常态化,这对于疫情冲击影响完全没有结束,百业待兴的经济环境而言,就造成了一种“伪通缩”的现象。

    为什么说是“伪”的通缩呢?

    从货币主权到货币总量管理上面来看,中国不敢增发钞票吗?

    开什么玩笑!随便印!要多少有多少!但是现实是,这对中国经济环境中的资产,会产生长久的价格哄抬效应,所以事实上,货币总量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在从金融机构到社会的信用环节,卡的很紧,让渴求资金的房地产和股市,翘首以盼,极度渴求,但是,就是不放。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体量排第二,有全世界人口基数最大的消费市场国家,只有通胀风险,没有通缩可能。

    放眼全世界,只有日本这个国家,因为被美国打断了经济的脊梁,搞垮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内经济连续几十年都寻找不到现实增长的方向和空间,才形成了事实上的通缩情况,只能通过发债维持经济,靠借钱过日子。

    这和中国主动收缩货币,完全是不一样的性质。

    所以,通缩环境,“现金为王”的经济策略,在中国就是一个最大的伪命题!

    阶段的主动货币收缩,不代表中国长期就是要在货币层面卡住,大家一起勒紧腰带过苦日子,而是因为国内国外一些阶段,现实的情况和需要,做出的主要调整,疫情冲击以后,经济环境需要货币刺激,中国反其道而行之,当然有国家层面的考虑和打算。

    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需要清醒认知的一个关键就是,中国阶段的通缩环境,是国家主动选择和制造的,而这种状态,绝对不会是长期的常态和持续很久的状态,路还是要往前走,经济还是要发展,日子还是要过,只要特殊阶段的特殊需求一旦任务完成,必然会迎来新的货币刺激周期,所以,拿钱在手上,一旦形成惯性,经济和货币环境只要风向一变,就会被无情的甩下。

    而且,现金货币是承载和转移财富效率最高的载体,大量持有现金,在一个经济环境中,很不安全,无路那是消费主义,还是各种骗局套路,以及各路的妖孽鬼怪,都会盯着你手上的现金。

    无论环境如何,一定要有资产固化意识。至少,也要让你手头现有的财富,不那么容易被掠夺,欺骗,转移,包括你自己。

    经济阵痛期,规则转换期,普通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仅存的财富?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每逢变革,必有乱象,防不胜防

    现金为王,是伪命题,拿着现金,别说什么大环境实现穿越熊牛,跨越周期,就是在正常的经济环境和日常生活中,都很容易成为被狩猎的对象。

    不要低估盯着现金的各路妖魔鬼怪的手段套路,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定力和智慧。

    经济大环境,赚钱效应不好,现金必然会沉淀在民众手上,流动性降低,而这就会给各种乱象骗局,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有什么比直接通过钞票的转移来得更快的财富掠夺呢?

    中国有这么两个关于财富的逻辑:

    小富靠勤,大富靠命;

    勤劳致富,创造财富;

    这两个逻辑本质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关于财富的真相,却丝毫没提。

    那就是:到一定规模的大额财富,一定是通过转移实现的,资本家的本质,就是通过对生产生活资料的掌控实现剥削的,如果开公司办企业的老板不掌握一定具有价值差值的资产,谁会去给他们打工?

    经济社会的财富真相就是,收割与被收割的关系。

    如果经济环境整体是个增量环境,总量不断增大,那么只是分配的问题;

    但是如果经济环境整体进入了存量博弈,总量限制住了,那么这样的收割,就会变本加厉。

    这就是每逢经济环境调整,必出乱象的根源所在:套利,巨富,资本阶层的贪婪和欲望,驱动着收割效率的提升,但是总量不足以满足,这个驱动就会铤而走险,就会变本加厉。各种套路和手段就应运而生了。

    原本就是被收割被剥削的角色,想要挡住和防御这样升级版的手段,基本不可能。

    其实从2017年开始,什么P2P,什么1040,什么电信诈骗……等等乱象的横行,就已经揭示了中国经济环境从增量往存量的转变。

    而真正躲过乱象收割的群体,都是什么人?

    不好意思,就是那些把钱砸到房子上面,股市里面被套牢舍不得割肉,以及对现金流高度敏感(厌恶负债,拒绝杠杆,消费适度)的群体,躲过了这一轮乱象。

    不是不想收割这些人,只是收割的套路,诱惑,手段,割无可割。

    这或许,能够给所有普通群体,一些重要的启示吧?越是经济调整,横盘阶段,乱象就越多,陷阱骗局套路,利用人性打击痛点,防不胜防。

    防御无孔不入,套路百出的财富转移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资产化。

    经济阵痛期,规则转换期,普通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仅存的财富?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4

    策略思考:普通人应该如何保卫财富?

    环境,现实,威胁,风险说清楚了,那么在这样经济大环境中的普通人群体,该如何规避收割,应对不确定性,先不说如何发达,能够有效的保护好自己仅有的财富呢?

    文章最后,谈几点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不一定绝对正确,也不可能适合所有人,但是都是经过深度思考,全面分析以后得出的肺腑之言。

    1、首先是资产化和货币固化的观念,在经济大环境经历波动调整的阵痛期,以及规则玩法的重塑和转换的阶段,是抵御所有形式财富转移,必备的认知和基础,没有之一。

    将自己的现金财富,转化成流动性较低的安全资产,用流动性的损失换取财富的安全性的提升。

    我现实有个朋友,从2019年开始,每个月都会把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进行基金定投,结果快两年了,收益并不理想,但是他心态很好,认为如果钱在手上早就花光用光了,基金赎回总是要时间,有再大的消费欲望也能被冷却,而且钱换成了金融资产,总是有个行情的期待值吧?

    这是个高手。

    2、对于收割和转移财富的陷阱,套路,其实单纯的警惕和防范没有任何意义。

    总是有针对人性弱点量身定制的套路,年轻人炒鞋,上班族炒股,中年人炒房,老年人买保健品和养老服务,从互联网到现实,总之,陷阱数不胜数,总会有一款适合手有余钱又想投资的人。甚至只要你有想法,配套金融杠杆,贷款套路,债务陷阱……只有你遇不到,没有人想不到的。

    对于这样在经济调整阶段必然出现的收割和转移套路,防,是防不住的,防不胜防。

    最关键的,其实只有两个维度:捂紧钱包,管理欲望。

    (说得挺容易,其实现实诱惑哪里会这么简单?建议大家下载一个公安部的反诈骗APP,国家反诈骗app,真的遇到什么“好事儿”,提前上去对照查询一下也好。)

    当然国家大力打击境外诈骗,清理P2P和整治金融市场各种黑幕,包括对反诈骗的上心,同样也说明了经济环境的现实情况。

    3、经济阵痛期,其实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这样的阶段,以静制动才是王道!

    什么意思?

    久赌必输,经济环境中每一轮的洗牌,转换,转折,其实到最后来看,损失最大,难以翻身的,往往都是赌性很强,在风险环境中被盈利惯性和欲望驱动,一心向着抄底,逃顶,还有追涨杀跌,不求甚解的赌徒们。

    这和在什么国家,什么时代,什么体制,没有必然的关系。

    历史不会重演,但是总会押韵,老想着抄底捡便宜的人,往往最终都被大环境给抄了家。

    越是环境不确定,越要静观其变,把所有的自以为是和机灵劲收敛起来,乌龟能活得比绝大多数动物久,总是有它的道理所在的。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在好赚钱的时候获得的财富,也最容易被瞎整腾败个精光。

    所以,无论是房产,还是金融资产,如果没有更好,更确定,更安全(缺一不可)的渠道和方向,拿着不动,在这样的环境和情况下,才是智慧。

    行情波动,政策不定,规则重塑,谈什么机遇,谈什么未来,那是普通老百姓能弄明白的?就算能弄明白,谁不是确保自己能够无病无灾,顺利平安的为之努力,并且见证兑现,才更有意义?

    拿不准,看不清,不丢人,自以为是,抖机灵,那就太丢人了。

    4、对于还在收入积累,原始资金积累的群体而言,经济转折阵痛期,能够看到的所有机会,风口,发大财的机会,基本上都不太靠谱,不是稍纵即逝,难以把握,就很有可能是变本加厉的财富转移套路和陷阱之上的精美包装。

    这个结论基本上没有例外,前者,类似于新冠爆发的2020年的口罩生意,后者,就不用多说了,或多或少大家都能遇到或者见过。

    如果没有高确定性的把握,以及利益关联的人情资本,那么还是老老实实,在具有普适性的货币蓄水池里面,去寻找确定性。

    特别是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新一线城市拼搏的年轻群体,不要被什么政策变化和各种言论给带偏了,在这些城市,有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还真的不太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

    更重要的是,房子对财富的固化,可以让你们很容易就躲过很多看似“发财的机会”,但是最终却是毁灭财富的陷阱。

    5、是不是北京人,是不是八旗子弟正黄旗通天纹,是不是上海人,土生土长腔调浓厚派头十足,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样中国地位稳固,历久弥坚的中心城市,核心城市,有没有具备转移财富能力的资产?

    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生意是什么?将你的骨头熬你的油,还要让你掏钱买下来。

    市场经济的底线是私有制,规则之下,有需求的资产永远是转移财富的收割利器,没有例外。

    如果没有这个本质认知,那么永远都要被收割,这和经济环境没有关系,无非就是割得疼不疼的问题。摆脱收割,首先就是要从生活,生产资料的私有开始,否则,别说赚钱多少,本质还是不会变,低收入有房子租,高收入还租房子,不是一样的被收割?

    炒房当然是风口浪尖,千夫所指,但是我不相信天天骂房价的人,都是露天睡桥洞的吧?

    如果你有这样的资产,环境其实是无法动摇收割本质的,除非规则彻底改变。

    要知道,环境好变,规则难动,是吧?

    大概就分享这么多吧,谨以此文,和所有同样在经历经济阵痛期,规则变化期的所有朋友们,共勉。

    经济阵痛期,规则转换期,普通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仅存的财富?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5573.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