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书说质量是生命线。这个命题说出了质量的一些属性,可是质量到底是什么?
华会科技认为,质量是伴随着生产过程出现的一种属性。所以质量管理必然应该伴随着生产管理同时进行。如果生产过程中没有做好质量管理,其他任何的方式都是徒劳无益的。采用再多的工具或者检查手段,都对质量没有帮助。
搞好质量管理的办法有两个:第一是采用有效的质量风险管理工具,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降低和控制质量风险。第二个是形成社会相对统一的质量文化,有一种能够对任何的不符合都进行纠偏或者拒绝的风气,一种一丝不苟的社会质量氛围。脱离了这两点,我们看不出其他的工作对质量管理的有益之处。
拿企业的产品生产来说,如果没有有效的质量产出,肯定不是投资人的事情,但是投资人将会是直接受到损失的人,他的投资没有得到社会投资的应有回报。管理人员的责任么?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质量文化确实负有直接的责任。他的嗜好与选择对其他人员的影响太大了,关键的是,产品生产现场的具体情况一般的管理人员都是不知道的(除非管理人员亲自下到生产一线)。而直接对产品质量有决定作用的就是广大的生产人员。在生产的过程中逐步就锁定了产品的质量属性,是否给产品带来了质量风险。这种风险或者质量损失在其他的过程中(比如检验、统计管理、检查)过程中是不能很好的控制的。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生产人员的认识和工作状态,是锁定产品质量属性的关键所在。所以需要通过两个方面的因素来控制质量风险。
第一,就是要用一定的时间让生产人员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质量风险,了解生产过程是如何锁定质量属性的,通过何种措施才能够有效的控制质量风险,降低产品的质量缺失。可惜的是,在多数的企业里面,并没有进行这样的质量风险管理工作,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少数被提拔做了干部,多数因为得不到合理的安排而被迫重新寻找如果和职业的突破口。
同时,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也愿意招收新员工,因为他们愿意听从管理。但是这样的一个"死循环"对质量管理是没有帮助的。甚至是损害了质量管理。进一步的说,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
第二,如果没有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那么即便是认识到了质量风险的存在,熟知了风险的控制措施,那么即便是他不执行这些风险控制措施,任由风险的扩大或存在而"视而不见"。这种情况与"数据有意识造假"的情形有什么不同呢?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质量管理文化氛围的营造,不允许造假,严格执行质量风险控制的需要,做到一丝不苟,不造假任何一个数据,即便是这个数据本身对质量"没有"影响。
排除上述两个方面的努力,你设置再多的管理人员,对质量有帮助吗?你花费再多的资金,对质量有帮助吗?你聘请再多的再高端人才,对质量有帮助吗?所以,应该考虑减少不必要的管理以及监管,更多的落实到产品生产的一线上。将质量管理落实到生产管理的具体过程中,做到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和降低质量风险,在生产过程中逐步锁定产品的质量风险,真正的做到我们的产品是免检的,是完全可以参数放行的。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5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