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是高水平教师的必备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教育结构的改革与重构,教育环境、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跨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数字原生代的受教育者,都对教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既是知识的坚持者和传授者,也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为迎接新的挑战,必须着力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面向未来的优秀教师。
信息素养日益成为智能时代高层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个人在信息社会生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素养。教师信息素养继承了信息时代普通公民信息素养的核心观点和理念,同时充分结合了教师角色独特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教研、终身学习等要求,以及教研场景的现实需求,成为新时代高层次教师必备的素养。随着信息素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师信息素养逐渐从关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到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要素的综合素养,并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战略安排。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列为八大行动之一。2018年8月,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着力推动教师积极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
时代发展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新要求
教师信息素养是以信息和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综合素养。面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现实问题,教师不仅需要对信息识别有敏感认识,对信息价值有判断,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接受能力,还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掌握常见的信息知识和技能,从而以正常、高效、恰当、健康的方式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不断学习和互助,实现专业能力的长远发展。总体而言,当前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理解为:教师运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意识、思维、能力和素养,强调教师能够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整合、加工、管理和评价信息,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建构和创造,增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的信息素养还应包括意识、知识、应用、道德与安全、专业发展等要素。其中,意识是指客观信息和信息活动在教师头脑中的动态反映,表现为教师对信息识别的敏感性、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接受程度等。知识是指教师在应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过程中应该知道和掌握的知识,表现为教师对信息安全、信息权利、与信息应用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的常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应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能力,这表明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适当的资源、工具和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伦理与安全是指在应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与信息活动和信息安全相关的伦理,表现为教师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过程中,能够遵循相关伦理,关注网络安全。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和他人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不断获取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知识,有效开展协同教研,积极共享优质资源。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决策科学化水平
智能化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新要求越来越明显,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
开展智能时代教师信息素养评价实践,是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教师信息素养评价实践不仅仅是指应用科学的评价工具来衡量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基于评价结果来指导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要深化评价的现实意义,提高教师培训效果,就要将评价标准、评价实践与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有机结合,打造教师信息素养“测量-评价-培训”的完整闭环链条,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首先,根据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支持智能测量的高效、准确的评价模型,促进教师信息化。
素养评价工作常态化。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是有效开展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确保评价结果切实可靠的有力保障。科学、可操作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既可用于了解与评估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状况,又可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提供指导。目前,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已构建了一套基于公民身份视角、教学场景视角、教师发展视角的指标体系,正在牵头研制教师信息素养国家标准。基于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定制指标、构建模型、确定方案,开展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与监测工作。
其次,要通过大规模、少打扰、持续性的教师信息素养测评工作,客观、全面、实时了解教师信息素养的真实全貌。智能时代教师信息素养评价将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向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手段转变。当前“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正逐步健全,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已开始普及,数字教育资源被广泛应用,使得开展面向教师教学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成为可能,这将不仅实现更低成本、更少打扰的隐性测试,还可通过综合运用真实教学过程数据和表现结果数据刻画教师信息素养画像及发展动态地图,精准评价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水平。
再其次,要基于多维度、多主体、多层次的评价结果,建立针对性的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和培训方案。在培训过程中依据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结果,完善教师培训环境,合理设计并开展培训活动;精准分析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发掘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分层分类分级培训需求,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建立针对性的优质培训资源和培训方案。通过定制化培训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与创造性地应用于学科教学实践,实现教师个性化、终身化的专业发展。
通过标准制定、评价测试和定制培育工作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保障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与培训实践的顺利、有效开展,是驱动智能时代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健康长效发展的有力抓手,对落实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和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计划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信息素养关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我们应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助力构建高质量的教育支撑体系,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作者吴砥系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2.0专家工作组副组长、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指导专家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敏系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副教授)
作者:吴砥 陈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