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以下问题,你会如何回答:
你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不上大学吗?
如果你的孩子不上大学,但也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那么今天在他需要做些什么,你又需要做些什么?
以上问题来自《世界是我们的课堂》这本书。
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少年商学院的创始人,作者张华在十余年的探索和挖掘中,从长远的视角梳理出“全人教育”的冰山模式,引导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孩子和学生的过程中有效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这种核心竞争力,作者张华在《世界是我们的课堂》开头就指出了方向。——『让孩子赢在终点线上』,不仅要掌握显性知识,还要掌握一生所必需的隐性知识。
图片来源于书籍。
01
出发
起点和终点,哪个更重要?
我们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我们经常跑着跑着就忘了要去哪里。
当很多家长还在纠结如何防止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作者张华在《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一书中说,真正聪明的家长是『让孩子赢在终点线上』.
你什么意思?就是在出发前知道终点的画像在哪里?谁会赢?想赢什么?而不是盲目跟风,最后跑没有坐标,越跑越迷路。
具体来说,“让孩子赢在终点”有三层含义:
“终点线”
以终为始,培养孩子感知和追求幸福的能力.我们要知道,成就只是阶段性的,感知生活、追求幸福的能力将伴随我们一生。
“赢”
赢谁?如果赢自己。赢得知识的丰盈、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健全。只赢得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却失去了对知识的探索和健全的人格,那么他成年后很难有竞争力。
“让孩子”
你要懂得及时牵手,及时放手,让孩子懂得做自己.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翻版。他们会有自己的个性和潜力。他们应该学会引导和鼓励孩子探索自我,而不是做父母。
当教育进入一个日益庞大的时代,作为父母,你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你最担心什么,最期待孩子未来成长为什么样?.
如果不想滚,应该能分辨出滚的本质是什么,对象是谁。害怕吗?焦虑?比较?但是最后一个受害者是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起点,可能是父母决定的,但孩子的终点是孩子自己决定的。
>
当不希望孩子输在起点时,不妨跳出来想想孩子的终点是哪里,什么是能陪伴孩子更久远,对其更重要的。
成长的起点就像每次旅行出门时的起点,当下在哪不是起关键作用的,出发的人想去哪个终点,是否具备相应的承担能力,才是关键。
这个过程,起点只是显性知识的一部分,走向终点却需隐性知识加持。
分清什么更重要,方知如何不被卷。起点不决定人的终点在哪,终点却会影响人的高度在哪。
02
探索
专才和通才,哪个更长久?
随着时代的变化,并不是一专吃天下了,而是要谨防一技之能,否则很容易被时代的变更所替代。
面对这种,就不是像旧观念一样一味提倡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出来社会便能无愁了。而是在读书的过程,要知道期间培养的什么技能是离开学校后,脱离漂亮的成绩,还能带进职场,为己所用的。
要做到这样,需像作者张华在《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一书中讲到的,不要把课堂当做世界,要把世界当做课堂,课堂上的内容,只是冰山的上层而已,学生都需追寻,而冰山下层,很多人会忽略,但却是走向终点路上很重要的根基。
要想做到全面发展,不仅要有显性知识,还得修炼隐性知识。在学习的期间,不要着急成为专才,而是要多读些“无用之书”,拓展视野边界,沿着自己想要的终点去靠近。
也就是要用好以终为始,知道想去哪后,进而再去修炼通才技能,也就是书中所说“新T型人才”,我将其提炼为——『专通道』。
● 专:有知识的广度,也有思维的深度。
● 通:能跨学科,也能解决问题。
● 道:懂开放协作,又能打通自我突破之道。
这背后,先把基石打扎实,实现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学校拥有好成绩的专才。
在书中作者张华借助一枚普通的硬币,从设计、数学、艺术、经济学、社会历史、科学技术这些方面,生动有趣的给孩子讲透了跨学科与可迁移能力的重要性。
借助这门课,让人进一步感受到,跨学科学习实则是可以跟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的,并不是很遥远的事。
▲ 图片来自书本
跨学科思维,不需要说要有太多积累才能实践,而是先打破积累不够的错误认知,先有意识培养训练的习惯很重要。
借助习惯,不急于下定论,有意识多去迁移探索,洞见背后的更多可能性。
当培养起这种跨学科思维后,能够让孩子拥有多元看世界、思考问题的视角,愿意从提问中,探索知识,打通知识的堵塞,也会辅助打破条框设限,培养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回归于我们现在三四线的城市,在教育上来说是普遍缺少这种动手实践的能力的,一个是环境受限,还有更多是我们人的思维受限。
大环境来说,是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无法轻易改变的,但自我的思维,实则是可以一点点优化的。
想要让孩子成为『专通道』的通才,父母家人的自我改变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家是陪伴孩子成长最久的地方,也是影响孩子最多的场景。
在我们普通家庭中,没有大城市的资源助力的情况下,实则还可以借助有限的资源,去给自家孩子营造一个可自由发挥创造力的空间,结合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多鼓励孩子动手,用书中讲到的做课题的方式,去引导挖掘探索背后的更多可能性。
全面发展的背后,是环环相扣的,底层也就是能够融会贯通,能从A学科,打通B、C等不同学科,能从普通常态中,迁移关联到复杂学科中,看清背后的本质,看透事物的关系网。
▲ 图片来自书本
这种能力的培养,书中借助不同实践案例,反复告诉我们,想要培养,切勿停留在空想中,而是要多鼓励孩子动手实操体验,借助设计课题,落地实践探索。
在我看来,想要让孩子具备这种能力,首先父母也需要以身作则,毕竟,身教大于言传呀。
如何在普通的日常,有意识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呢?
● 借日常,巧创造
日常可跟孩子一起多动手创造,小到普通的食材,大到各种有趣的手工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彼此去发挥创造力的过程。
● 愿留白,多试错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要把时间填得太满,最好每天都有一定的留白时间,同时也给自己试错犯错的机会,不断去试,才会知道可行与否。
● 养习惯,重积累
全面发展的培养,不是一两次就能达成的,而是要通过培养起习惯,持续积累内化,方能变成自然反应。
专注于成绩,专通于一个学科,可能阶段性能有很好的成长,但长远来说,却可能会被社会淘汰。
时代变化越来越快,要更新培养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只专是不够了,还得通,做到一通百通,那不管未来时代怎么变,都有其自如应变的能力所在。
看清什么更长久,借助方法重积淀。专才会让人拥有一技之长,通才会让人谨防一技之长。
03
根基
局部和系统,哪个更深远?
在教育越来越卷的时代,孩子的学业压力越来越重,家长也随着越来越焦虑。
认真观察会发现,不少家庭会鼓励孩子只要专心读书就好,进而什么都替孩子包办好,生怕将时间放在其他地方上就是浪费,最后可能拥有了好学历,却遗失了基本的必备生存能力。
在《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作者张华讲到要学会在日常有意识锻炼孩子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力,而不是用孩子还小,什么都代替他们想好,替他们做好,然后让他们把时间一心只用在读书学习上。
比如说,注意家庭会议的共创,而非单方大人主导。条件允许的话,在家庭旅行时,把策划权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从头到尾成为策划者,让其体验如何分工合作,为何要这么分工,出行的成本是多少等。
在锻炼领导力和团队合作力的过程,作者也将其融入到了家庭常态里,对于经营家庭的方式,作者给出了一个很独特的视角,用经营一家公司的思维去经营一个家庭。
作者从一个孩子,到成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三个孩子的变化过程,将其类比为从“个体户”到“有限合伙企业”,再到“有限责任公司”。
“个体户”:无限连带责任,只有一个孩子,成为整个家庭的焦点,什么都可以替孩子做,最后变成“过度教养”。
“有限合伙企业”:妻子成了全职太太,负责管理与执行家庭事务的“普通合伙人”,但担子更重了。而作者自己因忙于创业,少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就像一个负责出资但不负责管理企业的“有限合伙人”。
“有限责任公司”:变成全家人一起创立公司,能界限分明,分工明确,也能合作共赢,同心协力,最后营造出大家都热爱的家庭氛围。
看到这些的时候,给到我自己很多启发收获,作为成人,未来可能都会成为父母这一角色,每个人会如何看待家,家在自己心目中是什么,相应就会创造出怎样一个家。
对于我们不少成年人来说,上学的时候,看似学了很多东西,成绩可能也不差,但等出来职场后,却发现,会陷入畏惧接触职场,不懂与职场中的人相处,学校学的那些好像都用不太上,加之学习期间接触的世界有限,进入职场后,发现自己可能什么都不是,过往成绩好,并不能帮助自己解决多少职场问题。
这是很多成年人的通病,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这本书中,一开始就说,要以终为始的教育,要让孩子赢在终点,而不是赢在起点。
十几年的上学时间,只是起跑了一部分而已,起跑后,出来职场想去哪,创造什么,才是过程,而一个人想活出怎样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终点所在。
职场的一些必备能力,实则在孩子时期,在家就可以有意识去锻炼的,但这个做父母的,有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去引导,会决定了孩子进入职场后的适应高度在哪。
借鉴学习作者的理念,用经营公司的思维去经营家,或许是每个家庭成本最低,成效又最持久的一条路径。
要在孩子时期去培养领导力和团队合作力,借鉴作者传递的理念,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要想落地实践,并不容易,需要一家人齐心协作,很重要。
这个过程,要想一步步落地,我个人觉得可从以下三点迁移:
● 明确需求,构建蓝图
对于一个家,心要往一处使,要知道彼此共同的需求是什么,可以借助家庭会议的方式,不断明确需求,构建理想的家庭蓝图。
● 注重倾听,及时修正
有了图景,实操过程,并没那么容易,一家人学会倾听彼此的心声,不要总是用自己固有思维去定论,而是能在倾听中,及时修正,回到期待图景上。
● 更新思维,保持开放
要想让家这个公司经营得越来越好,一定要具备更新思维,因为家庭的成员,年龄、经历都是动态变化的,不要总用固定思维去经营不同阶段的家,而是要时时更新,保持开放,让这个公司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不同阶段的家庭成员。
走在不同阶段,有些经历只是人生的局部,如果用局部来定论人生,会永远有忙活不完的事。就像拉长视角来看,学校生涯只是人生的局部而已,出来社会后更需要全局系统,方能有效应对竞争。
如果说局部的学历是敲门砖,那么系统的能力会决定了这个砖能敲成什么样,源源不断创造出多少新果实。
知道什么更深远,投入时间巧打造。局部好坏只是阶段性的成果,系统能力会是长久性的根基。
想要不为孩子输在起跑线焦躁不安,父母要能允许自己的孩子随时换轨道,要能接纳孩子本有的状态,进而引导挖掘孩子的独特性。
真正智慧的父母不会只让孩子追求满意的分数,更多会以终为始,让孩子探寻幸福的人生。
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人格。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乐之感情。”
要做到如此,打开作者张华的《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一书,相信会给每个观者带来不一样的启发收获。
如果你想做个智慧型父母,推荐你来品读该书,如果你想做个教育领域的创造者与先行者,也推荐你来学习借鉴。
书中有很多作者张华本人亲测有效的将世界当成课堂的方式方法,值得每个普通家庭萃取实践,共同为推动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努力。
作者张华说:“如果说有所谓的‘起跑线’,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其实也没有什么‘终点线’,如果说有,也只是激励我们养成长期主义思维习惯的工具。”
学上完了,不是终点,只是步入社会的起点。
书读完了,不是终点,只是极致践行的起点。
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如今世界都是我们的课堂,让我们一起回归日常生活这个大课堂,反复实践内化,共同修炼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不急>不迷>不贪
- End -
你点过的“在看”,都激励着“在写”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5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