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的电梯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但70%的市场是外资主导的,本土企业很少能争取到。
又是一个外资吃肉,国产品牌喝汤的典型案例。这段历史有望改变吗?
01 百年入华史
“老师们,一切都很安全!”
奥的斯公司创始人伊莉莎格雷夫斯奥的斯站在电梯上摘下帽子欢呼。安全电梯的历史以戏剧性的方式开始。
长期以来,人类为了将重物运送到高处,可谓煞费苦心。然而,以前的方案,无论是起重机、滑轮还是车轮,都依赖于绳索。一旦绳子断了,重物会很快掉到底。
19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全世界都迫切需要一种安全的电梯。
奥的斯当时也是纽约床架制造公司的机械工程师,他接到了雇主——的任务,要他制造一台运输产品的升降机。
奥的斯在电梯设计中增加了制动器——,在电梯平台顶部安装了弹簧和制动杆,与电梯两侧的轨道连接。如果绳子一直跑,货物的重量可以拉动弹簧,避免两端碰到刹车杆。绳索一旦断裂,弹簧的弹性减弱,两端与制动杆啮合,使平台固定牢固,电梯不会坠落。
1853年,在美国纽约水晶宫举行的世博会上,奥蒂斯展示了他发明的安全电梯。
他站在电梯上,命令他的助手切断悬挂电梯的唯一电缆。在人们的惊呼声中,电梯跌了几尺后稳稳地停了下来,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自由落体。
然后是开始的一幕:安然无恙的奥蒂斯站在电梯上欢呼:“一切都很安全!”
奥的斯惊心动魄的“表演”让“安全电梯”一举成名,彻底改变了电梯制造业。
三年后(1857年),奥的斯创立了奥的斯公司,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载人安全电梯,由蒸汽机驱动,奠定了摩天大楼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奥的斯成功生产了第一台由DC电机驱动的涡轮减速电梯,这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梯”。
最初,电梯一分钟只能运行10米左右,一秒钟移动不到20厘米。也就是说,坐这个电梯到一个20层楼,需要5分多钟。当时使用电梯的主要目的是省力。
如今,乘电梯到达同一高度通常不到40秒,如果是超高速电梯,只需10秒。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交流电机驱动的电梯、第一台按钮式自动扶梯和第一台自动扶梯相继问世。
中国在20世纪迎来了第一部电梯。
1900年,奥的斯公司通过代理商获得了在中国的第一个订单,为上海提供了两台电梯。
第二年,第一台奥的斯电梯安装在福利公司大楼里,但这台电梯是由水力驱动的。
1907年,上海钟会饭店(现和平饭店南楼)安装了两台奥的斯电梯——,真正靠电力驱动。因此,钟会饭店被认为是中国最早使用电梯的建筑。
资料显示,这个电梯门是围栏式的,整个电梯几乎是对外开放的。可以想象,当时出入这样的酒店,乘坐电梯,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此后,电梯行业在中国发展迅速。
1924年,安装在天津立信德酒店的奥的斯手柄操作电梯一直沿用至今。
天津力山大酒店奥的斯电梯,来源:奥的斯电梯关伟。
20世纪30年代,奥的斯还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总部,甚至成为其远东业务的核心。
到1949年,中国安装的电梯总数已达1100台左右。这些电梯主要产自美国、瑞士、英国等国家。
当时中国没有本土电梯制造业,完全依赖进口。天津和上海当地的电梯工厂只能维修,不能制造。
今天,中国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占到全球规模的三分之一。.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在用注册的特种设备中,电梯有786.55万台,居世界第一,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城市化和老旧小区改造的热潮将加速电梯行业的持续增长。根据Statista和招商证券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新增电梯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0-80万台,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000亿元。
然而,中国电梯市场仍由外资主导。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在中国电梯市场,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为30%,而奥的斯、迅达等国外品牌占70%。
其中,奥的斯占比最大,约为22%。
中国电梯行业不仅市场份额低,而且品牌集中度低。2020年中国105万部电梯中,国产大品牌占比16.68%。其中,上海机电-上海三菱占9.53%,李亢电梯占2.51%,广日占1.74%,美伦电梯、快意电梯、远大智能电梯、何森电梯、通用电梯等其他电梯占比不足1%。
>即便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电梯企业依然竞争力薄弱,深陷小散乱、低价竞争的泥潭,700多家中小企业陷入夹缝求生的窘境。
02 国产电梯困在夹缝里
1949年以后,外资电梯陆续停止了在华业务,中国电梯制造业才开始蹒跚起步。
实际上,在过去外资电梯称霸中国的几十年里,中国人一直在努力发展自己的电梯产业。
华才林在上海创立的华恺记电梯水电铁工厂和天津的从庆生电机厂,都是中国较早出现的电梯厂,但是没有生产能力,主要是安装维修保养等。
1920年代初,奥的斯电梯在上海设立了代理洋行,主营项目是电梯的销售、安装、维修、保养等,华才林就是在该公司设立的慎昌洋行任职。
1931年,华才林成立了中国本土的第一家电梯工程公司——私营华恺记电梯水铁工厂,不过这家公司没有电梯制造能力,主要也是提供一些安装、维修的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外资电梯企业撤出后,华才林看到了发展的机遇,开始研发生产中国自己的电梯,一度规模扩展到20多人,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电梯企业。
然而好景不长,这家电梯厂因为经营不善,债台高筑,债务总额甚至超过总资产的5倍还多,最终于1954年8月破产了。后来政府接管了这家电梯厂,并更名为上海电梯制造厂,几经重组发展成为公私合营的上海电梯厂。
天津从庆生电机厂,原名天津从庆生电梯机械电镀制造厂,厂名来自三个创始人——赵连生、齐从周、朱庆恒,1945年作为抗战胜利的敌伪财产被中国接收。这也是后来天津电梯厂的前身。
这些都为国产电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51年,天津从庆生电机厂奉命开始研制中国自己的电梯。
4个多月后,第一台国产电梯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诞生,由天津从庆生电机厂试制成功,并安装在天安门上。
这台仿奥的斯电梯载重量1000kg,每秒钟可移动70厘米,交流单速、手动控制,一直用了30多年,直到1989年才被换掉。
首台国产电梯的诞生给了国内企业很大的鼓舞。
1952年,天津从庆生电机厂并入天津通讯器材厂(后改名天津起重设备厂),成立了电梯车间,年产电梯70台左右。
1956年,天津起重设备厂又与另外5家小厂合并,成立了天津电梯厂。这也是中国最初的三大电梯生产基地之一。
此外,沈阳、西安、北京、广州等地也相继建起了电梯制造厂,并快速发展。
天津在国产电梯领域打响第一炮以后,陆续创造了多个第一。中国第一台自动平层、自动开门的交流双速信号控制电梯、第一台170米大提升高度电梯,都是天津电梯厂研制的。
上海电梯厂不甘落后,也相继试制、安装了第一台自动扶梯、第一台采用信号的直流电梯和最早的群控电梯——就是多台电梯并联,可以实现呼叫的就近优先响应等功能。
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已有电梯企业约10家,电梯总数达到1万台左右,主要是直流电梯和交流双速电梯。
中国市场开放以后,全球知名的奥的斯、三菱、日立、迅达、通力、蒂森等国际大品牌都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老牌电梯厂也开始着手改造。
1984年底,天津电梯厂与美国奥的斯电梯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合资建立了天津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投资比例分别是45.43%、51%、3.37%。这是在中国成立最早的电梯合资企业之一。
在此前后,北京电梯厂、上海电梯厂等分别与迅达、三菱、日立等外资企业合作,组建了合资企业或全资子公司。
七八十年代崛起的一批民营电梯企业,如西子电梯、巨人电梯等,则相继被外资并购。
外资企业的加盟,让中国电梯行业从研发到生产技术、质量管理都有了较大提升。然而,电梯行业引进外资后便忘记了初衷,一味的拿来主义,给本土企业发展埋下了隐患。
随着中国经济,特别是房地产经济快速崛起,电梯产业也进入飞速发展期。
中国电梯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到2019年中国电梯保有量已经由2010年的160多万台激增到了700多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
虽然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电梯消费市场,但是本土企业却还是小企业。
在早期电梯厂和民营电器企业纷纷与外资企业合资之后,这个市场也逐渐形成了新的格局。
本土电梯制造业在2.5米/秒以下中低速电梯和10米以下提升高度的扶梯,以及部分关键零部件领域有较成熟的技术,几乎与外资电梯企业持平,部分产品甚至超过了外资企业,打破了外企的垄断。
而在高端产品——4米/秒以上高速电梯、20米以上提升高度扶梯及其关键零部件方面,还是外资企业占据优势,标志性建筑的电梯基本上都是由外资企业提供的。
比如地面高度528米的北京第一高楼北京CBD中国尊大厦,其安装的139部电梯,最快一秒钟上升10米,上升到106层只要1分钟,该大厦电梯技术方案提供商是芬兰的通力电梯;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州的“小蛮腰”,用的都是奥的斯提供的高速电梯。
现在最快的超高速电梯已经可以每秒上升20.5米,其关键技术,首先体现在驱动电机紧凑、节能、能够降低振动和噪音。
其次,驱动主机带有能量反馈技术,也就是不像传统电梯一样,上下都消耗电能。电梯轻载上行和重载下行的时候不消耗能量,还可以作为发电装置,将机械能反馈给变频器。
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却并不容易突破。
比如驱动电机方面,外资企业率先掌握的永磁同步电机可以将主机体积减少20%,功率提高15%,噪音降低10分贝;带能量反馈技术的驱动主机技术在国外超过3米/秒的电梯都已经是标配,但是中国企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仍不具备,目前应用也不太成熟。
此外,超高速运行产生的高温也给安全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耐高温也要有较强的抗撞击能力。高速运行中,轿厢内抑制噪音、减少振动、控制气压等多个方面也都有其技术难点,需要企业去研发突破。
目前虽然已经有苏州的康力电梯等本土龙头在这一领域有了一些专利方面的突破,但是,还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加速人才、技术的积累。
事实上,在各地建筑项目的招标中,进口或合资品牌仍然受到偏爱。
10家主要外资企业掌握着中国电梯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国产电梯仅占有三成左右市场。
康力288米高的电梯试验塔,来源:康力电梯官网
今天的康力电梯、江南嘉捷、沈阳三洋等多家本土龙头,都是90年代后期诞生的民营后起之秀,虽然在国产品牌中合计占到了90%以上份额,但是在全国市场所占份额也很有限,只有百分之几。
另外700多家中小电梯企业,更因为技术水平不行,品牌知名度不高,统称为“国产品牌”。过去相当长时间,都是靠价格战来争夺市场。
中国电梯网创始人姚永其在接受长江商报采访透露,在房地产降温,恶性竞争、价格战愈演愈烈之下,电梯产业的利润率急剧下降。
20年前,本土小企业还能拿到30%的毛利率,现在只能拿到5%到10%,平均8%。而外资,可以拿到30%到50%。
这种巨大的收益差距,让中小企业更加没有能力提高产品技术,无法提供产品维修等售后服务,更没有能力搞品牌宣传,只能靠价格取胜……
如此往复,陷入恶性循环。
03 中国电梯何日出头
尽管如此,中国电梯市场的前景仍然广阔。
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电梯虽然总量全球最大,但是每台电梯服务人数约为253人/台,与欧洲133人/台、日本的106人/台相比,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而且近年来的“新基建”也给电梯提供了驱动力。
康力电梯董事长王友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指出,中国城镇化人口比例近30多年来已经增长了两倍,到了60%,但是中等发达国家城镇化人口比例都在70%左右。
这也意味着,家用梯、加装梯等电梯还是有其市场空间,而且电梯业素有“10年一大修、15年一改造”的说法,这些都是本土电梯业发展的机遇。
特别是,随着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老旧楼房改造、加装电梯被频频提起。自2010年起,就有部分城市开始启动此项工程。
2020年底,住建部部长王蒙徽正式宣布,到2025年前,要完成对全国城镇地区17万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这些小区绝大部分是2000年以前建设的,给符合条件的老楼房加装电梯,是改造重点之一。
据招商证券测算,要完成此项工作,全国至少要装204万台电梯。
另据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此前预估,这项老旧改造将撬动4.5万亿元以上的投资,仅加装电梯这一项就可能涉及其中25%的投资,也就是说,至少有1万亿元以上的市场空间。
尽管加装电梯仍然有很多难题待解,但是,电梯作为老龄化社会“刚需”,加装只是时间问题。
近期已有部分省市推出了“强制”加装和“公交电梯”等变通方案。
在利好之下,中国电梯产业面临巨大商机。前瞻产业研究院预估,到2023年中国电梯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4600亿元以上。
但毫无疑问,本土电梯企业还是需要突破技术、价格,以及收入结构等方面的瓶颈。
具体而言,在技术方面,本土电梯企业仍然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中低速电梯和10米以下提升高度扶梯等中低端产品领域,中国电梯整机制造企业已经相对成熟,甚至可以与外资企业媲美。
在扶梯方面,康力电梯、江南嘉捷等在技术水平上,已与外资企业基本没有差别,加上距离和价格优势,更有竞争力。
比如,2018年以来,康力电梯已经在全国多个公共交通扶梯招标中屡次中标,其产品在京沪高铁、西宝高铁等均有应用,覆盖了全国99%以上的电动扶梯市场;其产品还攻入了韩国、土耳其、印度等国家的地铁、火车站、机场等。
然而,在高端领域,虽然康力电梯、快意电梯等本土龙头也在挑战10米/秒超高速电梯的研发,包括4米/秒以上高速电梯以及提升20米以上的大高度公交型扶梯等方面,外资还是明显更具优势。
有行业专家指出,中国电梯企业要想缩小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就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走差异化产品路线,特别是中小企业,不能一直沦陷在低水平竞争中。
而相比外资企业标准化、流水线上的产品,本土企业在非标产品领域,产品设计和时间把控上,都更具优势,大型重载电梯即是其中热门赛道。
此外,本土企业的服务意识也需要加强。
事实上,电梯寿命一般在10到15年之间,除了大修和改造,日常维保也非常重要。
欧美成熟市场,维保、改造等业务占比就达到一半以上。外资企业30%的营收都是维保收入。
反观中国的本土企业却并不重视这项业务,往往将其外包给小公司,质量很难保障。即便是像康力电梯这样的龙头企业,安装和维护的费用也仅有10%左右。
所幸,中国电梯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维保、更新改造、加装等带来的蓝海市场,正在积极做出改变。
疫情之后,电梯维保改为按需维保,鼓励通过物联网等远程监测手段实行在线实时监测维护等新要求,无疑抬高了这一市场的门槛。
相比散乱的中小维保企业,整机电梯企业无疑更具竞争优势,还可以通过在设计中增入物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不过,在这一领域,奥的斯、日立、三菱等外资早已开始行动,留给中国电梯企业的时间又不多了。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5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