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教育局局长说的是实话,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情感教练”。

好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这位教育局局长道出一个真相:父母应是孩子的“情绪教练”

孩子的出生是充满无限可能的起点,每个父母都可以看到,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看到孩子的终点。他们未来的旅程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风景和障碍,所以我们可能没有更多的发言权。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呢?

作为一名母亲和教育家,她分别担任班主任和校长超过10年。嘉定区教育局局长朱昱看到了太多焦虑的父母和不当的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在她的实践中,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为孩子创造一个完美的成长环境,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不是父母充当孩子的纠错者,不断发现孩子的不完美,努力塑造完美的孩子。相反,它们充当镜子,与孩子一起成长。好的家庭教育也应该激发孩子自我成长的动力。

“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如果我不关心他,他怎么能进步呢?”……这些父母的话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详。为了不让孩子变坏,父母必须“控制”孩子成长的全过程,这似乎是很多父母的想法。

如今,年轻父母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令人担忧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过于焦虑和强势,容易使亲子关系偏离教育的初衷。因为我的职业关系,我总能接触到很多焦虑或者聪明的父母,他们的育儿故事总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发指令或提要求,而是接纳孩子和他们站在一起解决问题

去年,我接到一个母亲的电话。电话那头,我妈哭了,因为她第一次打孩子。这是一个9岁多动症孩子的妈妈。她尽力解决孩子的问题,但没有成功。当她打孩子时,她想:“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怎么样?”

多动症也被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中国多动症儿童的比例约为5%至8%。这些孩子智力正常,但注意力不集中。这类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个难题。

当我接待这种家长的时候,我会重点关注一个问题:我们的家长应该用什么心态去面对孩子的问题?

我经常先和父母分享“猎人-农夫”的多动症理论:其实古代人类都是多动症,如果不东张西望,东张西望,遇事不立即行动,早就被环境淘汰了。直到12000年前,人类才走向农业社会,开始定居下来,环境的变化让过去的优势变成了劣势。

所以这个理论认为,多动症没有错,只是生错了时间和空间。现在有学者称多动症患者为“爱迪生基因的人”。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让父母带他回家,以免干扰其他孩子上学,但他是有史以来专利最多的一个。这样的孩子总能把工作做好,但很难注意细节。父母应该接受他们的不同。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成绩优异的孩子身上。一个阳光、自信、开朗的所谓“尖子生”,在进入高中不久的一天晚上,哭着给妈妈打电话,说自己是数学测试班的最后一名,心理几乎“崩溃”了:很惭愧,怕被同学嘲笑,老师不喜欢,父母失望.

孩子的父母都是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抱着女儿,让她哭个够。女儿平静下来后,问:“你的同学嘲笑你是因为你考不好吗?”“老师说她不喜欢你?”“妈妈失望了吗?”我女儿对妈妈的这些问题回答“不”,但她回忆说,同桌一直在安慰她,老师第一次和她一起分析试卷。

于是,妈妈用开玩笑的语气祝贺女儿终于考了最后一名。从此以后,不用担心退步,甚至每次都进步!

后来女儿说这件事对她影响很大。在进入高中之前,她总是名列前茅,但她经常在考试前梦见自己考试不及格,同学们都嘲笑她。“高处不胜寒”的滋味让她一点都不敢放松。压力真大!但这次她考砸了,妈妈问的这一系列问题让她意识到天没有塌下来,反而让她明白分数只是一个数字。

班主任成功地把女儿的失败变成了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修养,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给她上了一课,和她一起面对生活的挫折和不确定性。这一次,他们是两个共同的战友。他们成功了!

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互为镜子,彼此成就、一起成长

一位8岁家长的自省随笔深深震撼了我,现在也想和年轻的家长分享一下:

今晚作业结束,男孩彻底疯了,因为最后检查数学作业的时候发现了几道错题。他开始像疯了一样打自己、打床、撕纸、扔东西。他一直说:我不想上学,不想做作业,不想每天被作业塞满。他说他会过上比死更好的生活。他说他要我给他开窗户的时候会跳楼。他说他会打电话给搬迁办公室,拆除学校.他说了很多话。

我坐在他旁边,起初静静地看着他。

砸东西、打自己、骂人……那一刻我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升起: “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只是静静地陪着他、允许他、看见他就好。”等他激烈的情绪过去之后,他开始缩在那里哭泣,我一边拿着纸巾帮他擦眼泪,一边伸手抱住了他的肩膀,那一刻,他所有的情绪、感受都被我看见,也都被深深地理解了。

他又开始了新一轮进攻,一边说着各种过激的话,一边哭泣着。我陪着他,知道这些都是他内心此刻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一个半小时过去了,他突然跟我说: “妈妈,周末我可不可以玩游戏?这样我可以平衡一些。”

我说可以。

他又说: “我知道的,作为一个学生,不写作业不可能,但我真的很烦,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每天都有作业,想到作业我都不想活了。”我说: “妈妈知道的。”他说: “妈妈,我真的太难了。”我说: “嗯,妈妈知道的。”他说: “玩游戏可以让我心里平衡些,不然我就觉得没有希望了。”我说: “嗯,妈妈知道的。”他说: “妈妈,没事了,我知道的,我不可能拆掉学校,也不可能真的去死,只是说说。这些只是我现在的想法,说不定明天,我就又没那么讨厌写作业了。”我说: “嗯,妈妈知道的。”

他说: “妈妈,我累了,没事了,睡觉吧。”然后,秒睡过去了。

而我,却久久无法入睡。我开始发现,原来,一个八岁的孩子,他本就已经具有自我整合的能力。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所有的这些激烈的情绪,都在他自己的内在被整合了。

我在反思:过去的那些年里,在我没有能力承载他的那些年里,我对他进行了多少的干扰?我有多少次阻止、破坏了他自我修复、整合的能力?我开始体验并意识到:父母的成长与自我修行,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这个案例中8岁儿子的表现,我们称之为“爆发性情绪”。当自己爆发“爆发式的情绪”能量,有些失控、抓狂的时候,父母是如何对待你的?父母有没有非但不理解甚至还与你的情绪对抗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好像完全没有人懂自己?是不是会觉得在最脆弱时被家长一盆冷水浇下来,甚至还会被打一顿,你好像孤独无依地被扔在这个世界。

当孩子在极端“爆发式的情绪”能量发作的情况下,他的内心是最脆弱的。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可以无条件地拥抱他,无条件地允许他发泄出来,他就会觉得幸福。

对待“爆发性情绪”的第一步应该是感知它。待孩子第二天,状态恢复了,家长可以找孩子谈一谈。这是第二步——提醒。“当你昨天发脾气的时候,自己感觉怎么样?” “你是不是感觉到有一个从外面来的东西控制了你,让你说了内心不想说的话,让你做了内心不愿意做的事?” “让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吧!”

这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的表现。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要做好孩子的“情绪教练”,首先是帮助孩子觉知这种情绪的存在,然后是感知它并学会锁定它。以后每当孩子类似情绪爆发的时候,家长都用这三个问题帮助孩子去觉知这个情绪并锁定它。慢慢地引导孩子能够主动觉察并不断修正这种状态,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爆发式的情绪”发生间隔的时间会越来越长,能量也会越来越小。

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而不是“我们有很多经验,希望孩子能接受;我们有很多教训,希望孩子能避免;我们有很多缺憾,希望孩子能弥补……”所谓父母子女缘分一场,也不只是看着对方的背影慢慢远去,而是彼此观照,互相成全,努力探寻父母与孩子的最佳共生模式。

立足孩子未来独自立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欲

我在迎园中学做校长的时候,每年7月我们的六年级新生的家庭都会收到两份录取通知书,一份是孩子被学校录取的录取通知书,一份是家长被迎园中学家长学校录取的录取通知书。四年的初中生活,迎中的家长必须完成家长学校的必修课和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一般第一讲是由我来讲的,第一堂课上我总是会给家长这样一道思考题:

如果你想让孩子造出一艘大船,首先要给予他__________。 (他做什么?或者给他什么?)

如果想让孩子造一艘大船,无论是给他木材、给他工具、教他航行,都不足以让他完成造船的任务。但如果是我们让他“爱上大海”呢?是啊,一个人如果无限向往大海,他自然会寻找工具、摸索方法,最终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只有热爱才能调动强大的内驱力,向着那个渴望的目标,自主学习、破解难题、创新突围。给孩子平等的视角看待世界,引导他们由好奇发问、自我探索、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结论的闭环。

当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应以传授知识结论为最终目的,更应关注引导孩子收获探索未知世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因为,教育是要为学生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准备。

家长要让今天的孩子做好这样的准备:他们在未来将从事目前尚不存在的工作,他们要使用现在还未发明出来的技术,他们需要解决我们从未想到过的问题,他们必然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对我们这一代人进行迭代,最终超越我们。


  作者:祝郁(作者为嘉定区教育局局长)

  编辑:储舒婷 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姜澎

图片: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6341.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