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个省份发布三季报!当江苏遇到广东的“脚后跟”时,安徽打开上海成为前十,湖北“归来”.

中国经济能够经受住疫情的考验、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一枝独秀”,得益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甘落后的你追我赶。

中国经济之所以能经受住疫情的考验,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一枝独秀”,得益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并不落后。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

此后,各地开始发布2021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截至发稿时,已有23个省级行政区发布相关数据。

顺应全国市场走势,地方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但总体表现明显不同:23个省级行政区中,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增速“跑赢”或追平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增速慢于全国,湖北省增速最高(18.7%),青海省增速最低(6.7%)。

可见,国内经济复苏仍不稳定不平衡,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稳增长压力依然不小。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则退。在快与慢之下,各省之间的竞争态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连续32年位居全国GDP第一的广东,今年前三季度达到88009.86亿元,仍居第一;

连续多年排名第二的江苏,一直在紧追不舍。今年前三季度,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89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086.9亿元,比广东增加1474亿元,与广东的差距从4588亿元缩小到3114亿元。

湖北省继续快速“反弹”。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达到18.7%,是全国增速最快的。成功超越湖南,升至第八名。与此同时,与排名靠前的福建省的差距从1552亿元缩小到465亿元。回到疫情前的第七名只是时间问题。

第十名的竞争也异常激烈。2020年前三季度,安徽超越上海挤进前十,但第四季度,上海再次超越。今年前三季度,安徽领先优势从366亿元扩大到1008亿元,第十名更加稳固,全年保持较高概率。

因为山东和浙江还没有公布相关数据,所以还存在悬念,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山东依然会稳稳占据第三的位置。

当前,各地面临着解决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和防控疫情的双重挑战。他们要想顺利突破,需要下大力气。

01 多重因素叠加,不均衡性显著

各省经济表现很少出现像今年这样的情况:差异很大,不平衡很大。

在已公布数据的23个省级行政区中,有9个“跑赢”或匹配全国增速(9.8%),分别是:湖北(18.7%)、海南(12.8%)、北京(10.7%)、山西(10.5%)、江苏(10.2%)和中国。

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的省级行政区多达14个,分别是:青海(6.7%)、陕西(7.0%)、河南(7.1%)、内蒙古(7.8%)、宁夏(8.5%)、甘肃(8.5%)、天津(8.6%)和贵州(8.7%)。

即使湖北是特例,但增速最快的海南省和增速最慢的青海省相差6.1个百分点,这在过去是罕见的。

23省发布三季报!江苏碰到广东“脚后跟”,安徽甩开上海跻身前十,湖北“归位”……

海南省三亚市

关于这一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家经济统计司司长傅在此前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复苏仍不稳定不平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是偶然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ob

受全球疫情影响,供需错配,加上流动性过于宽松,造成今年国际市场石油、天然气、有色、黑色金属、煤炭等价格上涨,整个国际市场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其中,煤炭价格上涨导致发电损失,进而导致电力供应减少。有的地方出现停电现象,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

主要的、根本的原因是自身的主观原因。不同的省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东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走得比较早,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在疫情防控下经济表现比较好。

今年前三季度,广东、上海、江苏、北京、海南等省市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尤其是北京,实现了10.7%的高增速。

“这种周期性、短期性的因素与原有的结构性、周期性问题叠加在一起,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因此,要应对阶段性矛盾和临时性问题,必须在结构改革、结构优化、逆周期调节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的解读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吹风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02 江苏迫近广东,第一大省悬念再起

作为引领中国经济列车的火车头,广东的表现一直备受关注。

2020年,广东省GDP将达到110760.94亿元,占全国总量的近九分之一。如果参与全球排名,可以排在第11位,超过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西班牙等9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10月23日发布的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为88009.86亿元,同比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5.1%。

23省发布三季报!江苏碰到广东“脚后跟”,安徽甩开上海跻身前十,湖北“归位”……

广东省深圳市

从1989年至今,广东GDP已经连续32年排名全国第一。显然,这是仅凭运气无法做到的。广东成功的原因已经有公论,除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外,更重要的还是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顺应潮流的发展道路,而且善于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敢为天下先。

正是多年的历练,让广东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可以从容应对。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在工业、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外贸等方面都实现了平稳发展,没有明显的短板,使得经济整体表现不错。

广东、江苏好似“瑜亮”,广东长年位居第一,江苏屈居第二。但如果说有一个省份可以挑战广东的话,那一定会是江苏。

回顾过去,粤苏40年之争,两省互有胜负。在1978年-1988年的11年间,江苏省的GDP一直压广东省一头。直到1989年,广东才完成了对江苏的超越。此后,广东不断扩大了领先优势。当然,这期间,江苏一直在追赶,与广东的差距不断缩小。

23省发布三季报!江苏碰到广东“脚后跟”,安徽甩开上海跻身前十,湖北“归位”……

江苏省杭州市

到2020年,江苏的GDP已经相当于广东的92.74%。今年前三季度,江苏凭借10.2%的增速、11086.9亿元的增量,大幅缩小了与广东的距离——与广东GDP的比值达到96.46%,一下子提高了3.72个百分点,几乎已经碰到广东的“脚后跟”了。

能够跟紧第一大省广东不被拉开就已经相当不易,还能不断缩小差距,一步步迫近广东,江苏的表现值得关注。

如果把江苏的成功秘诀只归结为一条的话,那一定会是工业。前三季度,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比全国高出4个百分点;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6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达90%。

江苏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工业利润全国第一。1-8月,江苏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6006.7亿元,同比增长43.8%,占全国(56051亿元)的比重超过十分之一。

如果能保持住工业经济的优势,江苏就有问鼎的底气。

03 稳中趋缓,还不是松劲歇脚的时候

盘点各地三季报,可以发现不少亮点,但也生发出一些隐忧。在走出了2020年的断崖式下跌以后,中国经济延续了快速回升的势头,虽然最为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但还不是松口气的时候。

除了看累计增速外,经济在各个时间段上的走势也值得关注。分季度看,全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呈现出增速逐季回落的走势。

这一方面是由于去年二三季度的基数逐季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经济稳的基础还不牢固,还存在不小的下行压力,不能有任何松劲的想法和做法。

怎么办?还是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供给端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资源错配、供需不匹配问题。

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手,需求不振、全球供应链不畅,落后的供给首当其冲,客观上加速了产能的出清,腾出的产能和要素自然而然向新供给、新动能集结。

来看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分产品看,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2.5%、57.8%、43.1%。

北京的表现也佐证了这一点。今年上半年,北京GDP增速高达10.7%,高于全国近1个百分点。而就在去年,北京增速还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

23省发布三季报!江苏碰到广东“脚后跟”,安徽甩开上海跻身前十,湖北“归位”……

北京市

能够实现逆转,北京靠的就是新经济、新动能。前三季度,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7%,是全国平均增速的3.3倍,关键就在于高端产业引领工业发展,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倍和1.1倍。

近些年来,北京一直在“做减法”,淘汰落后产能,尤其是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大量企业、产能外迁,客观上造成了北京经济增速的趋缓。但优中选优,留得下来的必是不同凡响,其强大的增长后劲正在释放。

北京的新优势正在快速确立,与第一城上海的差距从1542亿元,缩小到1113亿元。可以说,在可视的范围内,北京是唯一能对上海发起挑战的城市。

再来看需求端。经济的增长最终是由需求推动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既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也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注重需求侧管理。

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64.8%,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15.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19.5%。

尤其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最终消费贡献率提高。前三季度,最终消费贡献率为64.8%,比上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要想赢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在需求侧管理上下大力气,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堵点。

把供给、需求两端抓在手上,就有了赢得未来的底气。

(作者 观象君)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663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