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米性味归经,中药秫米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古今研究:秫米

3典籍摘要:

1.《得配本草》:“酸甜可口,温度温和。从月经气穴入手。治疗肺疟,阴阳两虚,夜不能寐。还有吃鹅鸭,孕期生黄汁。去寒热,利大肠。”

2.《滇南本草》:“甜,冷。无毒。肺谷有益于大肠。治疗油漆疮。疟疾,昼夜冷热不能入睡者宜用。长期吃风,孩子不宜多吃。”

3.《名医别录》:“甜,微寒。止寒热,益大肠,治漆疮。”

4.《食疗本草》:“其性平。它能杀死疮、疥疮和热毒。有五脏,动风,不常吃。”

5.《新修本草》:“甜,微寒。止寒热,益大肠,治漆疮。这个人是酿酒和制糖的人,又胖又软,容易消失;方药不在用,而是嚼来画疮和酿各种药醪。”

6.《药性切用》:“甘微凉,益阴便民。”

中药古今研究:秫米

7.《饮食须知》:“甜而微寒。长期吃五脏,受风烦。性粘性容易引起黄疸,所以孩子不宜多吃。那些伤害鹅鸭的,多喝糯米就能消除。”

8.《证类本草》:“甜,微寒。止寒热,益大肠,治漆疮。”

9.《中华本草》:“祛风除湿;和养胃安神;排毒和伤口愈合。主疟寒热;肌肉和骨骼急促;腹泻和痢疾;晚上困;肿毒;画疮;冻伤;狗咬人。”

10.《饮片新参》:“甘平微酸,和脾胃,生津,敛气易眠。”

11.《本草纲目》:“治肺疟,阴阳两虚,夜不能寐,又吃鹅鸭,致孕期汁黄。”

中药古今研究:秫米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672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