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心平气和地说出这句话时,我担心的是……心理健康?

文/大福妈

文/马大夫

有一次我带孩子去参加一个活动,大家都要在开学前排队入场,但可能主办方没想到活动会这么火爆,准备也不够,所以没让我们进去。

每个人都在户外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他们都带着孩子。他们慢慢地开始骚动起来。现场挤满了人,甚至为了抢前排位置吵架。现场一度非常混乱。

爸爸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就跟孩子开玩笑说,不然爸爸就去前面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位置,我们早点进去吧.

原来,排队的无聊孩子说:“爸爸,别走,我们到前面去,后面的人还要等一个,别人都着急了……”

我歪着头,不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口中。“宝贝,你真懂事,你已经在知道要替别人着想,这么伟大了。”我忍不住称赞他们。

“幼儿园老师教我的,老师还说大家排队的时候都很着急,但是顺序是最快的~”

有一瞬间我特别感动。“是的,宝贝,你可以遵守规则,为别人着想。妈妈觉得你真的长大了。

"

当孩子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我反而担心了…心理健康吗?

孩子的话让我很开心,一方面是因为他懂得遵守规则,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孩子特别难得的品质,——同理心。.

这让我松了一口气。

为什么呢?

记得宝宝3岁多的时候,家里养了一缸金鱼。起初,我的孩子们很感兴趣。每天都在喂鱼换水上做文章。后来我渐渐失去了热情,没有照顾他们。

直到有一天,我下班回家陪孩子玩,孩子很平静的对我说,妈妈,我们家死了一条金鱼。

我不敢作声,我想继续看孩子的反应。我不知道当宝宝完成后,我会像其他人一样继续玩.

当时我的心态差点崩溃,金鱼死了.死亡.婴儿没有反应.没有回应.

这孩子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吧~

当孩子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我反而担心了…心理健康吗?

10 ~ 12岁:同情不幸困境中的人——名穷人、无家可归者和残疾人。到了青春期,这种同理心会给个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带来人道主义。

其实不是。

说到同理心,或者说同理心,是指一个人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感同身受”、“关怀”、“共情”的能力。

纽约大学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Martin Hoffman)说:“事实上,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天起,当听到另一个婴儿在哭时,婴儿就会感到特别不安。”这似乎是感同身受的最早迹象。

然而,虽然共情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出现了,但每个人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是不同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 William Damon通过观察儿童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移情能力的发展做出了以下分析:

早期:自我的感受和需求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但无法区分自我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1 ~ 2岁:从能够识别别人的悲伤情绪,发展为真诚的关心,但并不能真正将这种情绪转化为有效的行为。

幼儿时期:孩子意识到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人对同一种情况会有不同的反应。孩子会更恰当地回应别人的悲伤。

10 ~ 12岁:同情不幸困境中的人——名穷人、无家可归者和残疾人。到了青春期,这种同理心会给个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带来人道主义。

当孩子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我反而担心了…心理健康吗?

也就是说,也许孩子的同理心是与生俱来的,但它的发展是渐进的:

rack="29">从看到别的小朋友哭会感到不安,到跟着其他小朋友一起哭,再到意识到自己可以安抚他人,最后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发展过程。

那么,对于孩子来讲,共情能力/同理心,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直白地说,同理心是孩子从大脑天生自带设定的“自我中心”,转换到“能理解他人”的成熟心境的重要标识。

同理心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社会化,建立亲密关系——

同理心高的孩子,能更很好地控制情绪,理解他人,感同身受;而同理心低的孩子,则很容易有攻击行为,不懂感恩,为人冷漠,影响人际关系。

当孩子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我反而担心了…心理健康吗?

01

一个是被羁押9778天之后改判无罪释放的“张玉环案”中,多年来为张玉环四处奔走,讨要公道的前妻宋小女,却被网友“喷”成是处心积虑,为了一己私利,霸占赔偿金才去伸冤:

当孩子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我反而担心了…心理健康吗?

另一个是13岁男孩邵某,因与母亲发生争吵,激烈争吵之下,竟持刀致其母死亡:

当孩子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我反而担心了…心理健康吗?

这两个新闻特别触动我,无论是“键盘侠”们隐藏在屏幕背后毫不负责的言论,还是发生在至亲之间,日趋低龄化的儿童犯罪,从心理学发展角度来看,都是群体或个体极度缺乏同理心的表象。

更别提校园霸凌,弱势群体遭虐待,人性的漠视和旁观……这些极端社会现象或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同理心的高度缺失。

同理心,不仅是人类感恩之心的根源,更是社会伦理行为的道德规范,如此重要的能力,从家庭教育角度讲,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们建立和培养同理心呢?

01

理解孩子,孩子才能理解你

亲子互动中,时常记得问问自己:

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有什么感受?

最好不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心理定势,主观上先入为主地对孩子“贴标签,做评判”,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潜台词”,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情绪和需求。

而一个经常被“看见”,被“理解”,被“允许”的孩子,眼睛才是明亮的,内心才是开阔的,这样的孩子,更能看见,能感受到其他人的内心情绪。

当孩子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我反而担心了…心理健康吗?

02

分享自己的生活,尤其是情绪

试着多和孩子朋友式的聊天,分享所有工作、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开心的,或者挫败的都可以。

在聊天的过程中,告诉孩子每件事带给自己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教会孩子感同身受,认知和识别情绪。

经常跟孩子聊一聊,可以用我们的语言,表情,动作,帮助孩子解读情绪,表达情绪。

所以我们和孩子一起分享的重点,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来的情绪哦。

当孩子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我反而担心了…心理健康吗?

03

学会倾听,尊重孩子

理解的基础,是学会倾听,让孩子把话说完,说的过程中,我们听得越专注,越投入,也就越能读懂孩子的语言,也能让孩子感到理解与尊重。

听的时候我们还要有应有答,不仅是简单的“嗯嗯,啊啊”,我们还可以在理解孩子话语的基础上,把实际意思“翻译”加工出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含义。

倾听与应答,就像一面交流的“镜子”,让父母看见孩子的内心,也能让孩子“照见”自己的想法,彼此都能收获更多的理解哦。

当孩子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我反而担心了…心理健康吗?

04

角色互换,给孩子体验的机会

让孩子体会、感受他人的生活状态,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角色互换”小游戏。

3、4岁的孩子,最喜欢玩角色扮演游戏,在家的亲子互动时间,我们可以经常和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孩子体会不同人的情绪。

让孩子进厨房择择菜,洗洗碗,孩子就能理解,原来妈妈每天做饭这么辛苦;

让孩子拎着从超市买来的重重的东西,孩子知道了,原来爸爸提东西这么不容易啊;

爸妈扮演同班“小霸王”,一把抢过孩子正在玩的玩具,孩子就能体会到被抢玩具之后的伤心和难过;

孩子扮成“小老师”,父母“学生”在旁边吵吵闹闹不听话,孩子就理解了老师的责任和辛苦。

……

这样的模仿和体验,最能让孩子“换位思考”,“感同身受”。

05

有条件的话,可以多参加公益活动

孩子学校,或者社区经常会有公益活动:

去孤老院看望老人,去收容所照顾小动物,去消防局参观消防演习,去工厂看生产线之类的,都是特别好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孩子亲身参与其中,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更直观,也更深刻,是特别好的培养同理心的社会实践哦,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孩子多多参与呢。

当孩子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我反而担心了…心理健康吗?

生活的美好。❤️

不同孩子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也不一样,有些孩子能很好地倾听别人,理解别人,而有些孩子可能暂时有些“自私”,不能体会他人心情,需要很费力才能懂得别人。

这些都是很正常的。

再说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金鱼”事件。

如果大家也感觉孩子对“生死之事”无动于衷,别着急,这并不是孩子缺乏同情心,共情力,也许是由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还没有让他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条鲜活的生命,而和这个“生命”之间,也还没有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连结造成的。

花时间·说

这篇文章来自我的公众小号「花时间说」。我也正在搜集「同理心」主题的绘本,如果你有推荐,可以留言告诉我,之后会在小号和大家一起分享。

今天先送出5本著名绘本《市场街最后一站》,曾荣获2016年纽伯瑞金奖(2016 Newbery Medal Winner)和2016年凯迪克银奖(2016 Caldecott Honor Books)。

按照下面的步骤操作就能参与活动了哦~

在gzh「花时间说」回复“市场街”即可参与活动哦~

就像书中的奶奶一样,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来调整我们的期待:

当孩子表现出同理心,一定要给予他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而如果孩子暂时还不能共情,也千万急着否定孩子,引导孩子看个角度看世界。

我想,当我们愿意弯下腰、蹲下身,用孩子的高度去交流和链接,总有一天孩子也会用自己的高度,去重新丈量世界,读懂他人,拥抱生活的美好。❤️

抱生活的美好。❤️

生活的美好。❤️

,总有一天孩子也会用自己的高度,去重新丈量世界,读懂他人,拥抱生活的美好。❤️

抱生活的美好。❤️

生活的美好。❤️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7535.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