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及其应用技术,碳纤维行业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吴证券,柴沁虎)

(报告制作人/作者:东吴证券、柴钦虎)

00-1010碳纤维是由聚丙烯腈、沥青、粘胶等有机纤维在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而成的碳含量高于90%的具有碳骨架结构的无机纤维。其中,基于聚丙烯腈(PAN)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其产量占世界所有碳纤维总产量的90%以上。

碳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是目前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比强度和比模量最高的纤维。它具有其他一系列材料无法替代的优良性能,如重量轻、强度高、模量高、导电导热、耐腐蚀、抗疲劳、耐高温、膨胀系数小等。

碳纤维是世界发展高新技术、尖端国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它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特征,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

1.1. 发达国家主导了碳纤维的技术演进

日本东丽一直是全球碳纤维制造的霸主,垄断了波音公司的碳纤维供应。2020年,东丽、东邦、三菱将占丙烯腈基碳纤维全球销量的50%以上。

日本三大巨头强势垄断,美、德紧随其后。东丽、东邦、三菱合计占全球小丝束碳纤维标称产能的70%以上,占据垄断地位。美国紧随其后,好时在美国军用飞机上开发和应用碳纤维有40多年的经验。2020年,好时和美尚特销量的市场份额将达到12%。

在碳纤维小丝束市场,东丽收购美国ZOLTEK后,成为全球大丝束碳纤维龙头羊,日本三菱开始加大大丝束碳纤维的投入。德国SGL公司紧随其后,2020年其全球市场份额将达到23%。

碳纤维专题报告:看多碳纤维装备制造,看多民用碳纤维产业

在碳纤维大丝束市场,

2020年全球碳纤维运营能力约为17.17万吨。从地区来看,美国是产能最大的国家,运营产能3.73万吨,占2020年全球碳纤维运营产能的22%;中国大陆排名第二,运营能力3.62万吨,占比21%;日本排名第三,运营能力为2.92万吨,占比17%。由于技术不成熟,我国碳纤维启动普遍不足,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启动率仍处于较高水平。202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10.69万吨,同比增长3%。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潜在需求的增速远高于这个水平。

碳纤维专题报告:看多碳纤维装备制造,看多民用碳纤维产业

碳纤维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根据原材料、工艺路线或产品规格进行分类。为了聚焦本报告的内容,我们选择按照产品规格进行分类。根据每束单丝的数量,碳纤维可分为小束(1K~12K)和大束(24K~480K)。

早期小丝束碳纤维以1K、3K、6K为主,逐渐发展到12K、24K。小丝束碳纤维工艺控制要求严格,生产成本高,一般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高科技领域,以及体育用品中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主要下游产品包括飞机、导弹、火箭、卫星和鱼竿、高尔夫球杆、网球拍等。

大丝束产品性能相对较低,但制备成本较低,因此常用于基础工业。

1.2. 存在新冠疫情,全球碳纤维仍维持 3%的增速

据林刚测算,2020年全球大拖带产品需求占比48.3%,较2019年提升6.1个百分点。需求快速增长有三个核心原因。首先,对风力发电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据林刚测算,2020年风电需求将同比增长20%。其次,航空航天需求增速大幅下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增长速度加快

%。最后,由于大丝束产品供不应求,也有部 分小丝束产品合股替代。但是整体看,“十四五”期间,大丝束产品的份额仍然会稳步 扩张。

​​

碳纤维专题报告:看多碳纤维装备制造,看多民用碳纤维产业

​​

航空航天、风电、体育休闲以及汽车是目前碳纤维最重要的几大应用领域。这四大 应用领域约占碳纤维总消费量的 70%。不过,需要强调指出,航空航天用碳纤维约占碳 纤维消费量的 15%,但是货值占比则为 37.7%。根据广州赛奥碳纤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林刚的估计,2020 年全球风电领域碳纤维的 消费增速估计在 20%,压力容器(主要是燃料电池领域)的消费增速在 20%,由于单晶 硅热场材料的猛增,碳碳复材的全球消费增速则接近 80%。展望未来,风电、汽车、压力容器和碳碳复材依然是最具前景的几大应用领域。航 空航天用碳纤维则是碳纤维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1.3. 高增长、高对外依存度是中国碳纤维的特点

根据林刚的估计,2020 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约 4.89 万吨,虽然有新冠疫情的冲 击但是仍然保持了 29%的增速。实际上,“十三五”期间,中国的碳纤维需求增速一直维持在两位数以上。受益于下游应用的打开,“十四五”期间中国的碳纤维需求增速可能仍然维持在一 个非常高的增速水平,林刚估计,21 年的需求增速可能不低于 20 年。不仅如此,中国的碳纤维也一直维持着高对外依存度,2020 年中国的碳纤维进口量 3.04 万吨,约占总需求的 62%,同比增加了 17.5%。

​​

碳纤维专题报告:看多碳纤维装备制造,看多民用碳纤维产业

​​

“十三五”期间,国产碳纤维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由于较多国产碳纤维企业尚未 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产线存在运行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国产碳纤维产业“有产 能,无产量”的现象初步得到缓解。2020 年,中国大陆的碳纤维运行产能为 3.62 万吨,国产碳纤维的销量达到 1.85 万 吨,同比增长 53.8%,“十三五”期间的平均产量增速 30%。部分企业,比如中复神鹰, 装置开工率基本超过 90%。

​​

碳纤维专题报告:看多碳纤维装备制造,看多民用碳纤维产业

​​

2. 中国的碳纤维产业迎来重要发展契机

碳纤维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特征,所以,西方国家对我国碳纤维,尤其是小丝束碳 纤维产业,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

我国碳纤维的产业发展可以上溯到上世纪 60 年代,但是直到 2000 年中国仍未实现 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国防军工用于结构材料的高性能碳纤维几乎全部依赖国外产品。 经过近 20 年的合力攻关,国内的碳纤维也只是初步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成本控制、 高端产品开发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不过需要注意,随着“双碳”政策的落地,国内的碳纤维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时刻。 风电、电动汽车、氢能、光伏等领域都是中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 产业。相关领域的碳纤维需求增速较快,市场容量较大,并且本土企业基本实现了相关 领域的技术突破。如果能抓住契机,国内的民用碳纤维产业有可能实现反超,进而带动 高端碳纤维产品的突破。

2.1. 中国的碳纤维产业有完备的产业基础

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不同,中国的碳纤维产业模式属于典型的官产学研一体化的 发展模式。

中国的碳纤维产业研究可以上溯到上世纪 60 年代,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李仍元 先生和沈阳金属研究所张名大先生在 1962 年就已经开展碳纤维研究工作,但是直到 2020 年仍未实现碳纤维的产业化,并且由于久攻不下,国内的研究单位信心不足,避而 远之,研发处于最困难的低谷时期。

304 专项设立后,千头万绪,进展不顺。这种背景下,经过认真调研和分析,专家 组提出了“十五”304 专项在战略目标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主要包括:明 确 PAN 原丝作为突破口;设立 PAN 碳纤维独立考评机制;构筑共享公用的表征测试平 台;建立了战略调研、专利和技术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以企业工程化研发为核心的体系。

不仅如此,中国政府注意到碳纤维相关基础性研究严重滞后和薄弱,必须提前布局 聚丙烯腈碳纤维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先后设立了多轮 973 专项,从事相关领域的 研究。

在相关团队持续不懈的努力科技攻关的基础上,我国高性能纤维制备科学技术与应 用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从完全依赖进口、无法制备出合格的 T300 级碳纤维的极为窘 迫尴尬状况,到 2005 年底,中国基本实现了 CCF-1 级(相当于日本东丽 T300)碳纤维的工业化生产,并且开始向国防工业供货。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 CCFM-550(M55J 级)、CCF-4(T800 级)、CCF-3(T700 级)、CCF-1(T300 级)的聚丙烯腈碳纤维制备技术研发(吨级试验线)、工程化(百吨级中试线)和规模产业化(千吨级生产线)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规范标 准初具系统、规模应用格局初步形成,不但解决了国产高性能碳纤维“有无”问题,有效 缓解和基本满足了国防建设对结构材料用国产高性能碳纤维极为迫切的需求,而且迫使 日美等国家不得不把中国作为一个对手认真看待,大幅度降低碳纤维价格来与国内企业 进行竞争。

2.2. 外部环境倒逼国内碳纤维产业升级

西方国家限制我们发展主要是小丝束碳纤维,相关领域存在严格的技术封锁和产品 禁运。对于工业领域用碳纤维,西方国家一直利用其先发优势,在价格上打压本土企业。

2020 年以来,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碳纤维的贸易整体受到较大冲击,国外 碳纤维出口国内的难度加大。2020 年下半年以来,日本、美国加强了对碳纤维出口中国的政策管控,导致碳纤维 进口难度进一步较大。2020 年 12 月,因东丽子公司出口碳纤维流入了未获日本《外汇及外国贸易法》许 可的中国企业,日本经产省对该公司实施了行政指导警告,要求东丽子公司防止再次发 生此类事件,并彻底做好出口管理。从 2020 年底开始,东丽暂停了对华出口碳纤维业 务。2021年2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行政命令,在联邦机构间展开为期100天的审查,以解决四个关键产品供应链中的漏洞,其中包括碳纤维,主要目标是增强供应链的弹性, 以保护美国免于未来面临关键产品短缺。

材料产业取得突破的核心在于规模化生产,并且能够和上下游沟通应用过程中需要 解决的问题。海外管控强化和疫情反复实际上为本土企业脱颖而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产 业发展环境。考虑到本土企业已经实现了大丝束碳纤维的技术突破,同时,国内的市场又在快速 崛起。我们认为欧美对华出口管控加强有可能利大于弊。

2.3. 双碳政策落地打开碳纤维中长期发展空间

中国是碳纤维生产大国,但是很多领域都存在两头在外的现象,制约了国内碳丝产 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林刚的判断,2020 年,风电领域用的碳丝大约 85%依赖进口, 制品也有 85%需要出口。双碳战略的落地打开了国内相关产品的市场,为相关企业的产品升级和市场开拓奠 定了较好的基础。

2.3.1. 风机叶片大型化带动碳纤维预浸料需求提升

海上化、大型化是风电的发展趋势。

当风机变大后,全玻璃钢叶片已无法满足叶片大型化、轻量化的要求,而密度、刚 性方面更出色的碳纤维材料则成为了更理想的选择。在满足刚度和强度的前提下,碳纤 维比玻璃钢叶片质量轻 30%以上。当前风轮直径已突破 120m,叶片重量达 18 吨。采用 碳纤维的 120m 风轮叶片可以有效减少总体自重达 38%,成本下降 14%。

Vestas 是全球风电巨头,已经实现了碳纤维在风机叶片的规模化应用,其他国际巨 头,西门子-歌美飒、GE-LM、Nordex 等均在新的机型中采用了碳纤维拉挤板制造与测 试样机。

国内风电企业还没有形成碳纤维叶片的规模化量产,更多处于样机验证阶段。基本 是三种工艺并行:预浸料铺贴、多轴织物灌注、拉挤板,相对而言,拉挤板工艺优势明 显。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2025 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将超过 300GW。其中,海上 风电正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预计在 2020 年-2025 年会有 40GW 的年均新增装机(每年约 占新增风电总装机量的 15%)。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确定,带动了国内风电发电规模的快速发展,《风能北 京宣言》指出:在“十四五”规划中,须为风电设定与碳中和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发展空 间:保证年均新增装机 5000 万千瓦以上。2025 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 低于 6000 万千瓦,到 2030 年至少达到 8 亿千瓦,到 2060 年至少达到 30 亿千瓦。如按 此规划执行,到 2030 风电市场需要 19-20 万吨碳纤维,而当前全球需求不过是 3 万吨。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6-2020 年间,我国风电装机规模加速上行,新增风电装 机规模逐年持续提高,2020 年新增风电装机规模达 71.7GW,同比 2019 年的 25.7GW 增 长了 179.0%,当年累计风电装机规模也达到了 281.7GW。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我国新增装机的风电机组的单机 容量不断增大,2018 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 2114 万千瓦,其中 2.0MW 以下风电机 组装机容量占比从 2008 年的 91%,下降至 2017 年的 7%,十年装机容量占比下降了 84%。 2.0MW 及以上风电机组装机容量从 2008 年的 9%,增长至 2018 年的 96%,累计增长了 88pct。

​​

碳纤维专题报告:看多碳纤维装备制造,看多民用碳纤维产业

​​

国际风电主机厂普遍将碳纤维拉挤板代工由欧洲转向国内,风电叶片已经成为国内 最大的,也是增速最快的应用领域之一。

2020 年,全球风电叶片碳纤维需求 3.06 万吨,同比增速 20%。根据林刚的数据估 计,风电叶片碳纤维需求量占全球需求总量的比例由 2019 年的 24.59%增长至 2020 年 的 28.64%。2020 年国内风电叶片领域碳纤维需求量为 2.00 万吨,占国内需求总量的 41%,较 2019 年的 1.38 万吨增长 45%。

风电叶片用碳纤维主要以国内外 T300 级 24K、48K、50K 等产品为主。海外主要 是东丽旗下卓尔泰克(美国+墨西哥+匈牙利)、日本三菱、德国西格里以及台塑、土耳 其 Dowaksa,国内的蓝星及碳谷+宝旌的产品也基本能够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

2.3.2. 碳纤维制品是燃料电池储氢罐的最佳解决方案

与传统容器用钢等金属材料相比,碳纤维具有高比强度及模量、高疲劳强度、高刚 度、高压承受能力、较低的热膨胀系数、耐腐蚀性和其他优异特性。

目前,压力容器对于碳纤维的用量整体较少,2020 年全球需求量为 8,800 吨,国内 需求量为 2,000 吨,市场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燃料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望为储氢 气瓶用压力容器的发展带来转折。

储运环节为氢能应用的关键环节,目前储存氢能主要采用高压气态储运氢技术,其 特点在于利用气瓶作为储存容器,通过高压压缩方式储存气态氢。通过几十年的发展, 储氢气瓶已经由最初的钢瓶发展到目前的复合材料气瓶。

根据欧阳明高院士估计,2025 年,全球燃料电池汽车销售 100 万台,2030 年,全球燃料电池汽车大约 300-400 万台。2030 年全球储氢用碳纤维的需求量大约 18 万吨。

储氢气瓶用碳纤维一般 T700 即可满足要求,按照美国能源部的技术路线图:氢气 瓶储氢成本需要从现在的 15 美元/度,降低到 8 美元/度,换算成碳纤维成本,价格大约 12.6 美元/公斤。

中国储氢气瓶用碳纤维的研发基本和国际接轨,2020 年 7 月气瓶安全标准化与信息 工作委员会发布了车用四型气瓶的团体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中集安瑞科、斯林达都在进 行储氢气瓶的开发,2020 年 12 月,斯林达车用 IV 型储氢瓶通过“三新”评审,成为 国内首家通过“三新”评审的车用压缩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制造厂家。

2.3.3. 碳碳复合材料是单晶硅热场的最佳解决方案

碳/碳复合材料主要使用在刹车盘、航天部件、热场部件等领域。

整体而言,碳/碳复合材料是碳纤维的一个相对小众的细分应用领域,2020 年全球 碳/碳复合材料的规模大约 5000 吨,国内的规模大约 3000 吨。

但是,由于 2020 年国内光伏市场的高速增长,单晶硅炉领域的需求量迅速增长, 2020 年国内碳/碳复合材料的需求增速接近翻倍。

单晶硅炉内主要有碳毡功能材料和坩埚、保温桶、护盘等碳/碳复合材料。随着单 晶硅炉的技术升级,用碳/碳复合材料替代传统的石墨材料技术可行,经济优势明显。单 晶硅炉相关领域一般用 T700 碳纤维即可满足需求。

海外从事单晶硅炉用碳/碳复合材料的生产企业主要是 SGL 公司、东海碳素等,国 内主要有湖南金博、中天火箭、西安超码、航天睿特、博云新材、中南大学、南方搏云 等。预制体是碳碳复材重要的制造环节,国内相关企业主要有中材科技南京玻璃纤维研 究院、江苏天鸟、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宜兴飞舟等。

其他应用领域方面,燃料电池用碳纸、液流电池用碳毡较为值得关注。

燃料电池的气态扩散层 GDL 是以碳纸为基础的材料,属于燃料电池的核心材料。 如果按照 2030 年的 300 万台燃料电池汽车来估算,大约需要 1.5 万吨。

2.3.4. 双碳政策有效提升国内碳纤维的总需求

根据林刚估计,到 2030 年,航空航天市场:8-10 万吨;风电:19-20 万吨;氢气瓶 及 CNG 气瓶:18 万吨;汽车+轨道交通:9-10 吨,碳碳复合功能材料:5-6 万吨。

​​

碳纤维专题报告:看多碳纤维装备制造,看多民用碳纤维产业

​​

不难看出,除了航空航天市场外,绝大部分的增量市场都在中国,相关产业也是中 国政府重点鼓励的产业。中国已经有一批企业可以生产上述的碳丝、复材,可以这么认 为,中国的碳纤维产业迎来了由大转强的关键契机。

2.4. 国内碳纤维产业迎来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契机

如前所述,风机叶片、储氢气罐以及热场等领域所使用的碳纤维本土企业已经系统 掌握了相关技术,并且实现了稳定生产,存在的问题是成本略高。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下,出台政策和措施,扶持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促 进国内的风能、燃料电池以及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提升碳纤维的综合技术 水平,降低高端碳纤维产品的成本也有战略意义。

2.4.1. 国内的装备水平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由于西方国家对我们实施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中国的碳纤维产业水平和西方发达 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实现碳纤维的产业升级千头万绪,归根到底,需求是解决一切问题 的抓手。

经过官产学研持续 20 多年的努力,碳纤维原丝、碳化技术基本掌握,缺点在于成 本偏高,产业竞争力不足。

国内碳纤维企业数量较多,有 30+家,但是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大部分企业的单 线名义产能仅为 1000 吨,还有很多产能仅为百吨级,数十吨,远远达不到市场化应用 规模。

相比而言,国际最大的单线能力为 2700 吨/年,平均单线产能也达到 1800 吨,其 中日本最大 3 家企业的碳纤维产品占世界碳纤维市场近三分之一规模,每家企业产能规模超过万吨,单线产能 1500-2000 吨。2019 年 7 月,吉林精功的大丝束碳纤维#2 号线一次试车成功。该产线的核心设备 自主研发,装置运行平稳,产品性能基本满足下游用户的需求,标志着国内大丝束碳纤 维的规模化生产。

2.4.2. 国内碳纤维产能扩张速度较快

国内的碳纤维扩产速度较快。拟在建数目众多。谨慎起见,暂不考虑新进入者,“十 四五”期间的原丝扩产体量大约在 30 万吨。对应的碳化设备的投资规模约在 90-100 亿元。

3. 中国的碳纤维产业迎来重要发展契机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小丝束碳纤维产业仍然是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但 是发展小丝束碳纤维和大丝束碳纤维并不冲突。国内的碳纤维产业在工艺、装备、品控、操作等环节和国际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 破解之道在于量,量化一切。

当前,国内的碳纤维产业发展环境相对有好。首先,碳丝企业盈利好,国内的部分 大丝束企业,比如吉林碳谷上半年实现了碳丝的满产满销,毛利率 45.30%,同比增 加 15.24 个百分点。其次,中国有完善的碳纤维基础研究团队和较好的信息共享 机制。整体而言,我们最为看好国内的碳纤维装备制造业,其次,国内的民用碳纤 维产业的投资机会可能大于国防军用碳纤维产业。

3.1. 精功科技

公司位于浙江绍兴,大股东为精功集团,实际控制人为金良顺。纺织机械和建筑机械属于公司的传统业务,太阳能光伏专用装备和碳纤维及复合材 料装备是公司近年来的业务发展重点,公司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和直销方式。光伏设备领域,公司继续优化金刚线切片机、单晶炉进行的技术,并同步实施气相 沉积炉项目的开发。公司碳纤维生产线已形成批量化生产,具备碳纤维生产线整线供应和整线解决方案 的能力。截至 2020 年底,精功科技先后完成 1 条 500 吨级碳纤维生产线的升级改造和 4 条千吨级高性能生产线的交钥匙工程。

公司 2020 年交付的千吨线项目是精功科技最新推出的 2500吨级 25K/50K大丝束碳 纤维生产线,为吉林精功碳纤维有限公司定制,系国内首条接近全国产化的千吨级别生 产线,整线除卷绕机外,其余全部由精功科技自主完成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由于整线由精功科技总设计和制造,避免了以往整线拼凑时多个供应商之间的相互 干涉和拖延,最终使得生产线于项目启动后 9 个月内完工并一次性满负荷开车成功。

该项目不但是 2020 年国内众多上马的碳纤维项目中启动最晚,投产最早的,也是 2020 年唯一一条实现正常投产的新建生产线。其顺利开车也标志着长期以来国内碳纤维 核心装备受制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困局有了出路,是国内碳纤维装备制造历史沿革中 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除 2500 吨级碳纤维生产线外,精功科技也正在根据市场需求推出定制化产线,正 在建设的 1 米宽幅 1K/3K/6K 小丝束碳纤维生产线,其产品应用领域更是高端。除此之外,精功科技正在筹备吉林 4 条大碳化线的建设工作和大丝束预氧炉的定制工作。在服 务于国内市场的同时,精功科技也扭转了碳纤维核心装备纯进口的局面,2020 年初顺利 在韩国完成 2000 吨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配套之预氧炉的交付,其两项关键技术指标 (风速均匀性和温度均匀性)均达国际一流水平。

3.2. 中复神鹰

中复神鹰的控股股东为中国建材集团,前身可以追溯到成立于 2006 年的连云港神 鹰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计划投资 20.58 亿元,在西宁甘河工业园建设 1 万吨碳纤维一体化生产项目, 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建设产能 6,000 吨,将在 2021 年陆续建成投产。原丝、碳丝一体化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公司成功在国内实 现了干喷湿纺技术制备高模量碳纤维原丝,并且通过原丝细旦化技术、高倍蒸汽牵伸技 术等实现原丝取向度的提高,减少原丝表面毛丝的产生,提高了原丝性能。

针对干喷湿纺高模量碳纤维界面弱的难题,公司开发了深度表面处理技术,制备出 了复合材料性能优异的纤维产品。公司的生产线能够实现连续稳定运行,产品 CV 值控制在 6%以内(国内平均水平 大约 3.2-7.4,国际水平大约 0.01)。产品已通过德国劳埃德船级社(GL)风电产品认证, 应用于储氢气瓶、风电拉挤板材等领域。

3.3. 吉林化纤

吉林化纤的控股股东为吉林化纤集团,吉林化纤集团持有吉林化纤 18.82%的股份, 实际控制人为吉林国资委。吉林化纤的核心业务为黏胶长丝和短纤,有 8 万吨黏胶长丝产能和 12 万吨黏胶短 纤产能。按照公司和吉林市国兴新材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签署的《碳纤维产业合作框架协 议》,国兴材料将全力支持吉林化纤发展碳纤维产业,将视吉林市碳纤维产业发展情况、 吉林化纤产业碳纤维延伸情况,将其持有的部分碳纤维产业企业股权转让给吉林化纤, 实现国有资产证券化。

国兴材料控股的吉林碳谷主要从事原丝的生产,规划产能 4 万吨,一期 2 万吨产能 已经投产,二期项目稳步推进中。国兴材料参股的吉林精功规划有 1.2 万吨/年大丝束碳纤维,一期工程三条碳丝产线 已经全面投产,二期工程稳步实施中。吉林化纤已经参股吉林碳谷和吉林精功的股权。

3.4. 中简科技

中简科技成立于 2008 年 4 月。根据科技部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相关政策要求,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山西煤化所将“干喷湿纺高性能 CCF-3(T700)制备技术”转让给 中简科技。中简科技的实际控制人是杨永岗和温月芳。杨永岗、温月芳均为国内碳纤维行业领 军人物,杨永岗现为科技部 863 主题专家组成员,2013 年 12 月入选中组部第二批“万人 计划”。

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高性能碳纤维的研发、生产,主营业务及经营模式未发 生变化,已成为国内航空航天领域 ZT7 系列(高于 T700 级)碳纤维产品的批量稳定供 应商。公司有两条碳纤维产线,一条产线产能为 150 吨/年(12K)或 50 吨/年(3K),一 条产线的产能为 1000 吨/年(12K)。

公司的产品聚焦于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碳纤维,工艺路线为湿法纺丝,已成为航空航 天用户的批量稳定供货商。公司的 ZT7 系列碳纤维所用的技术均为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已 经规模化生产。公司 ZT7 系列产品生产工艺实现自主开发,生产设备 98%为自主设计, 关键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生产所用关键原辅料均为国内配套或自制;核心控制系统采 用国产化 DCS 自动系统。

3.5. 光威复材

光威复材位于山东威海,光威集团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全面突破了 T300 级碳纤维工程规模制备,并成为航空集团的定 点供货单位。有适用于军品的小丝束碳纤维产能 3100 吨/年,2019 年公司公告,计划在内蒙九原 分两期实施 1 万吨大丝束碳纤维,一期规划 6000 吨项目于 2021 年投产。

3.6. 吉林碳谷

吉林碳谷的控股股东为国兴公司。公司专注于碳纤维原丝的生产,是首家采用三元水相悬浮聚合两步法生产碳纤维聚 合物,DMAC 为溶剂湿法生产碳纤维原丝。产品覆盖了 1K、3K、6K、12K、12KK、 12S、24K、25K、48K 等碳纤维原丝系列产品,全部产品碳化后均可以达到 T400 的稳 定大规模生产,部分产品亦实现了碳化后 T700 的稳定规模生产。

公司正在建设 40,000 吨碳纤维原丝项目,包括 8 条生产线,公司主要根据产品市场 应用发展、客户需求发展决定投资进度,截至本报告发布已经投产了 4 条生产线、2 万 吨设计产能,另外 3 条生产线计划于 201 年下半年投产。为了实现高性能碳纤维原丝的研发,公司 2020 年开始建设一条 300 吨高性能碳纤 维碳化生产线,该项目已于 2021 年 6 月正式投产。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链接」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48098.html

(0)

相关推荐

  • 靠生产模具起家,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第六名,骗补达60亿

    如果说目前那个行业最火,相信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出新能源汽车行业。毕竟,随着互联网资本和其他资本不断注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找不出比新能源汽车更加火爆的行业。尤其是在中国,不仅有大量资本注入,有些行业更是为了转型也在渗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但话说回来,国内的新能源车企,目前还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并不像特斯拉一样全球畅销。

    科技 2021年11月12日
  • 愚蠢和疯狂!美国亿万富翁对新税收计划的态度

    近日,拥有3000亿美元个人财富的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开始攻击民主党提出的对像他这样的亿万富翁征税的提议。

    科技 2021年11月3日
  • 突发心脏病,正确服用硝酸甘油很关键!需要注意这7点

    突发心脏病往往指的是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死,心脏缺血引起的疼痛是心脏缺血反射到身体表面所感觉的疼痛,特点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

    生活 2021年9月20日
  • 运营商“内卷”的根源:考核指标越来越难完成了

    首发:白犀牛通信(公众号) 作者:白犀牛

    科技 2021年11月19日
  • 清热泻火的水果,冬天清热解毒作用的十大水果

    秋冬季节一到,天气也越来越冷了,很多人因此不敢吃水果,担心会“冷”到牙齿和胃。但其实,低温天气吃水果,并不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生活 2021年11月12日
  • 美国宣布制裁6家中企以及2名个人(美国制裁6家中企)

    12月16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将大疆无人机等八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列入禁止名单,美国财政部制裁的八家中国公司分别是:云从科技、曙光信息、利昂技术、旷世科技、东方网力、大疆创新、厦门美亚和依图科技。同日美国商务部将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旗下11家研究机构等25家中国实体和公司列入限制出口的名单,加在一起近30余家单位被美国政府制裁,可以说美国拜登政府打压中国高科技公司和研究单位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疯狂地步。

    科技 2021年12月17日